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的爬取软件来源于:52pojie.cn@夜泉 免费下载使用

关于阅读英文媒体的几句实话

方可成 新闻实验室 2016-11-01

作者/方可成

新闻实验室微信公号:newslab


前天,@木遥 发了一条长微博,分析为什么中文互联网上关于美国媒体公正性的争论总是容易陷入鸡同鸭讲的状况。他给出的解释是:“英语阅读对中国人来说普遍太难了。


木遥说,他在美国待到第六七年才真正开始常态化阅读英文媒体,而且是在反复不断尝试的情况下才做到的。


后来,因为受到很多攻击(最好玩的一条攻击是说他一看就是“数学没学好”——要知道,木遥是北大数学本科硕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博士),他把原微博删掉了。


在这里,不谈川普希拉里,也不谈美国媒体公正性,仅仅在木遥的原微博的基础上,谈谈我自己的英文阅读。


我是2013年来到美国开始读博士的,此前从未在英语国家生活过。我的英语水平还算可以,高考时只差几分就是满分了,进入北大之后接受了入学英语测试,被分到最高级的那个班。不过后来有退化迹象,国内三年工作很少需要用到英语,后来出国前托福考试成绩并不是特别高。


到了美国之后开始读文科博士,课程的阅读量确实是相当恐怖的。最初的半个学期,几乎每天都关在家里读书读论文。有一次读着读着昏睡过去,醒来之后一度非常绝望。当时我想,我的那些美国同学应该只用花上我的1/4甚至更少的时间来做这些阅读吧,真羡慕他们啊。那些从欧洲或南美国家来的同学,应该也比我要快很多,毕竟他们的语言更加接近。


好在阅读速度可以慢慢练出来,再加上也逐渐掌握了阅读学术文章的诀窍(比如哪里可以比较快地浏览,哪里需要逐字逐句读),所以情况渐渐好起来(渐渐有时间更新这个公号了,囧)。但即便是这样,三年之后的今天,我依然觉得自己的阅读速度或许只有美国同学的一半。


上面说的是学术阅读。大量阅读学术文章的一个好处是,当你切换到阅读媒体文章的时候,你会感觉从“地狱模式”切换到了“一般模式”,一下子可以轻快很多。毕竟,学术文章的写法中很少考虑读者的感受,是以表达作者的意思为主要目标;而媒体文章则要尽量迎合读者的阅读需求,一般不可能非常晦涩。


但即便如此,我也不是很快就实现了常态化地阅读英文媒体。记得在美国的第二个学期,我的邮箱里突然莫名其妙被赠阅了《经济学人》杂志。于是我兴高采烈地发了朋友圈,并且立志要好好阅读。后来直到我搬走把这批杂志送人的时候,我大概也只读了其中内容的大概十分之一吧。实话说,如果那时候把每一本《经济学人》都从头到尾认真看完,那我也不用去上课了。


所以,我在美国的头两年,虽然会看英文媒体(特别是《华盛顿邮报》给所有edu邮箱免费赠阅电子版之后),但其实依然大量依赖中文媒体。微信公号自然是一个重要来源,门户网站偶尔也打开看看。


现在是我在美国的第四年了。我终于可以说,自己大概90%以上的媒体消费都是英文的。但阅读英文媒体文章的速度,依然是比不上阅读中文媒体的。这也就是木遥所说的,很多在美国的中国人,你让他们去读英文媒体,自然是读得懂的,但是你让他们像读中文媒体一样随意自如,恐怕很难做到。即便像我一样每天沉浸在英文阅读中,我也必须承认:当遇到一篇超过1500个英文单词的文章时,我得不自觉地坐正了、深吸一口气才能开始阅读,而且速度不可能达到母语者的水平。而就算是遇到10000字的中文文章,我也可以葛优瘫着读。


形象一点说:当我打开一个网页,里面全是汉字的时候,我看一眼就知道大概讲了些什么,因为这些字太熟悉了,不需要去想他们是什么意思;而当我打开一个满是英文单词的网页时,我看两三眼可能也还是脑中一片空白,必须静下心来仔细盯着那些单词,才能有个大概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稍微犯个懒,很自然地就滑向了中文内容。


也许是我的语言天赋还不够高,也许是我的智商顶峰期已经过了,但我相信,我这种情况肯定不能算是差的。这确实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现实。对于中国人来说,要想全无障碍地读英文,确实是很难。正因为这样,坚持阅读英文媒体确实是需要很大的决心和毅力。


你的英文媒体阅读经验是怎样的呢?能留言跟大家分享吗?




精选留言

暂无...
我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