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的爬取软件来源于:52pojie.cn@夜泉 免费下载使用

离开端传媒,张洁平的新实验:用区块链拯救公共讨论

方可成 新闻实验室 2018-04-10

行业

内容产业|网络社区|区块链

作者:方可成


“你觉得现在的网络公共讨论平台有什么问题?你希望有一个怎样的平台?”


去年冬天,在广州天河的一家阿强酸菜鱼,时任端传媒主编的张洁平问我。


当时,我正在中山大学和北大深圳研究生院访学。我没有想到的是,在南方的一个月里,我竟然和洁平见了两次面,而且两次都是她风风火火地从香港北上——每一个和她发过微信的人都知道她有多忙。能让她这样急切想要见面的原因,当然不是我有多重要,而是她有多么为一个正在筹划中的新项目而激动。


第二次见面时吃的砂锅粥


这个新项目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还能拥有一个好的公共讨论平台吗?


第一次见面时,洁平掏出笔记本,画了一张简单的示意图,据说就是这张图打动了投资人。在图上,她串起内容的生产和流动:这边是一个认真讨论问题的网络社区,里面驻扎着一批内容创作者,那边是希望得到优质内容的受众,中间还有互动参与者。


那时正是比特币高烧不退的时候。洁平的这个新项目恰好和比特币有着共同的技术基础:区块链。


吃完饭,我一边琢磨这个新项目,一边买了半个比特币。后来那半个币的价格一度翻了一倍还多,现在又已经扭盈为亏。在各国政府的强力监管下,炒币热已经退潮,但洁平的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已经内测了几个月,今年晚些时候将会正式上线。



很多骨灰级网民,常常怀念15到20年前的互联网。在他们的回忆中,那时的网络论坛上,人们在认真地讨论问题、切磋思想,没有乌烟瘴气的水军和喷子,随便点开一个帖子就是令人拍案的好内容。


那种理想的公共讨论氛围为什么不见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当然是互联网的普及,网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显著下降。互联网不再是精英侃侃而谈的咖啡馆,而是变成了平民七嘴八舌的大排档。


但是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是:在商业巨头的塑造之下,互联网的基础结构和游戏规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万维网之父Tim Berners-Lee设计的那个开放的、去中心化的网络,已经被彻底改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以疯狂掠夺人们注意力、千方百计获取用户数据为核心的流量经济。而当一个平台的生死由流量大小和获取用户隐私的多少决定,它的产品设计、技术特性、运营重点就不可避免地被这种目标牵着走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内容价值被严重扭曲,因为内容的质量高低和这些基本规则并无直接关系,有时候甚至还是相反的关系。


于是,希望在互联网上认真讨论问题的人们,成了一群流离失所的难民。他们辗转于微博、微信群、知乎等平台,但最终往往都对这些平台感到失望,要么(主动或被迫)出走,要么逐渐沉默。其实,这一切都是完全可以预料的:这些平台关心的重点并不是塑造有价值的公共讨论,而是如何通过攫取注意力和用户数据来获得广告收入和商业估值。既然如此,认真的讨论也就注定无法在这些平台上广泛而持久地进行。


洁平的新项目要做的,就是帮助这些流离失所的人们,在区块链上重新找到一个家。往小了说,这是在做一个实验性的平台;往大了说,这个项目是希望从根本上重塑互联网的公共讨论生态。


洁平说,她一直以来非常关心的话题就是公共讨论。我对这一点心有戚戚——作为曾经的记者,令我们着迷的并不单单是自己写出好的稿件、面向大众说话,我们对高质量的对话、讨论同样充满兴趣。洁平此前为人熟知的是“在漩涡里说出漩涡的样子”、“自由道路漫长,我们一起开端”。其实,真相和自由只有和公共讨论搭配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发挥最大的意义,而好的公共讨论也能促进真相的传播和自由的开端。


洁平的这个新项目叫“Matters”,直译过来就是“(某某事物)很重要”,这是我们在阿强酸菜鱼见面的时候她就非常兴奋地和我们分享的名字——公共讨论matters,真相matters,新闻业matters,社会关怀matters,知识分享matters,走出信息回音室matters……


当一个平台的生死由流量大小和获取用户隐私的多少决定,它的产品设计、技术特性、运营重点就不可避免地被这种目标牵着走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内容价值被严重扭曲。



那么,如何用区块链重塑公共讨论?


简单来说,区块链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数据库。在Matters的设计中,几个核心要素都和区块链的特性紧密相关。


首先,它有一种基于数字货币的创作激励机制。Matters将会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读者可以用它直接赞赏作者,作者可以直接获取回报,不经过任何中间商。


看起来,这和微信公号的打赏没什么区别。但是它的优势在于:不受地理区域的限制(大陆和台湾、中国和美国之间都可以方便打赏),并且可以实现高频、小额的快速支付(点击一下就可以了,比扫码支付更方便)。


Matters在打赏机制上的另一个特别设置是:不同的人打赏会有不同的权重。新加入的、对社区贡献不多的人,打赏一个币就是一个币;但是资深的、对社区贡献卓越的用户打赏时,系统会自动追加若干个币。这种评价和排序机制也会影响内容在社群中的排序。


我在Matters的个人页面,权重29G表示我每次赞赏1个数字货币,系统会自动追加赞赏29个币。


第二,区块链的特性是内容永久保留、不能篡改,因此当内容“上链”之后,知识产权将会得到很好的保护,讨论也都将有据可查。


第三,区块链是一种去中心化的网络,这是一种更适合当下的内容生产形式。中心化的传统媒体编辑部权威已经被社交媒体击碎,但囿于平台模式的限制,去中心化的社群智慧并未能够很好地浮现。Matters力图改变这种状况,激发真正的优质讨论,令它们被看到、被承认,不受其他无关因素的影响。


其实,希望用区块链拯救媒体的,并不止张洁平一个人。


正在播出的美剧《硅谷》第五季中,主角小哥就正在带领大家打造一个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期望它能终结目前这个糟糕的互联网。



一个发生在现实中的例子是:今年2月,《华盛顿邮报》创新和商业战略副总裁Jarrod Dicker辞职,投身区块链公司po.et并出任CEO。按照他的设想,Po.et将来会把一切社交媒体和个人博客上的内容统合起来。当用户在这些平台上进行内容创作的时候,Po.et能够在第一时间给这些原创内容打上时间戳,帮助创作者维护内容的所有权。在此基础上,如果有出版公司想要购买创作者的内容,可以直接在Po.et平台上进行版权的授权。广告商和营销人员能够凭借这个系统找出具有价值的内容,然后针对性地在这些内容上投放广告。创作者也能够依照内容的价值获得适当的报酬。


Jarrod Dicker此前曾经在《华盛顿邮报》、赫芬顿邮报、时代华纳公司等著名媒体开创新的商业模式。这一次,他选择了区块链作为新的方向,不过他的项目重点在于内容版权,而非公共讨论。


另外还有一个已经运行了两年的叫做Steemit的平台,也是基于数字货币做社群内容打赏。然而,这个平台上的评价机制并不好,导致排名最靠前的内容并不是最优质的内容,而往往是最吸引点击、最有噱头的内容。这也说明:同样的基础设置,在不同的运营理念之下,也会呈现出非常不一样的结果。


去年以来的一拨投机热,让区块链、ICO成了不少人招摇撞骗的幌子。但这种技术本身的潜力,并不会因为投机者的存在而被抹杀。有更多真心实意希望用区块链做些事情的人,这种技术才不会被浪费。



我在去年12月加入Matters的内测,是它的10号用户。


目前,Matters还没有“上链”,各项功能也都还在完善中。现在的它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简单的网络论坛,使用时会有一种穿越回2000年的感觉。


在内测中可以观察到的一点是: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讨论平台来说,内容运营相当重要。直白来说,就是要想方设法让用户多发言,多参与互动。


为了鼓励用户的参与,Matters团队会频繁组织嘉宾线上问答(ask me anything),每周都会编辑发送内容精选newsletter。


这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毕竟,现在已经不是互联网刚刚普及的2000年了,我们每个人的电脑和手机里都充满了太多的选择和诱惑,在不间断的推送打扰当中,如何让Matters真正成为大家愿意花时间的地方?在正式接入区块链之后,这个问题或许能得到回答。


目前,Matters的计划是在10月份正式上线,在此之前都还是封闭内测。开放之后,社区的内容可以免费阅读,但是加入互动、评论、发帖则需要购买入场券。不过,入场之后发几个帖子,就可以很快将入场券的钱赚回来,这也可以激发新入场者为社区内容作出贡献。


Matters更长远的目标是开通其他语言的国际版——既然是一个公共讨论的平台,那么就不限于中文讨论。而且,中文讨论多半会遇到墙的问题,也许最终能覆盖的人群范围也是有限的。


我会在这个公号上持续跟进Matters的进展。虽然它目前还是一个正在开发中的产品,但它指向的方向也是我所认同的——用新的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来改造我们的新闻媒体和内容产业。如张洁平所说:“做内容的人应该要去学一点技术、一点产品,了解一些主导这个世界的逻辑,学了之后才能进入然后改变。如果我们有能力理解复杂的世界,理解根本的商业逻辑和技术逻辑,才会让它变得更好一点点。”


 

赞赏通道

 

往期推荐

精选留言

方可成赞:54

Matters的网站:https://info.matters.news/

Morshine赞:123

然而,文中所希望建立的公共讨论是局限于精英阶层的公共讨论,一旦涉及到很多公共话题,很多非精英人士的事件亲历者又成为了失语或被代言的大多数。而对于权重的设置,无疑又加重了话语的集权性。至于区块链,文中所见更多的作用依然体现在跨地理优势的流通性上,而这一点,不涉及到本质性的改变。搭建公共讨论平台依然是道阻且长。

不远不近赞:28

當我們開始用點閱率、轉化率、留存率、日活率,而不是思想、洞見、文化、真實來談論內容時,當廣告、假新聞和偏見,如病毒一般蔓延時,我們已經知道,技術進步沒有令我們的公共生活豐盈進步,相反,科技巨頭成了新的利益壟斷者和規則制定者,他們所帶來的新秩序,並未如預期一般,人人貢獻、開放協作、匯聚集體智慧,而是陷入前所未有的喧囂、失序乃至封閉。

朵拉啦啦啦赞:22

建议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匿名性,允许用户选择匿名,毕竟,此处省略一万字。

HEIDI赞:11

付费点赞的话,点赞人的动机问题怎么解决呢?为什么他们会愿意付费去点赞?如果MAT币继续升值,点赞人为什么会舍得花掉?不舍得花的花内容生产者如何取得回报?(好奇👶)

F.P.赞:10

看到阿强酸菜鱼我就激动了!

山中客赞:7

666我之前申请的专利也叫“去中心化的新媒体系统”,跟洁平老师的想法炒鸡像!感觉自己跟大佬有一样的思维,好开心!

晨舟赞:6

期待,观望 另,阿强酸菜鱼出镜率也略高哈哈[机智]

·赞:5

在人人都拥有网络的奢侈年代,人们在网上发表言论不再字字斟酌。希望Matters能激发网民的讨论欲,挖掘有价值的观点。

江海心.赞:3

这个传媒+区块链的想法太棒了,以前是说互联网+,现在是不是都可以转型做区块链+

夏维兰赞:3

非常喜欢端传媒的报道风格,期待产品上线。

孔明の灯赞:3

一点想法:内容的发布应该是有代价的,前期为了吸引内容可以“免费”,但是后期应该发布内容需要支付一定费用,这一方面是防止水军大量发布垃圾内容,另一方面也是鼓励高质量内容(因为获得赞赏增加收入)。目前不知道这个链的实现,不过我觉得类似以太坊的话每发布一次内容是会产生手续费(矿工费)的,这部分可以由发布者承担。但也有个小问题就是这种模式是发布内容越长费用越高的,可能不利于鼓励长文。

大鑫赞:2

社区,能够让用户最终留住的就是社区。而社区是需要内容来留住的,这当然包括评论内容,评论能营造出社区氛围。评论是表达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不太赞成公共讨论只是局限于精英,一个社会是又有精英又有大众的,不论精英还是大众,需要的都是表达。而媒体做的是提供这个平台让大家讨论,并为自己言论负责(建议去看看豆瓣,一直在做社区的运营)

L.赞:2

哇如果explore出了其他语言的版本 一定强烈安利我的教授和同学们

Elephant C.Y.赞:1

看完了在思考一个问题,公共领域应该是什么样的?是发展哈贝马斯构建的精英式理性讨论还是应该吸引更多不同的人包括精英和大众一起参与,增加不同受众间的社交粘合度,促进互相融合,进而促进不同意见的交流。协商质量高的空间当然值得期待,但如果只是小范围小圈子内的,可能还是不能取代对很多人开放,可以直接参与的微博,微信,或者BBS论坛。反而后者对普通网民而言,更加包容。

冯知心viavia赞:1

资深卓越用户本身就有着高于普通用户的话语权,加权到29这个算法是固定的吗

作者

不是,会不断调整

-屿-赞:1

在另一家香港媒体也读到matter的事了。题外话 广州天河的阿强家酸菜鱼 不管是说哪一家我都一定去过哈哈哈 砂锅粥也是

不周赞:1

过去看了一下,还不能申请,应该要等公测。没有邀请码。

徐超Charles赞:1

想起了 v2ex

立信空调·梁剑赞:1

#非常有意义的项目,值得期待。 #不可篡改、可追溯、可选择匿名、分布式存储,确实可以某种程度地保障“基于事实而不是权威”的公共讨论顺利进行。公共讨论并不是排除个人主观,而是所有的个人主观都可以表达与呈现,价值的提取则是由使用者自己来完成。 #节点(1作者,2文本)的权重分配与价值判断,交给算法与系统? #假设以某个事件、某篇文章为 元节点,如何把各个不同的目击证词、细节、评论、立场、讨论聚合在一起?时间、空间以及逻辑上的拓扑结构与接口该如何组织?(对此,个人感觉BTC的闪电网络技术会有很大的帮助)

陈润楷赞:0

非常期待

孔波波赞:0

内容永久保留,光这项就让我向往得内牛满面。

英子赞:0

互联网的发展,并没有让网络成为理性、平等的公共讨论平台,也没有发展出哈贝马斯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刚刚看到这个文章却很振奋,技术可以引发众生喧哗,若有效运用,似乎也是有潜力孕育公共领域的。

小艺颖~赞:0

期待这个网站,更希望它能越办越好!

王志刚赞:0

去年新闻论文的缘故接触区块链,它让我看到互联网治理的希望,所以很兴奋。不过很遗憾,论文做完后没有进一步去深入接触。现在看到matter这个项目,又有一种新期待![强][强]

吾爱破解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