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的爬取软件来源于:52pojie.cn@夜泉 免费下载使用

访学见闻:独一无二的MIT媒体实验室

周笑 新闻实验室 2018-10-12

研究

技术|创新|跨学科

作者:周笑

(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MIT访问学者, 拥有统计学、管理学、文学、新闻学的多学科背景,并在湖南卫视、澳门卫视的新闻传播第一线工作多年。)


独一无二,是我对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一个很高的个人评价。为了更好地亲近它,我选择了与它的新楼一条马路之隔的公寓。


从开始了解它,到我作为访问学者来到MIT,大约有近十年的时间。许多人都不太知道它,甚至在我拜访MIT诸多知名的政治学和经济学教授时,他们也都不知道MIT Media Lab的存在!这让我有点意外,并存下整理这篇小文的心意。


从混沌学的角度,真正的独一无二,源于最初的起始点!那个看似随机的独特起点,决定了它的难以复刻。


MIT媒体实验室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及《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与MIT前校长杰罗姆·威斯纳(Jerome Wiesner)于1985年共同组建。它隶属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致力于将科技、艺术、媒体与设计的多学科融合,着重于多媒体及相关科技的技术转化研究,因此非常重视艺术与技术的全方位融合。


MIT媒体实验室由E15(老楼)与E14(新楼)联接而成。老实验楼由著名的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新实验楼由日本著名建筑师桢文彦设计,玻璃与钢铁框架结构,两者在视觉外观上一实一虚,相得益彰,在内部空间上融会贯通,和协统一。我第一次是从N14的西入口进去的,不知不觉就走到了N15的主入口。不过,晚上去听讲座或上课,更喜欢从新楼进出,因为它是透明的,对于向阳喜光的我,有种特别的吸引力!



该实验室于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成果,如无线网络、无线传感器及网页浏览器等,曾被《连线》(Wired)和《红鲱鱼》(Red Herring)等知名杂志报道,成为举世瞩目的研究机构。近年来,该实验室聚焦于应用设计和技术解决社会问题。由于从一开始就得到美国军方的支持,该实验室从办学伊始就非常重视和强调应用研究,同时也有意识地保持着较高的学术独立性。这两大重要特点,讲起来容易,做到实属难能可贵。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

简介(2018年)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开创了MIT校园里最不具学科辨识性的一个趣味化共享型空间。


平时,我最喜欢呆在三楼大厅里看书或写作,因为这里视野最开阔,视角的维度也最多。楼内楼外,楼上楼下,都一览无余。人少时一个人享用一方书桌,可以边工作边用餐,无视或注视旁边楼梯或电梯上经过的各色陌生人,或者观赏几米之隔的小伙伴们打乒乓球。时不时,大厅里会举行各类主题的讲座或讨论,观众们站着、坐着、走着,都无所谓。


这样有趣的空间,应是直接源于实验室一直起以来积极推动已知学科跨界融合的持续努力,并早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反学科文化,导致非传统形态在这里能轻易地实现深度的学科融合,许多原本完全不相关的诸多研究领域在这里也得以完美匹配。越来越多的人,和我一样,与日俱增地喜欢这里,因为开放,融合与创新,越来越深刻地成为MIT媒体实验室的核心价值取向与内在特色。智能城市研究团队的刘洋教授(来自上海同济大学)特别有感于该实验室的开放与宽容,我们曾深入讨论如何将宽容的文化更好地融入到我们自己所在的高校和科室。我们的共识是,宽容是创新的必要条件!


作者拍摄的MIT媒体实验室楼内


目前,实验室通过学科融合,在多学科融合的边缘地带开拓出很多颠覆性的技术,其中包括可穿戴计算、有形接口和情感计算等新兴领域。


现阶段,MIT媒体实验室的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创建了超过25个研究社区,共发起了450多个研究项目,广泛涉及多个融合学科领域,从如何用数字方法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到如何利用先进的成像技术全方位地看一个角落(see around a corner),再到世界上第一个“智能动力脚踝假肢”等。MIT媒体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始终致力于深入研究各种未知问题,进而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完善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娱乐和自我表达的方式与途径。


该实验室得到了80多个组织成员的支持,包括一些世界一流的企业和机构,其产品与业务范围非常广泛,从电子产品到休闲娱乐,从时尚到保健,从玩具到通讯。它们为该实验室每年提供大约7500万美元的年度运营经费。这些组织成员将拥有项目设立和项目审查的相应权利,并可与实验室分享研究成果,尤其是新技术专利。不过,实验室在与其充分协作的基础上,保持着高度的自主性,及反学科的文化与实践环境。


不同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其他实验室,MIT媒体实验室在确保其研究领域广泛性的同时,还提供媒体艺术与科学的学位教育。


实验室有超过30名教师和高级研究人员,他们领导着该实验室的整体研究规划,管理着175多位专职科研人员和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和讲师。另外还有约100 其他工作人员参与着实验室的研究和各项设施及相关事务的管理。目前,实验室总计有研究生183人,其中包括95名硕士生和88名博士生。此外,还有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其他部门的45多位研究生共同展开各项研究活动。每年还另有200多名本科生通过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就读与研究机会计划(UROP)参与到实验室的研究当中。这些有意而为的多元化努力不断丰富着实验室的文化,其中包括为女性和不同肤色的学生创造了支持性的研究空间,并在整个社区范围持续开辟新的讨论路径。


如下这张我此时此刻随手截自实验室官网的截图,直观而简明地展示了实验室多学科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实验室主体研究机构简介


实验室的多个研究中心和联合研究项目广泛而深入地将MIT媒体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与整个麻省理工学院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该实验室也鼓励小规模的特别兴趣小组,专注于一些非常具体而微的研究主题和研究领域。执教于MIT“比较媒体学习与写作(CMS/W)研究部门多年的资深教授王瑾女士,自身的研究领域和兴趣就非常多元化,不仅长年关注中国的NGO组织,而且鲜明主张跨学科研究,并极力推荐我多听各种讲座,尤其是每周四晚在N15一楼001教室举行的主题讲座。


我很乐意听晚上的讲座,因为来去的路上,可以遇到很多健谈的各国学者和学生,了解到他们的研究和兴趣。他们中很多人在研究进程的关键时期,会24小时呆在实验室里。当然,前提是这里提供有简单的饮食和洗浴设施。


以下是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机构:


推进福利:由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基金会(Robert Wood Johnson Foundation)每年提供100万美元,资助那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项目,旨在促进MIT社区的个人健康状况及其他方面的良好发展。


CE 2.0:与组织成员(公司)合作,为下一代电子产品消费者制定规则,旨在创造高相关连接,无缝互操作、情境识别且极简化使用的新型消费电子产品。


公民媒体中心:这是一个与麻省理工学院的“比较媒体研究及写作研究(CMS/M)”部门的合作项目,旨在创建和部署各类能满足网络社区需求的新技术与新社交工具。


极端仿生学中心:这是麻省理工学院鼓励跨学科的长期研究项目,旨在挑战那些关于严重身心障碍的现存假设。


社区生物技术:旨在研究和开发各类工具和技术,以促进最广泛的生物技术渗透及使用。项目包括创造低成本赋能型硬件,共享型基础设施,以及由生物学支持的专门针对艺术性表达创新沟通界面。


麻省理工学院数字货币计划(DCI):以MIT媒体实验室为基地,汇集全球密码学,经济学,隐私研究及分布式系统研究等相关领域的专家,以探讨区块链和比特币技术领域的焦点问题。


人工智能的伦理与治理:针对提升公共福利的全球性人工智能应用进行研究。


社交机制实验室:这是一项为期五年,由推特赞助,总额1000万美元的研究项目,旨在开发新技术以促进复杂媒体生态环境下的可理解语义与社交模式,涵盖大众媒体、社交媒体、数据流和数字内容。


媒体实验室学习:多维度地研究学习机制,从神经科学到民族学,从早期婴幼儿学习到终身学习,从人类创造力到机器智能,不同维度创造着不同的学科交叉领域及研究视野。该项目旨在通过研发新工具和新技术,来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包括学习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并开发新的整体解决方案,以实现随时、随地的高效率学习。


开放农业:旨在创建各类协作工具和平台,为饮食技术的发展提供开源生态环境,以赋能并促进网络化农业实验,教育和本地化生产体系的透明度。


开放海洋:研究人员在科学、技术、艺术和社会学的交叉领域展开研究工作,旨在设计和开发新的方式来促进人类去理解海洋,并通过各种新奇的方式加强与海洋的联系,赋能予全球化的相关研究社区。


太空探索:旨在通过名为 “太空生活”的圣杯计划,以及著名的有着高度公众参与度的“开放空间”计划,推动太空探索的前沿性创新研究。

 

用MIT媒体实验室官网的话语来归纳:


We are an antidisciplinary research lab working to invent the future of (anything)!

我们是一个致力于发明未来世界的反学科研究实验室!


据我的观察,这是一句大实话!


有志于此的MIT媒体实验室,对申请者采取的是不拘一格的开放态度,不论你来自什么国家、什么学科,只要与实验室之间彼此意趣相投就行。最直接的通道是项目申请。


研究项目设立机制


MIT媒体实验室的项目设立机制非常灵活,大体上有两种路径:


第一种,由上述各个常态化的研究中心或联合研究团队发起项目,并公开招聘相关研究人员。


比如由“社区生物技术”团队发起一个“Biomechatronics”的项目,在实验室的官网上公开招聘,应聘者根据要求提出申请,通常会由实验室管理团队和组织成员共同审查。



第二种,可由感兴趣的人,根据自己的研究设想自由提出申请,同样由实验室管理团队和组织成员机构共同审查。

 

通过体验式观察与学习,我个人对MIT媒体实验室有如下理解与认识:

 

第一,开放——而且是不惜代价地坚持开放,从实验室的价值目标和组织文化,到团队和项目的设立与管理模式,全方位地开放。因为它的创建者们认为:只有开放,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和激发新思想。作为价值观体系的必要支持,制度化的宽容常常渗透在该实验室的各方各面。

 

第二,分享——让创新的价值最大化,而且不仅是商业或者说市场价值的最大化,首先更是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与CMS/W的联合研究项目,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很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NGO参与其中,起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第三,合作——想尽办法激励跨越现存各种边界的广泛合作。比如我非常想旁观式参与(因为计算机编程水平不够)的“相机文化”团队,它发起的各种研究项目就广泛涉及脑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成像、光学等。这种跨学科,乃至于反学科的融合与合作,极有利于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育,同时也高效率地培育出了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和创业团队。

 

第四,应用——将技术实现作为核心价值导向。项目设立时的重要审查标准之一,就是要能兑现为实用技术乃至产品。如果无法实现,学位将无法被授予。当然,这一价值导向部分是源于组织成员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源于该实验室志在用技术改善现实的价值宗旨。

 

这些特质都非常值得中国的新闻传媒类高校和学院学习,乃至超越。尤其是如何有效推动跨学科融合,鼓励技术创新和开发,以及加强与实业界的良性合作关系方面。


结语


在此,直接引用MIT媒体实验室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之一杰里.威斯纳在1986年讲的一段话,他高度概括了MIT媒体实验室的宗旨与愿景:“30多年来,媒体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已经预测并创造了新技术,使我们的生活更安全,更清洁,更健康,更公平,更高效。除此之外,技术创新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肥胖,贫困,道德影响,欺凌和政治分歧。媒体实验室的反学科研究社区具有独特的能力,志在利用技术创新解决这些问题,完美地将技术与社会和人类联系起来。 当前的实验室研究项目均源于对技术创造和应用会在哪些方面引领我们的深层思考,并有机结合我们希望接下来要走的方向。”


参考资料


  1.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228373

  2. https://arstechnica.com/science/2010/10/researching-the-next-big-thing-25-years-of-mits-media-lab/

  3. https://www.cbsnews.com/news/mit-media-lab-making-ideas-into-reality-future-factory/

  4.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228373/answer/71248095?from=profile_answer_card

  5. http://www.emtechchina.cn/

  6. https://dam-prod.media.mit.edu/x/2018/05/07/at-a-glance.pdf

  7. https://www.media.mit.edu/about/mission-history/

  8. John Markoff (April 26, 2011). "M.I.T. Media Lab Names a New Director".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2011-04-25.

  9. Aniruddha Mysore. "MIT Media Labs Design Innovation Workshop Report".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5-02-22. Retrieved 2015-01-25.

  10. Timmer, John. "Building The Next Big Thing: 25 Years of MIT's Media Lab". Wired News. October 24, 2010.


往期推荐


精选留言

赞:7

Buzfeed的创始人也是这里出来的

元莒犂赞:5

希望能有机会去看一看,好喜欢[流泪]

黑甜赞:1

看了《爆裂:未来社会的9大生存原则》才知道这个机构

🌱赞:1

感觉很适合我学新媒体专业内容啊

郑珮赞:0

已经带着学生看过多篇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的报告与与之相关的文章了,终于等到这篇[愉快]

耀莲Lotus赞:0

啊,想看到与MIT媒体实验室Jing Wang教授的对话。

Yingying赞:0

前几天还在研究呢今天就发出来啦哈哈

Michael赞:0

了不起!

Janus赞:0

这个好难申的啊…[流泪]

我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