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的爬取软件来源于:52pojie.cn@夜泉 免费下载使用

直播真的适合新闻媒体吗?关于新闻类直播的8个误区

会员宝宝们 新闻实验室 2016-10-13

新闻实验室微信公号:newslab


上周五(10月7日),二十余名会员参与了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的第一次线上讨论,讨论的话题是“直播是新闻的未来吗?”


第一次组织线上讨论,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讨论效果不错,参与者之间有很多精彩的碰撞,我自己也从中收获很多。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要点和简评。

——方可成


1


直播真的有很多人在看?


今年以来,直播的热度有目共睹,已经从电竞、网红渗透到了新闻媒体。有意思的是,参与讨论的多位成员表示:虽然很关心新闻直播的发展,乃至做过多次直播,但自己真的很少看直播,或者不喜欢看直播。


国内直播平台的数字注水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杀入直播市场的新闻媒体也往往没有戳穿皇帝新衣的勇气,甚至主动参与吹泡泡。既然国内直播的数据很难相信,国外的数据或许可以提供参考。


《好奇心日报》记者谢若含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美国大选第一场辩论,观众估计在8000万-1亿人之间,除了传统电视直播外,社交媒体平台也提供了直播。那么,Facebook的直播有多少人看呢?辩论开始15分钟后,Facebook的观看人数为5.8万人,之后一路上升,但最高峰也只有约为18万人。


要知道,美国每月有1.9亿人使用Facebook,而数字电视的用户只有1.6亿。


谢若含说:“我觉得这个事情有意思的点在于,Facebook Live应该是相当于在美国最为主流的直播平台了。而且在前期Facebook为了推自己的直播也下了不少功夫。今年6月,Facebook就与上百家合作伙伴达成合作,包括一些主流媒体公司CNN、纽约时报、Vox、Tastemade等以及十多位明星来制作直播节目。其后,一起在Facebook上直播的枪击事件让直播被当成了改变新闻传播的新媒介。Facebook的直播也是宣战的重要工具,此前希拉里团队利用 Facebook 做了一场长达四小时的直播节目——朗读特朗普涉及的5500起诉讼。所以,这一次这么受到重视的一次节目,在主流直播平台上收获这样的观看数字其实并不算高。”


一财记者范小宇补充说:硅谷直播软件的鼻祖meerkat倒闭了,twitter在早前收购的Periscope也不温不火的。


看起来,至少新闻类的直播,受众还比较有限。


2


什么新闻都可以拿来直播?


好几位参与者都提出,并不是什么题材都适合直播。“直播的题材太多太滥,甚至有都市报提出暗访也要直播。这是完全的胡闹,根本不尊重观众,更不尊重新闻规律。”“新闻直播只是适用于某些特定场合的报道形式,如比赛、庆典、突发事件等,不能滥用。”


在自由讨论环节,中青报记者李晨赫问大家:春晚直播、强拆现场直播、阅兵式现场直播,大家更想看哪一种?


大家基本一致选择了强拆。确实,强拆属于突发事件,结局走向不可预料,最吸引人的关注。


但这并不意味着春晚和阅兵直播就没有受众。在这两个案例中,直播营造的是一种仪式感。学者James Carey曾经提出过著名的“两种传播观”:一种是传递信息(transmission),一种是塑造仪式(ritual)。直播固然有传递信息的一面,但也有很多时候是在制造一种共同在场、共同观看的仪式感。


李晨赫参与了中青报的G20直播,她透露:反响最好的几场一个是奥巴马抵达时的等待和迎接(虽然因为飞机晚点根本就没等到),一个是记者带你吃国宴同款,一个是重走马可波罗游记杭州部分。“初步可以总结出,没有独特之处的硬新闻直播没什么爆点,也不应该作为新闻直播的未来发展方向。”


这或许证明:直播的长处和吸引人之处确实在于塑造仪式。如果仅仅用“传递信息”来理解直播,可能会限制自己的想象力。


3


直播会成为未来的主流报道形态?


在这个问题上,大家的意见比较一致:不会,未来是立体的。人大学生鸽子说:“在前一阵儿美国总统辩论的时候,我最享受的是卫报的网络文字报道:我可以一边看着视频里两人的互动,一边看卫报记者不断通过文字进行同步的事实核查,这是非常有信息量的补充。而看文字报道的同时,我还可以切换到各大社交媒体看大家的吐槽,也许我更喜欢这样的形式而不是单一频道的网络直播吧。”


传媒大学的侯雪琪也说:“在使用直播作为报道方式的同时,必须辅以更深度的访谈、调查等,直播只是形态的更丰富,文字和图片的报道也不应因为直播的存在而省去。”


纸媒记者冰河说:“未来的新闻应该是立体式的(纸质、网络、直播、真人秀等等多种形式)、没有固定形式的、以自媒体为主的时代。每个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接受新闻,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环境选择不同的方式。”


直播这种形态的普及,让媒体的工具包里多了一项利器,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如曾经在财新担任记者的张翃所说,直播还把不少中国媒体人都赶到了新闻现场,算是颇有功劳。不过,对于大家所畅想的“立体报道形式”,我倒是有一个担心:对于受众来说,要想选择和利用好立体报道,需要更高的媒介素养。本来很多人在单一媒体环境下就很难选择出优质信息,现在立体时代又来了,岂不是更加头晕?不同人群之间所接触的信息质量差别,岂不是会越来越大?


4


直播可以促进没有门槛的草根新闻?


好几个人在讨论中提到了“草根直播”的案例。印地安纳大学学生曹翱璇说:“今年7月6日,明尼苏达州的黑人青年Philando Castile被白人警察在车内枪杀,他中枪后,他的女友Diamond Reynolds通过Facebook Live开启了直播;第二天在Dallas开始了Black Lives Matter游行,12名警察被枪杀,一名游行目击者在facebook live上直播了后续过程,获得了巨大点击量,Facebook Live一度瘫痪。”


“一言不合就直播”,智能设备和4G网络的普及确实让直播没有什么门槛了。可是,像这两起枪击案这样的直播,很难成为“草根新闻”的常态。虽然很多人看了这两个直播,但是当直播者第二天再次开启直播时,就没有几个人再会看了——他们获得的关注是一次性的。


所以,就像上一拨博客兴起后的“公民新闻”并没有取代专业媒体机构一样,直播技术再普及,它也主要还是专业媒体机构的工具,草根很难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5


传统媒体记者拿个自拍杆就成直播记者了?


在媒体内部,直播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并不是随便将一个纸媒记者赶鸭子上架,ta就变成了谈笑风生的直播记者。


直播是需要团队的。侯雪琪说:“我觉得优质而持续的新闻直播绝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可以做起来的(我们当时四个人音频直播台湾大选,其实还是太单薄了),它需要团队协作也需要平台支持。”


李晨赫说:“目前主播多是传统媒体的记者,尚未接受过新闻直播的专业训练,多数都是自己摸索,播报不成体系,提供的信息量太少。而现在的传统媒体也似乎更多地将直播作为一个补齐产品线的行为,认真钻研的少,下决心投入的少。”“直播和纸媒根本就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儿,虽然现在都说全媒体融合,我真是觉得难以融合。理想做法就是资深记者转去做直播,但是非常难,主观客观都难,”


在纸媒工作了8年的冰河谈到了机构的掣肘。“需要从上至下的改革采编模式,配备一定的技术设备,人员培训(现在纸媒的主流资深记者应该是70、80后,他们的社交媒体参与意识很难跟90、00后比),所以人员的培训非常关键。但是谈到人员培训,就涉及到了现在对整个行业情况的总体认知,要知道规则的制定是非常滞后。然而现在新媒体是瞬息万变的,跟互联网科技息息相关。所以传统的管理层也是一头雾水。体制没有跟上,那么资金等资源的配备就无法跟上,所以直播这个报道模式在很长时间内(我估计至少5年)可能只适合小范围的自媒体,并不适合传统纸媒的改革。”


不过,也可以从积极一面来看问题:既然直播这么有挑战性,不是直接拿个自拍杆就行的,那不正说明直播可以锻炼人、培养人吗?财新世界说的张曦就表示:“做直播,可能是我在世界说做得最刺激的事情了。如果你想了解新闻人的全部,可能都包含在整个直播过程中了。前期积累,及时反映,团队合作,应急能力,总结和回顾。都在里面了。不夸张的说,直播,是最考验新闻功底的方式。”


为了提高质量,世界说“有定期的分享培训,每个人拆开都是一个队伍,可以在直播中担任不同的职责。”


6


直播的互动就是聊天那样简单?


直播做得越来越专业,甚至动用转播车和专业摄像机,是不是就成了传统的电视台直播?鸽子认为,网络直播与电视直播的最大不同在于互动性。


看网红直播,可能会觉得跟观众互动很简单,留言送礼物的人再多,似乎都可以轻松应对。但要真的自己尝试互动,特别是在新闻现场,一边观察采访现场情况,一边和观众互动,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鸽子说:“一定要有导播在中间做调度。”这也再次说明团队作战的重要性。


7


跟风搞直播只赚不赔?


跟风搞直播,也许会享受到红利,也有可能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风险之一是被平台裹挟。张翃说:“由于直播的技术所限,许多都要依靠外部平台,新媒体很多自己没有平台条件。这也可能造成editorial control旁落他人。直播平台们对新闻价值、风险度的考量,和新闻人可不一样。”


在文字时代,纸媒对门户网站觉得不服气,还可以自己建一个网站,花不了太多钱。在直播时代,大部分纸媒只能选择乖乖与财大气粗又有技术能力的平台合作,议价能力大大降低。


风险之二是对专业报道资源的挤压。依然是来自张翃的提醒:“我担心的是,资本大潮涌入直播,造成泡沫,各大小媒体都被迫投入资源搞直播,而原本就很不足的新闻专业报道能力(采访、突破、分析等)更加被忽略。”


在讨论开始前,另一位在网络媒体从业多年的记者对我说了一句话,我觉得相当精辟:“网络媒体的这几年,对内容的要求从质量到产量,从产量到如今的直播高于一切。”


在文字报道能力都还不成熟的时候,如果让直播高于一切,是不是会让专业能力的培养变得更加捉衿见肘、顾此失彼?


8


直播的新闻会更加真实?


对于这个问题,复旦大学的徐笛老师有着很精到的总结:


“直到今天,新闻业作出的面对困境的突围,都是围绕客观性和真实性这个范式,各种创新新闻样式都是为了告诉你,我更真实、更客观,VR是给你身临其境的感觉,告诉你这样拍更接近现实,直播用抖动的画面和不完美并且口语化的解说词告诉你这是“raw” material,我更真实。但我更忧虑的是围绕这种范式的创新能走多远,告诉你真实的背后的潜台词似乎是说明我更权威,相信我,由我来告诉你什么是真实。”


直播给人的感觉更真实,但实际上也许并不更加真实。尤为严重的问题是:直播的镜头视角其实是非常有限的,不像其他报道形式可以多角度互证。如冰河所说:直播节目要特别注意现场获取信息的多方核实,现场走动采访人员是否全面、可能被小范围意见误导等问题。


徐笛老师建议:媒体变革与其走“真实”这个范式,不如走“公开透明”这个范式:


“把新闻生产的背后的故事直播出来,打破密闭的新闻挑选与生产过程,说明你如何挑选,各种素材是什么意义,以更公开的方式进行social construction,这也是更广泛的‘民主化新闻生产过程’的努力。或许借由透明性还可以赢回一些公众的信任。”


我从来都非常喜欢看新闻报道幕后的故事,我做记者时也经常写采访手记。现在如果记者们能够利用新技术,让自己的报道过程变得更加公开透明,我想会是一件既吸引眼球又有社会意义的事情。(当然,调查报道不可能直播过程,但可以事后讲解详情。)


以上很多话题都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同时我们也整理了完整的讨论记录,一共22000多字,加入会员后可以阅读。



精选留言

暂无...
吾爱破解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