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的爬取软件来源于:52pojie.cn@夜泉 免费下载使用

赠书福利|MIT媒体实验室是如何创造未来的

新闻实验室 2017-10-17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它被认为是创新的代名词,是创造未来的实验室。它有一群“疯子”,它的研究方向是没有方向。它创造出许多影响世界的颠覆性技术,在诸如可穿戴技术、人机交互、情感计算、3D打印、编程教育等领域不断推出突破性的成果。

从音乐、阅读、电影,到人工智能和各类识别技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技术及其衍生已经覆盖了超过80%的互联网生活。

MIT媒体实验室是如何成为这样神奇的地方的?其主任伊藤穰一和《众包》作者杰夫·豪一起,写作了《爆裂:未来社会的9大生存原则》一书,堪称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核心指导原则和战略宣言书。

以下与各位分享该书的序言部分节选。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变革一直乏力。生命早在40亿年前便已经出现,过了28亿年才出现性别差异,又过了7亿年才出现第一个拥有大脑的生物。第一个两栖动物蠕动到陆地上则是在此3.5亿年之后。从这个意义上说,复杂生命体是最近才出现在这个星球上的。如果可以把地球的历史压缩到一年当中,那么居住在陆地上的动物是直至12月1日才出现的,恐龙的灭绝也是圣诞节后的事情。原始人开始直立行走大约是在新年前夜晚上11点50分,有记录的历史则是在午夜12点之前几纳秒才开始的。

即使在那时,变革的出现依然十分缓慢。现在,让我们假设最后10分钟为一年,即行为举止上更加贴近现代人类的时期。直到12月之前,没有任何变化发生。苏美尔人开始在12月的第一周熔化铜,第一种有记录的语言大约出现在12月中旬,基督教的传播大约始于12月23日。但对大多数人而言,生存依然艰难、野蛮和短暂。直至12月31日黎明,终于开始出现变化的迹象,工业时代的大规模生产开始出现。就在这天早上,大陆开始铺设火车铁轨,人类的移动速度终于开始超过马匹。这一天接下来的时间充满了令人激动的活动:下午2点左右,抗生素的出现使得婴儿的成活率和人类的预期寿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两者自人类物种于1月从非洲大陆向外迁徙开始就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下午,飞机开始绕地球飞行。晚饭时,富有的公司开始购买大型计算机。

人类花了这一年中的364天才达到10亿人口的规模。到12月31日晚上7点,地球上的总人口达到30亿,人类才打开了第一瓶香槟酒的瓶塞。在午夜之前,地球上的总人口翻了一番,按照这个速度(大约每80分钟增长10亿人口),我们将在新年第一天凌晨2点达到地球的容纳能力极限。而直到最近(按地质分期来算,距今只有蜂鸟一次心跳的时间),旅行速度、人口增长、我们所拥有的信息数量才开始升级。简言之,我们进入了指数时代。

然而,2009年《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一篇颇具影响力的文章中所称的“大变革”直到新年前夜晚上10点才伴随着上文提到的两项革命出现:互联网和集成电路芯片。这两者宣告了网络时代的到来,与此前所发生的相比,是与工业时代有别的更加根本的突破。

越发明显的是,网络时代的首要条件并不是快速的变化,而是持续的变化。在几代人的时间里,如果继续用上面的时间类比,这是指晚上10点以后,稳定的时间段变得越来越短,新范式的颠覆性变化出现得越来越快。遗传学、人工智能、制造、交通以及医学等领域即将出现的突破只会加快这一变化的速度。《哈佛商业评论》中的“大变革”一文的作者在另外一篇题为“新现实:持续破坏”的文章中发问:“如果‘稳定–破坏’这一历史模式自身被破坏了呢?”

如果你在网络安全或软件设计行业工作,你无须读书便可以发现,在这个变化速度与摩尔定律相挂钩的行业工作是何种体验。它是一种会带来质变的量变。当芯片变得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快时,我们就会得到可穿戴的电子设备。机器人会制造机器人。电脑病毒会引发金融混乱。你是否已经为大脑植入做好准备?等等,先别回答。变革不会以你的意志为转移,无论你是否已经准备好。20世纪末,变革的速度已经超过了人类。这就是指数时代,它已经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创造了三个定义条件。

不对称性

在模拟时代,粗糙的牛顿物理学统治着人类活动领域。强大的历史推力被同样规模和强度的力量抵消。资本受到劳动力的约束,两者均受限于政府的管制。强大的军队会击败弱小的军队,百事可乐令可口可乐感到担忧,仅此而已。尽管出现了冲突,通常是血腥、灾难性的冲突,但当这些规模庞大的力量相互接触后,其结果会符合每个人都能理解的某种定律。

然后,在20多年里,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当然,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例子便是恐怖主义组织在世界舞台上的出现,它们的成员数量甚至比美国一个中西部农业城镇人口都要少。但也出现了其他例子:一些小规模的黑客团伙侵入美国政府数据库带来了一场浩劫;一位名叫克雷格·纽马克(Craig Newmark)的男子凭借一己之力,用克雷格列表网(Craigslist)严重削弱了美国报纸产业;2010年,失业操盘手纳温德·辛格·萨劳(Navinder Singh Sarao)在他伦敦公寓的电脑上安装了一个程序,造成美国证券市场蒸发了1万亿美元市值。

如果说这样的“小”就是新的“大”,那就有些简单化了,但无可否认,互联网和快速发展的数字科技让竞争变得更加公平,人们既可以借此行善,也可以用来作恶。这已经不是好与坏的问题了。无论你是经营一家小型公司,还是在政府机构中负责一个部门,抑或在任何规模的机构中肩负要职,最重要的便是不对称性这个简单的事实。关键是,你不能再假定成本与收益成正比。更大的可能是,真正的现实恰恰与这一假设相反。今天,对现状最大的威胁来自最细微的地方——初创公司、流氓、离经叛道者、独立实验室。似乎这一现实还不足以令人气馁,我们必须与新的竞争者不断周旋,而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复杂性

复杂性,或者说是科学家通常所说的复杂系统,没什么新鲜的。事实上,复杂系统早于现代人在30多亿年前就出现了。动物体内的免疫反应便是一个复杂系统,蚁群、地球气候、老鼠的大脑、一切活细胞内的生物化学过程皆是如此。此外,还有人为的复杂系统,即人类无意的干预让整个系统变得更加复杂,如气候,或者水资源利用的改善。换句话说,我们或许制造了气候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知道这一点。

经济学具备了复杂系统的所有典型特征,它是由大量遵从少数简单规则的个体组成的(例如,经纪人执行卖出命令,引发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行动和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数百万诸如此类的简单行动—购入、卖出或持有,奠定了市场“自我组织”趋势的基础。这就是为何蚁群会被认为是一个“超有机体”,因为它们的行为举止远远超出了蚁群中任何单一一只蚂蚁所拥有的能力。许多复杂系统也具有适应性,例如,市场一直随着新信息的出现而持续变化,就像是蚁群会共同对新的机会或威胁做出反应。事实上,加工和生产信息正是一些复杂系统的本质。

对于复杂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科学研究中最具前途的领域。它天生便是跨学科的,是物理学家、信息论者、生物学家以及其他科学家联手研究发现无法被任何单一学科囊括的领域。

复杂系统的数量或水平受4个因素的影响:异质性、网络、相关性、适应性。密歇根大学复杂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斯科特·E.佩奇(Scott E. Page)说:“把它们想象成为4个旋钮。”佩奇说,在某个点上,这些旋钮全部归零。我们生活在一个孤立、同质的社区中,不具备足以应对快速变革的条件,但数千年来,这并不重要。例如,罗马帝国历经数百年才瓦解。佩奇说:“近些年来,我们把这些旋钮上的音量全都拧到了11。我们并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正是这些未知把我们引到了第三个条件上。

不确定性

让我们再回到那个价值数百万美元,不,数十亿美元的问题上来:下一步是什么?没有人知道。麦肯锡咨询公司收费高昂的咨询师不知道,那些在美国国家安全局的高度机密材料中翻找的分析师不知道,本书的作者当然也不知道。正如我们在本书开头所看到的那样,过去数百年,人类在预测未来方面表现糟糕。事实上,专家和未来学家的表现最为糟糕,甚至不如随机选择。(《华尔街日报》多年来一直开设有一个专栏,将荐股专家的建议与扔飞镖随机选择股票相比较,扔飞镖的方式经常获胜。)如果买股票本就是一种不能赚钱的活动,现在则更是徒劳的,我们为世界的复杂系统指数增加了不确定性。

气候学家已经指出,全球变暖其实是一个误称,并非所有地区都会出现气温上升。许多地区将迎来更多的极端天气。这是因为,气温的上升会给既定气候模式带来更多变量,一些地区将因此变得干旱,一些地区将会变得湿润,而几乎所有地区都将遭遇更多的风暴。全球变暖并不是简单地带来了全面性的气温升高,而是会极大地增加气候系统的波动性。变暖其实只是更多的气象不确定性的开端。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段内,人类的成功与准确预测的能力直接相关。一名中世纪的商人知道的事情并不多,但如果他得知莱茵兰地区暴发大面积干旱,就可能会预测到,该地区小麦的价格将会上涨。在充满复杂性的时代,一个未能预见到的进展有可能会在几天里改变游戏规则。

本书不仅要观察不对称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条件,而且还将为它们开出药方。如果你不知道,也没有关系。事实上,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承认无知要比耗尽资源(通过各种附属委员会、智库和销售预测机构)预测未来更具战略优势。

那么,应该如何围绕“不知”原则重建公司、政府机构、大学院系的结构,甚至是进行个人职业规划呢?这听起来似乎更令人费解,充满神秘感,而且最终也是无解的。但我们可以从那些活在当下、展望未来的人身上学习到一些经验。身处军事、生命科学、技术,甚至是新闻媒体等多个领域的人士已经开始打造相互联系的机构,以应对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他们的共同点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i


媒体实验室恰好是窥探这一未来思想的前哨,因为这些原则或多或少已经融入媒体实验室的基因。“媒体”一词一直以来被以多种方式解读,有人说它是“信息沟通的一种方式”,也有人说它是“艺术家、作家或音乐家使用的素材或形式”,还有人说它是“存在或发展的事物”,或者简单来说是“用于特殊目的的一种东西”。

媒体实验室需要这一宽泛的概念框架,因为它一直是“错置的玩具”的孤岛,一个帮助艺术家创造新技术、帮助遗传学工程师和电脑科学家改造教育体系的地方。这里的文化并不是跨学科的,而是以“反学科”为傲,教职人员和学生们并不仅仅是跨学科间相互合作,而是会探索不同学科之间以及各学科之外的内容。

这一做法始于媒体实验室的共同创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媒体实验室萌生于尼葛洛庞帝与他人共同创建的建筑机械小组,麻省理工学院的建筑师们利用先进的图形计算机,进行电脑辅助设计试验。尼葛洛庞帝[与史蒂夫·乔布斯一起,在硅谷]预见到了电脑将成为个人设备的时代。他还预测,大规模的交互将使所有学科交叉在一起,也将把文科与理科联系到一起。媒体实验室的学术项目叫作“媒体艺术与科学”。

对于尼葛洛庞帝和媒体实验室而言,幸运的是,世界已经为这一预测做好了准备,媒体实验室得以启动一种特殊模式,即多家相互竞争的公司组成联合体,资助这项工作,并分享所有知识产权。这将会为学生、教职员工、客座研究员打造一个自由的、无定向研究的空间。联合体模式使得实验室的每个人都能彼此分享。

媒体实验室早期曾利用先进的展示技术、触摸屏、虚拟现实、全息摄影、用户界面、传感器、智能触觉、个性化机器人、人工智能、软件与编程、3D打印与制造等为全世界不断探路。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时间担任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的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ey)曾经担任媒体实验室巡视委员会委员约10年之久。他最近表示:“我们最后在苹果公司付诸实施的许多想法都源自媒体实验室。”

尼葛洛庞帝的许多预言成真,世界步入数字化时代,计算机赋予人类更强大的力量,各种事物彼此之间的互联更加有效、成本更低,也更为复杂了。世界变得更加开放、更加交互、更加复杂,这促使媒体实验室不断进入新的领域,如社交网络、大数据、经济学、公民学、城市学、数字加密货币,以及其他许多更加具体、更加容易进入的领域,互联网、计算机和设备使得这些领域开始向新思维和创新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互联网和计算机还极大地降低了发明、分享、合作和传播的成本,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展开有趣的工作,这些工作之间的相互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最近,媒体实验室开始进入自然科学领域,越来越多的项目和人士专注于生物学领域。看上去,媒体实验室极端务实、“反束缚”的气质与科学领域相得益彰,如计算机科学家或许会从建筑学中汲取灵感,建筑学从电子工程学中汲取灵感,只要彼此有共同点。事实上,这种气质也十分适合这个越发复杂、跨学科、快速变化的世界。事实证明,这种来自“反学科”思维的务实精神在人类理解前沿科学领域方面十分宝贵。埃德·博伊登负责组建神经生物学小组,该小组共有45名研究员,是媒体实验室中规模最大的。博伊登的团队并没有把重心放在临床研究或理论工作上,而是聚焦于可以被大脑科学家所利用的基础工作,让他们可以加深对人类神经系统的理解。如果不利用神经生物学领域外的专业知识,这一任务根本无法取得成功。

媒体实验室成功地适应了碾压众多公司(还记得奔迈公司的Palm Pilot系列掌上电脑吗)和研究型实验室(施乐公司忽视了施乐帕克研究中心的诸多创新)的变革。这要归功于尼葛洛庞帝和其他人在媒体实验室创立之初确立的强大核心价值观和原则。整个世界(包括媒体实验室)发生了许多细微的变化,但核心原则依然坚如磐石(如下图)。


这些原则在设计之初便存在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的特点(它们并非根据重要性排序)。事实上,或许最为接近媒体实验室使命核心的原则并没有被列入其中,尽管它从头到尾贯穿本书的每个章节。这个原则便是将学习置于教育之上。我们认为,学习是必须亲力亲为的,教育则是外界加诸你身上的。媒体实验室的启示精神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米奇·雷斯尼克(Mitch Resnick),而正是他的导师西摩·帕佩特(Seymour Papert)帮助创立了媒体实验室。雷斯尼克负责运营“终身幼儿园”研究小组,他致力于创新学习的“4P”,即项目(Projects)、同伴(Peers)、热情(Passion)、玩耍(Play),这也激发了本书的许多灵感。我们坚定地相信,如果要在未来为这些原则寻找一片肥沃的土壤,我们的教育体系也必须接受同样的哲学理念。

从许多方面来说,本书所提到的9个原则代表了我们对媒体实验室核心原则的解读。它们已经成为媒体实验室的指导原则。作为实验室主任,我的工作便是推动和调整实验室的前进方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即它的生态系统。媒体实验室是一个自适应的复杂系统,就像苔原或热带雨林,主任则要照料花园,为世界培育出美丽和新鲜的花朵。

这同样也是本书的主题,尽管我们猜测这个过程与春日下午的花园相比,有时会纷乱,令人厌烦,但这就是我们所生活的时代。这些原则提供了一个有关如何塑造新世界并使之繁荣的图景。

福利

你如何理解媒体和人类社会的未来?如何看待作者提出的学科交叉?留言谈谈你的看法吧。截至10月24日上午10:24,获赞最多的3位朋友将获赠《爆裂》一本。



精选留言

方可成赞:11

大家的精彩留言好多,我决定把赠书增加为五本啦📖📖📖📖📖

C赞:75

当今时代可以被定义为“前媒体时代”,人们还处于“利用”媒体的阶段;我认为现状将很快过渡成人类“依赖”媒体的状态。不管是文艺还是科学,“涌现优于权威”的原则体现得愈发突出。身为一名在读的复合型专业学生,对于学科交互自然是持肯定态度的。随着AI技术的逐渐成熟,单维度、低维度知识人才被淘汰,交互型综合型人才将享有优先权,这是必然趋势。

作者

恭喜获得赠书~请将地址姓名电话发送到disincurable@gmail.com 并附上个人微信二维码以供验证~

北冥有鱼🐬赞:61

上周刚听完一个讲座,是南大的胡翼青老师主讲的,主题为"后真相时代的传播",讲的就是后真相时代的媒体与公众的变化以及传播业的未来,让我印象深刻。时代的变化瞬息万象,媒体的发展亦是如此,谁也补不可预知未来具体怎样,但媒体应当具备警觉能力。因为我本身就是学新闻,所以对"学科交叉"这个词很有感触,都说"新闻无学",但是我理解的是新闻人是最应当具备各种知识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我们才可以完成一篇好的报道,才能在接触其他领域的新闻主题时游刃有余,这是对自己的职业负责,也是对公众负责。

作者

恭喜获得赠书~请将地址姓名电话发送到disincurable@gmail.com 并附上个人微信二维码以供验证~

Lavin赞:50

首先,看完文章,不知道为啥想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异化”,感觉像手机之类的移动终端,是由人类创造出来,而人类却又心甘情愿地被它们所控制。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应该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社会也许会有“自我净化”吧,好像万物有种“轮回”的感觉。[笑脸] 其次,作为传播学专业的本科生,一直感觉传播学是一门特别适合这个时代的学科,它的源头在罗杰斯那里追溯到了达尔文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后来不断慢慢发展,一直有不同领域的学者不断涉足进来。 后来,在学习了量化的研究方法后,发现文科和理科的结合竟然如此 wonderful!就在想,如果以后能做一个文科领域的理科生,会不会感觉特别奇妙!哈哈[憨笑] 最后,穷酸的本科生求《爆裂》!!!

作者

恭喜获得赠书~请将地址姓名电话发送到disincurable@gmail.com 并附上个人微信二维码以供验证~

黄 某某。赞:44

当今的社会乍看一下好像是媒介推动着社会在不断朝前走,社会的所有一切都在适应着媒体的不断发展,人被迫去学习各种技术。但是深究原因,难道不是社会在催促着媒体的发展吗?由于社会需要发展,他必然带来全方面的变革,而媒体在其中充当中介,我们需要通过媒体来获得所有的信息,来消除我们所有的不确定感,并且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来全面的提高自己,所以在众媒时代,我们提高的不管是使用媒介的素养,批判信息的素养,我们这些被带动起来的媒介素养也不正使我们也进一步适应社会的发展吗?但是我们也需要警惕,媒体的一步步发展,人的器官进一步解放,是否终有这么一天,人类的所有器官都被解放,众媒时代的全面来临会使达尔文的进化论进一步发展,我们器官的用尽废退得以延伸到我们现在有的器官。一点小小的延伸me 。

作者

恭喜获得赠书~请将地址姓名电话发送到disincurable@gmail.com 并附上个人微信二维码以供验证~

元莒犂赞:37

如今的世界正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而面对众多的信息,媒体应当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引导人们去了解各种信息,也更应提醒公众不要被信息玩弄。正如《娱乐至死》一书中曾提到的,我们不应成为娱乐至死的一代。人工智能与媒体的结合使得新闻行业发生裂变,新闻从业人员也不得不去接触AI这一新兴行业,两者的交叉也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所以,我想交叉学科想必会成为未来的趋势。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而如今,也没有一门学科可以完全独立存在。

作者

恭喜获得赠书~请将地址姓名电话发送到disincurable@gmail.com 并附上个人微信二维码以供验证~

易燃易爆炸的皮赞:27

之前方老师好像推荐过这本书?对于媒体的定义,在我很小的时候,最初的认知就是以为电视、广播、报纸这类的事物,媒体我之前也粗浅的认为是承载信息的一个载体。但现在媒体实验室开始进入自然科学领域,越来越对的项目和人士专注于生物学领域。这在之前认为的自然科学只能借助媒体宣传,是一次几乎算是颠覆式的认知。文科理科、甚至加上功课都可以联系到一起,这样也许真的算是一门媒体艺术与科学吧。不知道在未来的大学课程或是专业中会不会出现这样的一门课?真的,传播学越来越有意思了!

大平盛世赞:23

微信公众号更新频率有点低呀,可以稍微频繁一点[耶][耶]

作者

哈哈毕竟是一个人在弄啦,欢迎加入会员计划,每周2-3次大容量内容。

漸進赞:14

作为十字路口的学科传播理应是和各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研究联系在一起,然而不仅限工具属性,它又有自己的独立领域。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学科交叉是媒介自身发展以及推动其他学科发展的应有之义。麦克卢汉所言的“媒介是人的延伸”也更会在新技术时代不断证明其理论的预见性,人类社会也会见证在技术的不断迭代前进下,联通各个节点促进和谐共融,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提升。

喵喵赞:6

从我作为一个大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科交叉”这一话题,学校里面虽然存在各种不同的专业学科,但真正学习某一学科是会发现不同学科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交叉知识。之前也听说过相关学者提到过大学不设立专业或者只设立几个大专业让学生自行选择的观念,这也正是基于学科交叉这一看法。我个人认为虽然术业有专攻,但是能把交叉学科、交叉知识学好对于自己在本专业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monika🐾赞:5

MIT的媒体实验室以媒体为载体,以实验为探索的手段,将天马行空的想象付诸现实,用实际行动来贯彻“实践优于理论”的新思维。创新的土壤带来的结果是——某一个点子极有可能带来人类社会的颠覆性改变。我们为其欢欣鼓舞的同时,也会走向黑暗的极端。这种力量能否被人类驯服?又在为谁所用?当技术持有者以自然科学加深对人类机体自身的认识,并以之操纵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民主制度消解与否,可能就存在于持有者的一念之间。

刘熙明Simon赞:5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时代,文科与理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理科生需要具有艺术人文知识,文科生也需要学习编程,更关键的或许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身,《爆裂》的9大生存原则相当于是提出关于未来的的9个命题,希望能从中获得启发。

何亦捷赞:5

技术学派的保罗莱文森有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比喻:玩具,镜子,艺术。认为一种媒介初入社会时往往只是一种用于娱乐的玩意儿(玩具),然后会发展成为一种写实的工具(镜子),最后将随着媒介的崛起而蜕变成一种稀有的艺术品(艺术)。技术本身并不可怕,荀子就曾说过:君子生非异也,擅假于物也。关键还是看人如何利用技术。所以未来一定还是人与技术相生相伴共同进步的社会。

Vicky芮赞:3

在我看来,过去把学科交叉看做一种天才的偶然,譬如香农的信息论,把逻辑和电路结合,定义了“信息”一如两百年前牛顿定义运动。而现在,在基础科学大厦已经基本建成的现在(立flag哈哈哈),聪明的人们开始跨越,或者说推翻学科的桎梏,有意识地去创造新的可能。

秤心恒意赞:3

从国内的一本设计类杂志上看过关于这个实验室的文章,实验室成员的脑洞真的超大,他们作品可以说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印象最深刻的是实验室主任带领学生的做的那些交互设计。

流水无疆赞:3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依托于互联网的媒体会越来越强势。人类社会会进入更智能的自动化时代,越来越多重复琐碎无聊的工作将由机器完成,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欣赏艺术人文。当前仍未解决的棘手的各类问题,需要多个学科的交叉,为提供解决方案多一种可能。未来一定是更加美好的。

廿一赞:3

想要[皱眉] 看过K·K的《必然》,也是对未来的展望,两本书能有重合点,那就无敌了。

🐈Chupa Chups💫赞:2

只想巧合的说一句10月24日是我的生日,这是提前积赞庆生日了[跳跳]

作者

1024是特别geek的生日哦

氵羊赞:2

我已经在网上买了这本书[破涕为笑]

南梁赞:2

第一个问题可以写一篇大论文了,简单来说至关重要、相互影响。第二个问题没看懂

王天奇赞:2

当代霍格沃兹

村霸小黄🙅赞:2

1.实话说,不知如何理解,没有足够的积累,眼下无法去得出一个完整的看法; 2.学科的交叉,底层性的东西是相通的,变的如何交叉。我联想到是,工作中的那些利用人性的套路是相通的,变的是如何交叉组合。

Vincent赞:2

实验室的“媒体艺术与科学”让我想到Google Arts and Culture,借助高像素的相机,将每一个笔触都放大至微,甚至能观察到颜料的纹理,真是热爱艺术者的福音。学科细分使人们分流,使每个学科得到长足发展,科学的进步又讲使科学、媒体和艺术的人才汇流,信息的交互与呈现在将来必是精彩纷呈。

十手五猫赞:2

万物皆媒

陌上花开赞:2

求知欲让我点进来,知识量让我退出去。有一句话很贴切,互联网时代,新体制正在解决旧体制解决不了的问题,跟不上时代就会被时代甩出去。

石铭赞:2

我认为媒体的好处就是能让大家更快更好的了解世界的变化。这个媒体实验室的存在(媒体实验室并不是像大字面意思那样是新闻相关的,而且科学相关的),能够让我们这些普通人享受到科技进步的福利[玫瑰][玫瑰]

悦馨赞:1

“子曰: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个人也十分赞同作为人类应当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才能在未知中前行

🐈Chupa Chups💫赞:1

如何理解人类媒体与社会?以往媒体搭戏说唱台,观众如同容器人电视人,填鸭式的不思考充溢大脑,而如今媒体搭桥观众唱戏,人人都是演员,人人都有麦克风🎤 ,也是信息泛滥成灾的媒体社会,已经变得不分真假,虚假成灾,受众开始怀疑媒体的可信度,而受众与受众之间也是相互怀疑,相互吐槽!为了引导舆论,哗众取宠不乏有大量的键盘侠,水军充斥其中,也不免有媒体把关不严,议程设置,标题党出现!但是在这个虚假与真实难分难舍的网络社会,说真话反而变成了假象!从浙江保姆纵火案带队,明明也有物管问题,却被舆论偏向指责保姆,而让物管逃脱责难;再者陕西孕妇案,明明是孕妇疼痛难忍,却被说成为破腹产祈求丈夫下跪!当然,科技在进步,社会在进步,媒体带动了发展,促进了人内文明却污染了社会空气,在这个浮躁而又疑虑的社会,做到自律的同时,也有必要多一分信任。愚人拙见,不喜勿喷。

Neo赞:1

MIT Media Lab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作品 上学的时候老师就展示了不少 大多都是一些科技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让我十分着迷 一直的一个愿望就是申请去那里做researcher

谢悃赞:1

人类的技术发展到这片名为'不知'的大海洋,新大航海时代就这么来了。 不交叉不合作不演进就没法在这新时代混了,就像来到新大陆的草帽海贼团,得不断变强超越四皇。

庄睿赞:1

MIT的媒介实验室真是Dior炸天

网友小周赞:1

新闻实验室每次推荐的书就算抽不到也会自己买[嘿哈]相信实验室的推荐!

加西Leah🍉赞:1

媒体和人类由原来单纯的工具和使用者关系,已经在新的时代发生了异化。但是我还是相信保罗莱文森所言,人是媒介的尺度。最终,媒介的话题还是归咎于人性

5342 453赞:1

媒体在今后可能会更倾向于人所使用一种工具,更强调交互性与连接性

Tao赞:1

理解不了这群"疯子"!!!

卫来来赞:1

不需要媒体,也不会再有媒体人,仍旧会有搭载未来计算平台上的媒介。会有计算机模拟出的完美政治体制,不需要货币,不需要餐馆。人类不会再有喜怒哀乐,人类只需要活着,just live。

阿狸,你个小狐狸赞:1

内容与介质分离,介质又与应用分离,未来社会将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另一方面未来人的道德伦理,也由未来人决定。

李狗嗨赞:1

看了封皮的“爆裂”,我眼珠真的是快爆裂了……眼保健操赶紧做起来1234578,22345678…………

力口贝赞:1

「交叉与融合」大概真的是未来吧。对于兴趣广泛的人来说,觉得很兴奋,同时又觉得自己还不足得很。 まだまだだれ。

貓小豪赞:1

如果尼尔波兹曼活到今天,他可能就写不出《娱乐至死》了,因为他大概会绝望至死。社会会影响媒体,媒体也可能塑造社会,但社会学可能会因为某些时代的剧变逐渐崩离传统体系,唯独媒体不会,因为媒体的历史就是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前进而改变的历史。以前如是,未来亦然。

文旭赞:1

人类社会未来会和媒体结合的更紧密,每个人都是自媒体,话语权成为每个人重要的权利之一。未来交叉学科发展会更快,跨界创新是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珍惜赞:0

[强]

微著赞:0

未来“人”会取代电脑成为媒体本身,但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看来,当今的数字信息时代,未来已成现在[嘿哈]

Marvelous.赞:0

印象很深刻,对人生产生的顿悟,指点迷津!

fuckfomo赞:0

学习和实践不断演绎的算法处理媒体加工阅读,人脑可能被取代,mit就是学术中心,想做个学徒。

堇小谨赞:0

知识量太少了,感觉自己是在被推动的。很羡慕那些科学怪才和疯子。另外,想到了麦克卢汉。

wsmq赞:0

我想要书🙌

Ouyang赞:0

哈,课上每天研究Papert,media lab 绝对是papert 理论最完美的化身啦

。。。赞:0

吾爱破解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