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的爬取软件来源于:52pojie.cn@夜泉 免费下载使用

那张让李诞放弃做知识分子的火车票

方可成 新闻实验室 2018-01-22

问:最近看了《十三邀》许知远采访《吐槽大会》李诞的那集。李诞说起一件事:他在南方报业实习的时候,在电梯里听到跑春运口的记者说自己能搞到票、不用去排队,于是他觉得“太没意思了”,很快就离开了媒体。怎么看这件事?

答:我也注意到了这个细节,按照李诞的说法,这是一个很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在发生这件事之前,他也是“心高气傲”的“文艺青年”,去媒体实习,也有改变世界的想法。

但是那年春节前,他去排大队好不容易抢到一张回家的火车票。抢完票回到南方报业大楼实习,在电梯里听到其他报纸的同事在聊天:“哎,马上过年了,回家买票了吗?没事,我们跑春运口的有票!我给你留两张。

李诞说,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从那之后,他变得“特别不喜欢媒体人”,甚至有段时间“也特别瞧不起知识分子”,“特别瞧不起这种有操守有坚持的老师”。

言下之意很明确:南方报业不是知识分子的良心吗?为什么这里的记者会做这种靠关系、走后门的事情呢?你们举起的理想主义、社会责任等道德大旗,原来只是一块遮羞布?

李诞说,现在回想起来,这种拿火车票的事情其实很正常,但正是这种正常打击了年轻的他。他说自己一下就认清:“这世界运行的逻辑就是这样,没有我想的那种洁净的东西。”于是,“那我就赶紧运行起来呗,我就加入大家一起运行。”

抛开这期节目,我们观察和理解“春运跑口记者靠关系买到火车票”这件事,有哪几个角度?

第一个角度是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也即布尔迪厄所说的三种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之一。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曾经在接受访谈时说,“很多记者表明他的收入并不高,可是他可动用的社会资本是挺多的。什么呢?关系、人脉,小孩上个学,拖个关系,买火车票,递上条。”这句话说得学术一些就是,记者的经济资本可能不多,但是社会资本很丰富。买火车票只是社会资本的一个细节体现而已,另一个例子就是地方报纸的教育口记者经常可以帮自己和同事解决孩子上学择校问题。

为什么媒体组织和记者个体可以大量获取和利用社会资本?这和媒体的性质有关。“媒体作为社会的信息传输机构,交往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占有强势的‘结构洞’。由于在社会交往关系链中的高端位置,媒体握有丰富且有价值的社会资本。”(孙俨斌《“社会资本”视角对传媒经济研究的三个跨越》,《新闻记者》2014年2期第75-80页)

社会资本在媒体中的体现不仅仅是买火车票和小孩上学这种具体的琐事,它还会影响新闻生产的质量,乃至成为抵抗权力的力量。张志安在《新闻生产与社会控制的张力呈现》一文(《新闻与传播评论》,2008年第1期第165-173页)中就分析说,《南方都市报》的深度报道记者比一般都市报记者能够获取更广泛的社会资本,这些社会资本有助于他们的采访和突破。而且,不同深度媒体之间的社会资本共享,还“有利于实现对权力干预、政策管制的‘集体协商’,以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正面效应。”

第二个角度是新闻伦理。让李诞觉得备受打击的,也正是春运跑口记者走后门买火车票这件事情有违伦理的地方。正因为社会资本的一个核心是社会关系、是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因此它也往往容易导向利益交换、权力寻租,或者“变现”。关于和社会资本相关的新闻伦理问题,相关研究有张志安和陆晔教授的《记者“权力寻租”中的社会资本转换及其伦理边界》、潘忠党教授的《“补偿网络”:作为传播社会学研究的概念》等。

另外,陈力丹、王辰瑶、季为民合著的《艰难的新闻自律》一书中提供了不少鲜活的案例。他们总结说,“虽然认同用记者身份给自己牟取好处的人较少,但是……个案中还是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记者身份在日常生活中是有影响力的。有意思的是,不愿意用记者身份为个人牟取好处的新闻工作者,却往往无法拒绝亲朋好友的请求,常会利用记者身份为亲朋好友办事。当然,在这么做的时候,很多人也是有底线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类现象集中发生在跑口记者身上,而不跑口的记者、社会调查记者等,则很少有这样的“关系变现”机会。这其实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一些媒体会采用强制轮换的方式,也即规定一个记者不能长期跑某个条线,防止产生过深的利益关系,但是这样带来的代价就是:不利于记者深入某个领域。

第三个角度是媒体的道德感召。新闻媒体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它和公共利益密切相关,你永远不可能以单纯“在商言商”的态度来谈论新闻媒体,总是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责任、担当、操守、理想等字眼。另一方面,很多媒体和记者也乐于宣示道德制高点,这种宣示也常常能为他们赢得忠实读者的认可。

但是,道德制高点站得越高,“人设崩塌”的后果也就越严重。就像如果某个微信营销号发了一条假新闻,大家根本不会觉得有什么;但如果《纽约时报》把某个重要的新闻事实搞错了,大家可能就会觉得它的形象崩塌了,甚至以后只要一提起这份报纸,就会说它是假新闻。

如何应对这种风险?我想,合适的方法并不是放弃道德感召,那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你不可能把真相、操守、公共利益、民主价值这些词从新闻媒体身上甩掉。媒体和记者应该做的,是不要将道德感召变成一道高墙,变成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依据,而要增加透明度,接受更多的监督,更虚心地面对批评。

我想,李诞说的“这世界运行的逻辑就是这样”其实是一种极大的简化。这世界运行的逻辑既不是道德完美无缺,也不是人人蝇营狗苟;记者既不是降临世间的神,也不是只贪私利的魔鬼。走后门买火车票的记者,为公共利益奔走的记者,工作只为了混口饭吃的记者,工作起来可以不吃饭的记者,都广泛存在于新闻媒体之中。

最重要的是,就像罗曼·罗兰的那句名言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 以上是2018年1月21日发送的“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问答专辑中的一则问答,该期内容中的其他问答还包括:如何理解“后真相时代”、如何看待新京报对咪蒙的批评、涉罪人员报道中是否应该隐去姓名、与“小人物”相关的稿件栏目推荐等。点击这里加入会员计划,即可随时向我提问。💬


精选留言

倩倩姚赞:34

深有感触,当我在某某晚报实习完后,当媒体人的梦想就破碎了。带我的老师让我跑新闻然后管人要“车马费”带回去给她,当“车马费”放到我手中的时候,我感到的只有羞愧。

作者

实习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说是盲人摸象的过程,从一个个局部中了解媒体,这个过程很重要,但是也不要把所有局部都当成整体。

夏之南赞:77

很多新闻学生的理想都死于媒体实习

Jess 静姝赞:53

”走后门买火车票的记者,为公共利益奔走的记者,工作只为了混口饭吃的记者,工作起来可以不吃饭的记者,都广泛存在于新闻媒体之中。” 甚至存在于同一个记者身上。

徐添赞:45

我觉得,防止权力寻租的是一套可以保证社会监督的制度,而不是媒体人的操守,而且他们的操守也不必然与他们的社会责任成对应关系。指望这个年代的媒体人可以活成他们理想当中的状态无疑是不现实的,都是凡夫俗子,谁也不是圣人。 但是,比那些言行不一更重要的是,就像罗曼·罗兰的那句名言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引自博主正文) 李的心态其实很犬儒。

郭琛赞:24

因为别人没有操守,所以我也没有操守,这个逻辑挺可笑的。不过话又说回来,李诞未必没有操守,只不过他要符合他的人设,把自己做成一个有缺点的普通人的样子

杨尚杰赞:18

在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小四质问小明:你怎么这么没志气?小明答到:我就跟这个世界一样,你是没办法改变的。小四最后将刀刺向小明的那一刻时,预示着理想主义的胜利和毁灭。

ODDBALL赞:12

原来这期吐槽大会诞总不在,感情是去十三邀了哈🙊🙊

Thyme赞:11

看到最后一句泪奔,哈哈~这是大学毕业时写在留言簿上的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一晃已经在媒体混迹了5年,当不了英雄的记者中也有好记者[呲牙]

作者

[强]

WJL赞:3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这句话好伤感……

作者

我倒觉得充满了力量呀

June赞:4

很大程度上,生活的真相是否是这样的:拿火车票、为公共利益奔走、工作只为混口饭的、工作起来不吃饭的行为或特征会并存在一个人身上?如果是这样,我们又该怎么看待呢?

作者

有的人更纯粹,只会有一种行为特征;有的人更复杂,更善于处理这些互相矛盾的特征构成的“认知失调”。

Iris Chen赞:4

很佩服方老师看问题的方式!特别喜欢看这种最后让自己惊叹:“啊!原来可以这么分析一件事!”的文章。

羅吖猫🐈赞:3

实习指导老师的为人处事,会直接影响初出社会、对理想充满期待的学生

北冥有鱼🐬赞:3

好棒

曦。赞:2

其实可以换个角度想这事,也就make sense了。政府高薪养廉不妥吗?并没有,也是寄希望于他们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并不能因为他们是人民公仆就得拿低薪对吧。那么记者跑线拿到小benefit也是对应的部门给的小恩惠,寄希望于相应的寄托罢了。这不就是社会最真实的模样,没有绝对的事情。

我叫大王去巡山赞:2

我在羊晚实习时,每晚听带我的老师吐苦水,。

苹果小妹赞:2

刚刚看完这期访谈,开始感觉有点尴尬,还好我有坚持看下去。。。。作为一个正处迷茫阶段的年轻人,感慨颇多。。。。

芊霓赞:2

哈哈,这个细节我也印象很深。等下仔细看你怎么分析的。

许青山赞:2

这几天我遇到了类似的事情。身边好同学作弊,让我世界观崩塌,想到现在

刈张白纸赞:1

用特殊关系搞到稀缺资源,也会有不同的心态,有些人当做是炫耀的资本,乐在其中,有些人心怀愧疚。李诞应该是后者。 这个题目涉及新闻伦理问题,这种现象合理又不合理。记着为了报道春运付出了,归期不定,被报道对象给点方便,不算啥。但同样是记者,跑殡葬行业的呢?跑金融行业的呢?还能细想吗?

斯芬克斯吃掉笨蛋赞:1

明早再看

zmh神神气气神神气气赞:1

恩……[皱眉]

月岛滴滴赞:1

昨天,还在跟同学说访谈里的这个细节!

孟通赞:1

牛逼

海边的卡夫卡赞:1

好棒的文章

汤圆赞:0

元旦,新总编辑上马,关于他的业绩传的沸沸扬扬,我在为当年的“新年新衣”公益项目做沟通,希望报社继续拿下与腾讯公益的合作,第一次见新总编辑,他反问:“做这个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实质性收益吗?”当然,按照他的要求,彻底终止与公益有关的一切合作,报社开始“点燃财富梦想”,两年后报社的梦想灭了。他的反问没有让我慌张、忐忑,反倒坦然,我这个新人应该离开报社了。庆幸在报社死亡前离开,没有经历各种各样尴尬的改版、讨薪,之后准备考研、读了传播学,开始阅读一些书籍,也在课堂上听到某位老师骂这张报纸的荒唐,语言之不合理让我很想站起来告诉TA我曾经的那些同事同样也为理想奋斗过,还有高坐行政楼的某位领导听说我是这家报纸出来的话里找话:“就是这张报纸整到了我。”离开报社后我去过私企,也不用再被论资排辈的潜规则压制,但是,总感觉,与新闻无关,拿再多的钱也不开心。然而,换个角度想,我们的新闻又在哪里呢?

李念赞:0

我倒是因为媒体实习加重了去这个行业的决心。正巧,也遇到过有其他线口的人来找跑铁路线的记者,“高铁现在都是论票来买的,我可能帮不上多大忙,还是多刷刷抢票软件吧。”差不多是原话。

yxm赞:0

环境有些‘艰苦’,一直坚持的新闻理想和信念,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鱼雷💤赞:0

其实你可以拒绝做那个能轻易搞到火车票的记者,这不是个人选择的问题吗,又没人把火车票硬塞给你……

盛鹏辉赞:0

能让一张火车票摧毁新闻理想的人,我们应该庆幸他没搞新闻吧。更何况是在22.8万记者群体中随机出现的小概率事件,且是稍微能让跑这个口的记者有点自豪感的事,当然更不能排除只是和同事朋友过过嘴瘾的语境下。况且发现搞到票不用去排队的方法,说明社会运转规则之外早已有之,不是记者专有通道吧。

马里亚纳赞:0

现代犬儒罢了

岭南松赞:0

有操守的社会才有有操守的报纸,有操守的报纸才会有有操守的记者,烂就烂在一块儿。

吾爱破解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