提供的爬取软件来源于:52pojie.cn@夜泉 免费下载使用

我们的印象里怎么只分中国人和外国人?|认识一个有趣的人

訚睿悦 新闻实验室 2018-03-02

专栏

会员计划里有趣的人们

【实验室主任按】发起“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一年多了,加入计划的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人,在线上和线下的会员活动中,逐渐拥有了一个很好的社群。于是我想把平台提供给他们,倾听他们的故事,分享他们的智慧,让更多朋友认识这些有趣的人。

∙ ∙ ∙ ∙

采访:訚睿悦

本期访谈会员

张睿,“环球医生”协调员、目前在写小说和准备一个记录国外华人群体的栏目。2017年2月加入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

绘图:谭小清

能否稍微介绍下你的工作?


我的本职工作是“环球医生”的协调员,客户都是外国人。外国人来到中国之后需要看诊,我们负责和他本国的保险公司联络,联系飞机,协调时间,制定日程表的等,帮助他就医。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接触病人家属、医院、包机商和保险公司。


你有过什么印象深刻的案例或病人么?


之前我们做过一个病人,是大众汽车一个地区的总裁,我们知道他的时候,医院已经在赶他离开,因为病人突然精神十分不稳定,拒绝接受治疗,把身上的管子都拔下去,不让医生靠近。

 

我们要给他转运回新西兰,当时是派一个日本医生陪同他,在飞机上的时候体征都挺平稳,送到了新西兰的医院中,但是第二天,我们就从那个医院听说病人去世了。

 

我后来整理资料时,看见他的护照上的照片,才想起他需要医生转运是因为他没有亲人在身边。

 

之前的协调中,这个病人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名字,几点几点需要离开医院,几点几点到达机场,但是当他去世了,我们才发现自己参与了他生命的最后一段航程,这时候感觉他才从一个名字变成了一个人。而且得知他十分孤独,没人陪伴时更是难过。

 

我们办公室里的人都没有亲自见过这个病人,但是一下子都能感到那种悲伤。


你会经常见生死么?


我们不会亲历现场。我们的案例是一个病人有一个卷,卷上大大地写着他的名字,这些人就变得扁平化,我们按序给他处理。

 

但有时候病人的卷非常厚,比如一个癌症做化疗的病人,她已经接受化疗快一年了,我觉得我的同事们处理她的卷时都带着一种惋惜,害怕有一天医院传来消息。

 

(所以即便只是通过文字和案卷,你们也会对病人产生感情,这个人依旧是很生动的?)

 

对。


听说你想开一个记录国外华人群体的栏目叫《国土之外》,能简要介绍下么。


是我的一个想法,还谈不上进展。起初的想法是看到(去年)2月5号在日本的华人华侨抗议APA酒店而举行的游行,领导者是李小牧,他是一个日籍华人,要参加新宿区议员选举,他在锵锵三人行里接受访谈,讲了一些游行的准备内幕。我当时感觉很好奇,想知道这华裔融入到别国的政治文化生活中会有怎样的一种影响,所以就特别想了解这样的一种群体。

 

因为在我们的印象里,好像只有中国人、外国人,但很多时候文化交融不是这么一清二白的。比如各种课程和电视节目,汉语桥或者孔子学院,这种交流是很生硬的。

 

我以前读过斯坦福大学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一篇论文,有一点特别有意思,说中国菜在西方发展路线(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后选择2015-2016 Stanford Journal of Asian American Studies可以查看,在PDF文件的第32页)。这种交融就是十分有力生动的,一个中国菜单的发展需要经过几十年,甚至有很多不相干的政治政策因素。

 

我好奇的就是这种既不官方,又不成型的你来我往的方式。因为一个外国人即使在汉语桥上得了金奖,跟我也没有什么关系,我不看电视的话,我就不知道他。这种力量像是一股暗流,但是却能实实在在的推动着一些改变,我希望能有机会写那些文化交融之下的小人物。


实现形式是怎样呢?


公众号或者在豆瓣日志或者建立专栏,案例就是一点点从一个新闻热点去facebook和推特上找留言,顺着一部分留言找到一些组织,记录形式的话就是像咱们这样做访谈,文字形式。

 

我会通过记录这些国外华人组织的行动来记录这个群体,因为一个人的所作所为看不出特别多的特质,一群人在一起的话就很明显。


你是怎么关注到会员计划的,有什么评价?


一直关注新闻实验室,因为之前没有受过新闻训练,不知道要写出这样的一个文章需要什么东西,所以想进一步了解如何做这样的事才加入了会员计划。但后来发现并不是一个新闻101课程,可看方博士的文章还是能学习到一些东西。

 

我最喜欢点评普利策新闻奖的一期,有人给你分析一个东西的时候,你除了能看到他指出的事情之外,还能感受到他自己的思路,他脑中的标尺,觉得这样有干货。

 

会员计划很值,因为手机上的东西太多了,比较享受拿来主义,经过筛选的信息比较好。


你最近还有做什么有趣的事么?


在写小说,一个短篇一个长篇,短篇快写完了,是四分之一人生焦虑的主题。长篇是写发生在未来的一个社会革命,可能要写到二十五万字左右吧,可能会给出版社,或者发表在豆瓣上。短篇叫《银铃》,长篇叫《太阳与城邦》。(注:作者豆瓣名张90斤 s,欢迎小伙伴找她玩)


有趣的人同题问答


你最近关心的公共议题是什么?有什么见解?


儿童性侵。我觉得这个事情快淡出人们视野了,但始终没有任何一个部门站出来说我们怎样解决一下。制度和法规没有任何要改变的风声,始终都是人们很气愤,然后忘记。

 

这些孩子们经受的命运太惨了,他们健健康康地从母亲肚子里来到这个世界,活了十几年,有了朋友有了自己的世界和头脑,未来刚初露头角就被摧残到这种地步。他们都没有机会去反抗一下这样的人生。

 

有些人说我以后不生孩子,或者我以后生男孩,且不说男孩并不是完全隔离于这些行为之外,这些都不过是逃避,以为绕道走他就不存在了,但所有没有光亮的地方都是黑暗,所有不事耕种的地方也只能是荒原,越退让他们越大胆。

 

希望以后不要避讳谈性,制度法律不要避讳,因为性跟吃饭劳作一样构成一个人和一群人的活动。家庭教育更不要避讳,除了预防之外,当孩子遭受了创伤后可以和家人坦白,而不必独自忍受,有时候在外面经历了龌龊,对他而言世界只剩下家人了。


你最近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时间都去哪儿了……曾经、现在、以及将永恒持续的困惑。


如果让你用旁观者的视角,为自己的人生写一篇报道,你会起什么标题?


《她不照镜子,也不知道那个人是谁……》

 

因为当“我”在独自思考自己时,是不会出现一张脸的形象的,只有自己的脾气和思想。但是我和外界的人接触时,他们最先看到的是我的面孔,如果有兴趣的人会留下来听我说,因为自己嘴懦,一紧张还词不达意,人一多更是说不出话来,所以有很少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更别提什么共鸣。对别人来说,我是这副外表,但对自己来说,我是我脑子里的全部东西,唯独不是这幅面孔。

 

我一个人看镜子的时候,知道那个人是我,但这个人和我内心里的“我”却不能产生联系,可以说这幅“皮囊”是留给他们的。这种感觉像有两个人同时是我,一种是与外界相关的,镜子里的那张脸的,发声的,有社会身份的,是某人的朋友,某人的女儿,安静近乎冷漠的。一种是完全自我的,没有形态的,像飘在空中的一句话,一种心理感受,打字的,沉静的,狂热而富有激情的。

 

所以如果一个人走过来,他不能十分的靠近我,我们只有通过写下来的东西,他才能见到“我”,但如果他想真的“见到”我,必定要打破这一张纸的距离,首先看到我的脸,然后发现这张脸下什么都没有……


“我一个人看镜子的时候,知道那个人是我,但这个人和我内心里的‘我’却不能产生联系,可以说这幅‘皮囊’是留给他们的。”


如果你发现亲戚朋友在社交媒体转发谣言,你会怎么做?


年长的亲戚发的话,什么都不会做。朋友发的话会留个言说这个是谣言,如果有果壳之类的辟谣贴会转发给他。


如果生活中的一件事日后要被人工智能替代,你愿意选哪一件?


其实如果它可以替代我阅读、写作和娱乐之外的所有事情——所有不需要动自己脑子的事,我都乐意交出去……其实现在看书时也会想:抓紧看吧,以后能用脑子的机会也是说没就没啊。


如果你与方可成老师交换一天生活,你会以方老师的身份做什么,你会推荐方老师用你的身份做什么?


以方老师的身份去采访希拉里。我女神……

 

以我的身份去看云,这是我最喜爱的景物,我感觉磅礴的云朵里有种强烈的美感,无论是描写还是描绘总不能表达完尽,这种感觉很珍贵,如果需要特定的“观望镜”才能看到的话,乐得分享。

相关阅读

“西方媒体查一查”小程序的幕后黑手

1

2

算法工程师向你解释算法和信息传播

3

唯一一个说中文且进过福岛核电站的学生

精选留言

qs蓝蓝蓝Raquelita赞:4

记者好像是我高中同学[破涕为笑][破涕为笑]

竹由与龙赞:3

汉语桥式的中西文化“交流”,本质上是一场秀,重点并非是否真的与世界交流,而是万国朝宗的天朝上国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搔首弄姿。

问候林赞:2

“但如果他想真的“见到”我,必定要打破这一张纸的距离,首先看到我的脸,然后发现这张脸下什么都没有……”,想必这位姐姐一定是有悲悯之心的人

许青山赞:0

灵魂如此遥远,存在如此真实

Sqs🍊🥚🍃赞:0

豆瓣搜不到ruieos诶

作者

她改名了:张90斤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