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
实习 | 记者 | 求职
作者:方可成
上个月短暂路过上海,办了一次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的线下活动。大家在聊天的时候,提起自己找媒体实习和工作的经历,颇有些千奇百怪。
其中最精彩的一个故事莫过于一位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的小哥哥敲开澎湃新闻实习大门的经历。他说,本来大家一般到了大三才会考虑澎湃这个级别的媒体,“但我头铁,所以大一趁着元旦就‘闯入’了它。”
他说的“闯入”是真的“闯入”,不请自来、混过保安的那种。以下是他的自述:
因为年轻,所以在地图上搜索到了它的位置后,立刻就到了现场,但到了以后发现一楼光是门卫就有四个,那一瞬间顿时扭头就想走,但也是那一瞬间发现已经和其中的一个门卫确认过眼神。带着“现在走下次就麻烦了吧”的想法,决定装一回大尾巴狼。顿时下巴微翘眼神尖锐大步流星(想象中),带着表演课老师跟我们说过的话“不要去演,你就是”的想法与年近30的外貌,走到了门口。
但又一大问题出来了,低头发现了这门口竟然有闸!那一秒停滞正不知这玩意咋开的时候,很幸运的里面有人要出来,只见他用卡刷了一下闸就开了,便一计上心头。随即继续头微低的前行,三两步走到一个门卫前,表情微显惊喜,用酝酿了一会的我最低声线的播音腔说了一句“啊,不好意思,我卡忘在了上面了,能不能帮我开一下门?”当时内心也想着”我这一白衬衫黑裤子配上这一套动作,你能不开这个门?”
门卫貌似也被我这样的给唬住了,便带着一脸“热情洋溢”的笑容一边说“好说好说这不小事吗”给我开了门。当时内心是想开心的想跳起来但想着戏没完,随即微笑了一下带着想象中“上位者”欣赏的眼神低声的说了声“谢谢”。
但过了闸没两步我就瞬间顿住了,因为我一是发现了这是一栋楼,我根本不知道我该去哪层,二是我不知道电梯是不是也要刷卡,如果要刷卡的话穿帮了岂不是很惨。
好在那两秒里我很快的发现了楼层表这个东西,但眼光一瞥发现这些都不合适,但我知道我不能停留在这里,在这个大厅里时间越久我就越麻烦,硬着头皮半跟随旁边的一个人走上了电梯,那个男人按了一个5楼,也是因为我所知道的楼层都不合适,所以我没得选,在5楼也跟着那个人出了电梯。
刚出电梯,我便看到了澎湃新闻的logo,瞬间又恢复了点勇气。便站到了窗前,一个深呼吸,捋了捋头发,便去敲了敲离得最近玻璃门。等人开门后,迈步,一个45°的鞠躬。“您好,这里招实习生吗?”大概是长时间紧绷吧,说这话时候整个人气就卸掉了一半。
随后跟开门的记者聊起了天,将近三个小时,从解释怎么上的楼,到我想做什么以及我会做什么,新闻理想,到行业现状。现在想来或许是一腔热血,老师答应了带我进去,随即给我介绍了各个栏目的带头人,给了我不少建议后,2月,我正式加入了澎湃成为一名实习生。
听完他的故事,我的心里飘过七个字:墙都不扶就服你。
我想,他拥有的不仅是好运气(遇到一位心态开放的记者),更是一种初生牛犊的勇气(去现场采访的时候很需要)。当然,也得在聊天的时候肚里有货才行。
另一位朋友也分享了她找到媒体摄影部实习的过程。当时,她心里已经明确有了希望跟的摄影记者。而这位记者又正好办了一次个人的摄影展,于是她去了这个影展,找到了这位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意愿,获得了实习的机会。
看上去很简单的过程,但前提并不简单:你需要是某一家媒体或者某一位媒体人的“真爱粉”,需要对他们做过的报道以及最新的行踪了如指掌,然后能够恰到好处地出现在他们面前,与他们分享你对他们的了解,以及自己能做的和想做的事情。
能做到这个份上的,想拿不到实习机会都难啊。
我回想起自己在读本科时得到《南方周末》实习机会的经历,也是一条“非正常途径”。
当时,我很喜欢写博客(跟现在喜欢写公号差不多是一回事),喜欢假装指点江山,点评媒体报道。当时在豆瓣上有一个“南方周末小组”(后来早已被河蟹),我也常在里面混。小组里面有个人据说是《南方周末》的编辑,他总喜欢和大家互动,并鼓励大家对报纸发表看法。于是,我把自己的一些评报发到了小组里面,也渐渐让他留下了印象。
后来他和我互动得更为频繁,还和我打电话交流。我知道了他是《南方周末》评论版的编辑,名字叫蔡军剑。(对,如果你看过我写岳同学的那篇文章,里面提到的蔡蔡老师就是他。)
有一次,他问我要不要去实习。我当然是万份激动,故作镇定地说:好啊,我们大四上学期正好要求实习半年。
所以,在论坛上灌水,也是一条获得实习机会的途径。
当然,我知道很多新闻学院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实习机会,用不着自己去费心寻找,特别是资源最丰富的那几所学院,实习机会简直不要太多。
我在《南方周末》工作的时候,曾经带过一名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实习生。她来之后,表现比较怪异,并没有其他实习生那样埋头投入工作的干劲,反倒总是作出怀疑人生状,也一直对《南方周末》做的报道并没有什么认同感。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问她:你为什么选择来《南方周末》实习呀?
她回答说:“因为有一天上课的时候,我偶然和教新闻采写的老师说起《南方周末》,她马上问我要不要去实习,我觉得可以试试,然后她很快就帮我联系好了。”
我听了竟无言以对。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这样一个梦寐以求、通过各种努力才能得到的实习机会,对于另一些学生来说,需要的只是动动嘴巴说出“南方周末”这四个字。
我真心觉得人大的这位老师特别棒,这位老师的学生特别幸福。但我同时也发现,命运其实还是公平的: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人们往往不会珍惜。后来这位同学很快就不再出现在《南方周末》的办公室里,她的实习以不告而别、无疾而终结束。而那些付出了更多努力才得到实习机会的同学,往往也从实习经历中收获更大。
其实上述案例,不管有多么奇葩,都具备一个共性,那就是媒体实习往往都是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得的。
和其他很多行业不同,媒体实习机会往往不是发布在某个统一的招聘网站,即便媒体自己的网站上有招聘栏目,也往往是万年无人维护的状态。大多数的实习机会,并非通过“发布招聘启事-投简历-面试”这样的制度化流程完成,而是通过内推、自荐等渠道获得的。
和严丝合缝运转的大公司比起来,中国的媒体大部分都是非常随意的机构。记者本身的性格就自由散漫,媒体机构的规章制度也往往是很不健全。体现在实习生招聘上,就是正规招聘流程的不存在。
那么,对于想找媒体实习的同学来说,应该如何正确操作?像开头提到的那位小哥哥一样勇闯媒体编辑部?这种高难动作不是那么容易效仿的。但有一件事情一定可以提高你的成功率,那就是熟读你希望去实习的媒体,对板块设置、经典报道、编辑记者姓名做到如数家珍,那你就离获得实习机会不远了。如果恰好获得了和记者互动的机会,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不管是主动联系还是他人介绍,那多半就会水到渠成了。
编辑记者都是很懒的动物。他们不希望招一个实习生进来之后还要费尽口舌跟ta普及这份媒体的历史概况和风格要素、介绍经典报道和当家笔杆,他们期待你是一位认同本媒体价值、确认过眼神就可以上岗共同工作的同事。这种默契无法假装,它需要建立在你做了大量功课的基础之上。
所以,说到底,不论哪种操作,“互相欣赏”才是找到心仪实习的最重要秘诀啊。
熟读你希望去实习的媒体,对板块设置、经典报道、编辑记者姓名做到如数家珍,那你就离获得实习机会不远了。
赞赏通道
借可成宝地来一发寻找实习生老师的广告:《知识分子》也在找对的上眼神的实习生,快把简历和作品发到hr@zhishifenzi.com。等你哟![奸笑]
[机智] 没那么麻烦,在这里,找到南方周末的实习 https://mp.weixin.qq.com/s/CYf3LGmFsV5FgxdHPEDNpA 北京站尤其缺人
哇这位是我的前同事,大家赶紧抓住机会。也欢迎其他想找实习生的媒体人在这里留言哇!
和闯澎湃的童鞋经历真是如出一辙😬不过我闯了七家才成功
那你更厉害,失败了六次竟然还没放弃。能成大事!
正好五楼下——五楼是澎湃视觉中心。缘,妙不可言[破涕为笑]
原来方老师也跟过蔡老师实习呀[捂脸]我是高中的时候给南周写读者来信,结识的蔡老师,然后去评论部实习。(在我实习期间蔡老师又成功劝退多名试图选报新闻专业的同学😂)
看见文章里那位小哥哥的经历感觉似曾相识哈哈,不过发生在我身上的不是实习。是大一上,也就是上学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大职作业,直接在手机地图上搜索南方日报的地点,然后鼓起勇气打了个电话过去,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和询问他们可不可以接受我们的采访。记得接电话的记者姐姐第一句话就是“你们?采访我们?”😂[捂脸]但因为他们经常外出不在办公室就委婉推脱掉了。可能因为不死心😂我和两个同学就直接坐城轨又转车去到记者站楼下,忐忑地爬上三楼透过门悄悄往里面看,当时心中五味杂陈地组织语言的画面现在都记忆犹新。然后终于敢敲门走进去介绍自己,那个接电话的记者姐姐看见我们时好像整个人都懵了,旁边两个哥哥也在偷笑,当然最后终于也答应接受我们采访了~是一位经济部的主任吧,人超级好,还和我们交流了许多作业之外的专业话题。我们也成功加到了他滴微信,也会时常沟通hhh 记得在当时回学校的路上,跟南方日报的一个记者姐姐发微信,她开玩笑说我们到底是怎么找过来的,还鼓励我们以后可以去那里实习。 是很珍贵的一次经历了~果然还是需要胆子大哇
这已经是本文留言区里面第三个昵称是橘子的朋友了,今年夏天流行🍊?
希望能去路透社🙏
看到评论区正能量满满,我也是学传媒的大一新生,希望在不久后的将来可以和你们一样幸运
完全同意!这条非主流线路在美国也同样可用,我就是先从志愿者做起,然后带团, 从而认识了我后来的两任不同部门领导. 然后拿到全职工作,有时候不按套路出牌才会让人铭记👆🏻
第一份媒体的实习,是为了写校园杂志的文章,晚上在街头采访,遇到一个记者,聊了聊,留了联系方式,寒假打电话过来问来不来实习
非常喜欢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让想起我的实习经历?当时也是大着胆子在参加一个讲座的时候,加了中青报一位特别优秀的记者的微信。加了以后一直都没有和他联系过,其实一直想和他交流但是怕和他不在一个档次被嫌弃。后来硬着头皮第一次在微信上找他自报家门然后问可不可以去他那实习,他问了问我一些基本情况以后就同意我去中青报实习。在中青报实习的时间挺短挺遗憾的,现在又要准备考研也没怎么和他交流。但是其实内心非常感谢他给我一次机会可以接近中青报,也让我明白了以后得路要怎么选,在实习过程中学习到很多东西,感觉比在学校里学习3年的知识还有用。也认识了一群非常有能力的朋友,对于自身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这段经历也更让我相信一句话,也就是当初让我放下面皮去问可不可以去中青报实习的那句话,“青春要想不留遗憾,敢想就要敢干”。
方大大现在都放这么萌的表情包了嘛[奸笑]
好的,暑假我就去“闯”一下试试
我第一次实习也是闯进去的,最后留下了
记者编辑都是非常懒的人[破涕为笑],说到心坎儿里了
蔡军剑老师真心特好诶,记得好些年前,抱着石沉大海的心态给南方周末报纸上留的邮箱写了一封邮件,大概是对于某个现象的思考,以及进一步提问,没想到蔡老师回复了,一来一回还对话了好几封邮件,蔡老师并没有怎么特别解惑但启发式提问让人映像特深。
学的新闻专业!平时在学校也在校园媒体玩玩新媒体,到了大三要出去实习了。不好意思求助老师学长学姐和家人,抱着一定要靠自己的想法。开始并无头绪,外公是南京人,是金陵晚报的忠实粉丝,每天必买一份,戴着老花镜细细看报的那种。我就萌生了一个想法!直接在微博留言金陵晚报看是否需要实习生,后来就认识了新闻部的编辑杨老师和程老师,开始了在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实习之旅。十分感谢杨老师和程老师是悉心指导,受益匪浅。
其实我觉得,不管什么企业或者工作,如果热爱并愿意了解他,研究他,可能某一天机会就来了吧!在研究了解的途中就是在准备哇
谢谢小编,这篇文章对我很有帮助,我现在努力一点也不晚 加油
配图好评哈哈哈太萌啦!
我也是因为在澎湃实习的经历,经历一年波折,又回到了澎湃,以正式员工的身份。尽管有波折,但面试成功的时候真的感受到待机守时、功不唐捐的意义。
看到世界说招实习生的推送,把简历发过去过两天那边的主编就来联系我啦
这期的风格为什么感觉和以前大为不同 表情包好有特色 是为了配合不平凡的实习经历嘛[破涕为笑]
我觉得可以从“反馈”的角度解释一下这种非常规方式的找实习,方老师与编辑积极的互动形成了良好的反馈,然后反馈再回馈方老师哈哈。
蔡老师人真的非常好。
超实用实习贴get
数字商业内容平台 SocialBeta 也借可成老师宝地找内容小伙伴 [嘿哈] 坐标杭州,优秀可转正。简历可投 juni@socialbeta.com 职位详情可见 http://m.dujiao.net/company/1/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