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的爬取软件来源于:52pojie.cn@夜泉 免费下载使用

蓝方:我为什么每天收集鸡汤毒文和谣言|媒体食谱05

蓝方 新闻实验室 2017-03-14

有句话说,吃什么,你就是什么。其实,这句话从物质食粮扩展到精神食粮同样成立——读什么,你就是什么。

现在,越来越多人懂得健康饮食:少吃垃圾食品,少摄入糖分,多吃蔬菜水果和五谷杂粮……其实,我们也应该用心打造自己的媒体食谱:摄入均衡、充分的信息营养,摒弃低质的信源。

新闻实验室“我的媒体食谱”栏目,邀请各路达人分享自己获取新闻和其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希望这个小栏目,能够启发和帮助更多人优化自己的媒体食谱。

上个月,我读到了一篇近来最喜欢的文章《做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问题吗?》(点击“阅读原文”可读),我在朋友圈里说,文章的每一个字我都同意,作者写出了我想说的很多话,还写出了我脑中朦朦胧胧、没有形成系统观点的想法。

文章的作者是蓝方,曾经是财经、财新的记者,现在和朋友一起做了一家社会企业,致力于从事公民教育,其中关于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素养的部分,与新闻实验室想做的事情不谋而合。

——方可成

第05期分享嘉宾:
蓝方(C计划联合主创,原财新记者)

在收到可成邀请来写媒体食谱时,我心里第一个反应是:我要不要诚实地告诉他我现在每天读的最多的就是各种鸡汤毒文呐……

去年7月,我正式告别公共政策记者的身份,和郭兆凡、叶明欣创办了社会企业C计划。C计划的C,是指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和civic education(公民教育)。我们主要通过一系列线上、线下课程、工作坊,帮助人们系统性的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最终目的,则是指向公共理性的重建。

我们在课程中使用的案例、习题,都和当周的社会热点紧密联系。弥散在社交平台上的各种谣言、鸡汤、假新闻,也经常是我们课上抨击、剖析的反面教材。此外,C计划还运营一个原创公众号,我们也需要紧跟热点写时评。所以,尽管不再做记者,当前这份工作每天也需要大量摄入信息。

我每天的信息摄入菜单,大概会是这样的组合:基本信息;有毒有害信息;清毒正三观信息。

基本信息摄入

我这里说的基本信息,就是新闻——这个世界每天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做记者时,每天早上9点半准时报题——在那之前,需要把自己监控的政府网站、行业网站和新闻平台的主要消息迅速过一遍,也要持续关注社交平台上的热点进展。尽管做C计划后,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没有原来这么紧迫,我们还是建立了类似于记者报题的制度——每天早上,我们三个人都在协作平台上列出当天的主要新闻,并备注可使用方向、分析切入点等。

每天的新闻,我的主要来源是两个:

  • 传统媒体

国内媒体我主要还是看财新——我的老东家,也是我最信任的信息源。

外媒我每天都会打开的app主要是BBC,晚上运动时直接听BBC Live的world service。

每天开工前,也会快速过一遍腾讯新闻和新浪新闻的首页,看看当天主要的新闻话题。

此外,国务院app的要闻页,我每天也会扫一遍。这是做公共政策记者时留下的习惯,帮助我保持对最新政策动向的敏感度。

  • 微信群

我的另一条新闻信息渠道,则是微信群——主要是指那些我死皮赖脸还没有退出的记者群。

例如三年前财新世界说刚刚立项,我也被邀请进群。尽管我出国又回国也没给世界说写过稿(默默说声安替对不起),还是厚着脸皮呆在世界说的采编群里。这个群有世界说在世界各地、精通各种语言、了解各种风情的专员,所以不管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发生什么大事,群里总会第一时间有相对准确的消息传出。

有毒有害信息

除了日常的新闻监控,每天不得不做的一件事还有——鸡汤、毒文与谣言的监控。

这意味着我开始关注大量的鸡汤公号(具体的名单我就不在此展示了)。如果当天的推送,正好是我们认为值得讨论的热点,就还要进一步细读,找出其中的论证缺陷和逻辑谬误。

C计划也因此做了一个素材库,一度招募志愿者帮助我们搜集网络上广为流传的鸡汤毒文。同样是用协作表单,整理这些素材的基本内容,标注谬误类型和建议使用方向。

我们在学员群里,也鼓励大家分享类似的文章:传播甚广,读起来很爽,但隐隐约约觉得有些不对却又说不上哪儿不对。我们会要求伙伴们自己用“图尔敏模型”拆解这些文章的论证结构,鼓励他们练习如何核实信息真伪,我们则悄悄把其中值得讨论的东西收进自己的素材库。


图尔敏模型


我之前还进到一个鸡汤写手群里潜伏。这些自媒体作者真是非常勤奋,每天更新,紧扣热点,思路开阔,角度广泛,给我们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素材。可惜后来这个群相互吹捧之风越来越甚,我实在受不了每天上百条的灌水,默默退了群。

社交网络上的民族主义言论、仇恨言论、阴谋论是我们的关注重点;此外,很多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的鸡汤里,有大量的非黑即白、二元对立,也是上好素材。

除了鸡汤毒文,每天收工时我还有一个例行动作。就是在微信的搜索框里输入“转”字——然后就可以看到当天在朋友圈里的各种段子。每天总能收获几条疑似谣言,毫无出处的转发文章或者图片。这些可都是我们讲信息核查的上好例子和课后练习题呢。

清毒正三观信息

一边分析鸡汤搜集谣言,另一边,也需要从各种三观正的信息源处吸收养分。

腾讯出品的《较真》,是我们向学员推荐的平台。这可能是目前国内唯一专注于事实查证的平台?但其实,Fact Check在国外新闻业并不新鲜。尤其是在选举期间对政客言论的查证,帮助人们作出更理性的判断。《较真》主要锁定六类谣言:食品药品、卫生医疗、公共安全、社会民生、国际新闻、科学技术,也包括对一些热点突发事件的查证。

在《较真》之前,果壳也有专注科普的谣言粉碎机

另一个我们推荐给学员的公号和账号,是微博时期即颇有名气的破桥(微信公号:忽悠)。他的推送,不仅会吊打一些网红谬论,也会剖析公共舆论场上的各种诡辩、忽悠手法。

其实针对分散在各个领域里的毒文谬论,各领域总会有一些意见领袖挺身而出,针锋相对接招过招。因为做记者时,公民权利和公民社会是我的跑口领域,我在微博、微信上都累积关注了大量账号,也加入了不少社群圈子。每当有传播颇广的仇恨言论——例如当下流行的仇穆斯林、仇黑言论,针对女性、残障群体的歧视言论,针对性少数的污名化,那我也会有意识的看看这些领域的公号、意见领袖们——例如关注公民行动的NGOCN,关注女权的女权之声女泉,关注残障权利的有人杂志,用力为政治正确鼓呼的别处等等——他们最新发表了什么文章。他们的观点和分析的切入点,也会对我们备课、设计习题颇有启发。

此外,我还订阅了一些批判性思维领域的公号、期刊。这些公号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教育类公号,侧重于介绍国外中小学对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实践,例如小花生网外滩教育;另一类,则是学术类公号,介绍批判性思维领域的新作、基本理论等。但一些侧重方法论的公号有一个通病——远离中国的现实语境,普通人难以消化。

这其实也是C计划希望做的事:分享更多的方法论,帮助普通人在日常场景中打破思维谬误、摒弃虚假消息、辨识媒介偏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得以独立思考。

最后,也欢迎大家关注C计划,加入我们的学习社群,让自己成为更理性、平和的人。

Q

方可成:鸡汤文的有害之处究竟在哪里?我得承认:有时候我也看鸡汤文,还觉得蛮受激励的,确实有一种抚慰心灵的作用。在这个有时候残酷冰冷的世界面前,偶尔看看鸡汤文治愈一下,也不好吗?

A

蓝方:这就首先需要对“鸡汤”做一个界定了~我们姑且可以把“鸡汤文”界定为一个相对中性的词,特指一种文体:以若干轻松易读的小故事串联全文,在文末以金句点题的写作模式。因为有这么多小故事,鸡汤轻松,好读,易传播。而且也并不是所有鸡汤都有毒。很多鸡汤鼓励人格独立,倡导多元包容,治愈或鼓舞人心,确实挺好。所以,我们每天对鸡汤热文的监控,需要识别出那些有毒的鸡汤。

什么是毒鸡汤呢?检查它的论证。它提出的理由、证据,有的根本是假的(牵强附会的名人轶事,纯属虚构的身边故事);有的是极端个案,作者却试图制造出一种典型、普遍的假象,让人觉得大家都这样、某种现象非常普遍。更有毒的是很多鸡汤论证背后的价值观假设。例如很多婚姻、亲密关系的鸡汤,宣扬的是女性对男人的附属,在婚姻中示弱,无条件忍让;大量亲子、职场、社会话题的鸡汤,则充满各式各样适者生存的达尔文主义。在推理上,毒鸡汤最擅长简单化,非黑即白,单一归因——某人成功是因为信奉某条原则,失败则因为没有遵守某个原则;或者偷换概念,攻击稻草人——例如这些年越来越流行的对各种“政治正确”的抨击,先扭曲政治正确倡导的内容,用滑坡论证危言耸听,最后驳倒自己扭曲出来的“政治正确”。

这方面例子太多了。我们课程体系里有一个系列叫做“堵住思维脑洞”,主攻二十多种常见的思维谬误、论证圈套,几乎每个都能从当红鸡汤网文中找到对应的例子~

Q

方可成:某种程度上,愿意加入C计划了解批判性思维方法,愿意订阅新闻实验室了解媒体食谱的人,都是一开始就对谣言、偏见有所了解和警惕的人,而身陷谣言和偏见的人可能根本就不会考虑这样的学习。这是否会导致人群之间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差距越来越大?你们的事业希望覆盖那些对之不感兴趣的人吗?

A

蓝方: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在创业过程中也经常被问到。我们现在面向的人群,是本身就有强烈学习、改变意愿的人。分享两个很有意思的数据:我们的学员和读者中,70%是女性;平均年龄31.4岁。几乎没有50岁及以上的男性参加我们的课程。在一个市场化的筛选中,我们客户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而文革一代,尤其是文革一代的男性,则不再是我们瞄准的对象。

要改变人的思维方式,确实是件很困难的事。在精力、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肯定要考虑效率最高的路径。针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必然会比针对文革一代的教育效果更明显。所以在C计划的战略发展中,除了公众教育这一块,我们逐步把重心放到教师培训、培训师培训和青少年培训。通过影响一个校长,影响这个学校的老师;通过影响一个老师,影响一个班、好几届的学生。通过影响这个社会的下一代,去给整个社会公共理性的重塑,种下一颗种子。


推荐:蓝方的课程
“提升信息素养”

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你,是因资讯的丰富和低价而感到幸福,还是为无法精准获取信息、迷失在海量信息中,而抓狂不已?

只会用BAIDU搜一搜关键词?去哪里检索到质量更上乘、来源更权威的信息?

听到别人的陈述只会点头称是?看到媒体报道就只能深信不疑?如何核实信息,在吃瓜群众的争论中脱颖而出?

如果你有这些痛点,那么来C计划“信息素养”课程,就对了!

三周时间,把你武装成熟练掌握信息检索方法的达人,练就一双识别虚假信息的火眼晶晶!

课程时间:2017年3月20日~4月10日(每周一个主题,共三周)
上课方式:微信群+视频平台
时间和形式:每周讲座共计60分钟,配合一次标准化练习、集体讨论和课后作业。每周需投入1-4个小时
适合群体:16岁以上,渴望自我成长和改变的伙伴
课程收费:159元(老学员可根据积分享受相应优惠。新学员可在服务平台上点击[课程管理-我的积分]申领会员卡)。认真参加讨论和完成作业,会有更多积分奖励哦!

报名方式:
1)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C计划服务平台,点击[课程管理-购买课程]即可报名。

2)报名成功后屏幕会跳出听课密码。向C计划服务平台回复听课密码,即可获得听课二维码,扫码即可入群。请务必同时添加小C(Plan-C2016)为好友。若无法扫码入群,则可直接联系小C


“媒体食谱”代表分享者个人的口味和习惯,文中内容为各位读者提供参考。
欢迎留言推荐“媒体食谱”系列分享人。

往期回顾:
云涵:一个外国记者如何了解中国|媒体食谱04
赵智沉:进入一个陌生领域,方法只有一个|媒体食谱03
春节回家,给父母的手机关注这些帐号|媒体食谱特别篇
淡豹:写小说需要的细节,我从媒体中获得|媒体食谱02
talich:阅读这些美国媒体让我写出《选·美》会员通讯|媒体食谱01


精选留言

暂无...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