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图大爆炸——2013年两会报道观察

新闻实验室 2013-09-28

「这里是方可成的新闻实验室,微信公众账号newslab

「本文首发于201343,这是新闻实验室的第11篇文章」

 

每年3月的“两会”报道是许多媒体的固定节目。过去十几年来,由于两会本身并无太大变化,媒体尺度亦无放开,因此大部分媒体的报道早已陷入固定的程式,乃至成为食之无味的鸡肋——市井小报,多绕着明星委员和雷人雷语打转转,宋祖英刘翔毛新宇,今年又多了个莫言;有点姿态和追求的媒体,则喜欢借此机会再次眉头紧锁,思考中国往何处去,找些学者空议论一番。

 

2013年的两会报道,虽有政府换届、大部制改革等看点,但内容上依旧显得沉闷。不过,报道形式上倒是有些亮点,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便是:信息图(infographic)的大量使用。

 

在短短两周之中,信息图的这种大量涌现完全可以用“大爆炸”来形容。最重要的还不在于数量,而是在参与者的纷繁多样:既有平媒,又有电视,又有网媒;既有市场化媒体,又有党媒——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民日报》及其微博是本次“大爆炸”的主力军之一。

 

 

一、为什么是信息图?

 

2013年两会期间的信息图大爆炸,完全是可以预料的——从2012年年中开始,各媒体(尤其是网媒)已经开始了信息图的热潮。

 

有人曾把我称为国内媒体最早开始做信息图的人,因为我发起的“政见CNPolitics”团队从2012年初连续推出了几张主题为“读图识政治”的信息图,传播非常广,其中两幅正是解读两会的。对于这种美誉,我是断然不敢接受的,因为实际上好几年前就有人开始做信息可视化了,抛开国外不说,国内也有EG365(它的创始人是给FT中文网写“媒体札记”的徐达内)这样的公司,甚至新华社也有播发图解的传统,虽然这些图解比较初级,很难称得上是信息图。

 

之所以2012年初在自己的小团队开始尝试信息图,的确是因为我预感到了这种趋势的来临。后来,门户网站以及一些纸媒纷纷涉足此领域,开设信息图栏目,我不敢说它们都受到了“政见”所做的系列信息图的启发,但这起码说明我们的尝试是领先一步的。

 

这里便出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既然信息图在国内国外都不算是开天辟地的新鲜事物,为什么偏偏是从2012年开始大爆炸呢?

 

大的背景当然是互联网的发展。纸媒时代的图表、制图可以算是很传统的工艺,只不过有的媒体做得好,大部分媒体做得糙,做得好的可能有人夸奖,做得糙的也没什么人介意。互联网时代发展至今,人们对读图的渴求一路攀升,网络的气氛越来越浮躁,有耐心读文字的人越来越少,信息图这种用可视化的方式容纳和表达信息的形式自然会受到追捧。

 

在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微博的流行是一个颇为重要的因素,特别是“长微博”这种中国特色的产品,助了信息图一臂之力。“政见”最初制作的几张信息图,每一张在微博的转发数保守估计都有几万。我们因循长微博的阅读方式制作的长条状信息图,后来也自然而然成为大多数网媒制作信息图的“行业标准”。

 

 

二、谁在做信息图?

 

正如上文所言,2013年两会期间的信息图大爆炸,一大特色是参与者纷繁多样。

 

几大门户是主力。从2012年年中开始,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等几大门户都已推出一个或多个信息图栏目,最勤快的能做到每天更新。经过几个月的运作,这些栏目都已经确定了自身的风格,进入了较为稳定的阶段。两会期间,有的门户在这些栏目推出了相关内容,有的则为两会专题制作了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网易虽然在两会专题中推出了“两会常识”、“政府机构改革”等信息图内容,但这些图并非网易自己制作,而是选用了EG365制作的图。网易自身的数读栏目并未制作两会相关内容。这或许也是网易的一种“态度”。

 

市场化媒体也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尤其是每天将大量版面献给两会的都市报,《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是其中的代表。

 

但这一次,这些市场化媒体都比不过中央党报《人民日报》。开幕时,该报推出了好几个版面的两会调查数据;36日,该报又对政府工作报告、预算报告等做了可视化的处理。@人民日报 微博更是发力甚猛,这个拥有正处级编制的微博账号,专门制作了多张信息图用于微博传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310日上午99分,@人民日报 发出了“一张图看懂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信息图,领先于其他所有媒体——当时,这一方案刚刚在人民大会堂公布。显然,党报利用自身的优势占得了先机。

 

此外,参与者至少还包括:以独树一帜的方式和风格解读两会的《壹读》;以传统方式向全国各媒体播发图表通稿的新华社;图做得很漂亮的英文报纸《China Daily》。

 

我所供职的《南方周末》也参与了这一次的信息图热潮,不过选取的是比较特殊的方式,下文详述。

 

 

三、分类简评

 

1、网络传播的静态图

 

和此前大部分网媒制作信息图采取的“行业标准”一样,本次各家的两会信息图依然以适合微博传播的长条状为主。

 

在竞争媒体众多的情况下,此类制作门槛较低的信息图已经显现出同质化的趋势,成为“红海”。也许有不少人和我的感觉类似:两会期间看了很多图,但到最后没有一张记得住的。

 

不过,在同题竞争中,倒也能看出各家的信息可视化能力。首要的判断标准是:信息是否准确,逻辑是否清晰,是否能将文字尽可能减少;次要的判断标准是:设计是否美观,色彩、字体的使用是否考究等。

 

总体来看,我个人认为几大门户中腾讯制作的静态图是质量最上乘的。但也必须承认:彼此之间的差距并不算大。

 

2、平面媒体的静态图

 

平面媒体制作的图片略显尴尬,因为很难像文字一样“二次利用”在网上传播。平媒的信息图版式是根据报纸或杂志的版面设计的,要改为适合网络传播的版本,需要付出额外的劳动。大部分媒体基本都没有做到这一点(这也证明大部分媒体嚷嚷了很多年的“报网互动”完全没有建立起来),它们直接把缩小的版面图扔到网上,没有任何传播价值。

 

单就平媒上的信息图制作而言,《China Daily》的图是我所观察的媒体中做得最好的。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英文做可视化比较容易,但我想汉字本身在设计上并无明显劣势。区别只在于:英文世界的报纸有很长时间的信息图制作传统,有很多好作品可以借鉴和参考。

 

3、视频

 

用视频的形式做信息可视化,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优势是:声画兼备,吸引力强,容易个性化,能够按照自己预先设定的逻辑和速度完整地传播信息;劣势则是:传播不如图片广泛(但视频时代的来临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这一劣势),受众完全是被动接受,制作成本很高。

 

在视频方面,《壹读》是成功的典范。虽然投入了不少,但它凭借视频打造了一本新刊的品牌,算起来还是相当划算的。在本次两会中,《壹读》推出的“新鲜的中央政府”保持了一如既往的高水准——当然,为了这短短几分钟的视频,背后付出的人力成本也是巨大的,远比制作几张静态的信息图要复杂得多。

 

搜狐也制作了视频“小狐狸教你看懂两会”,但和《壹读》的视频一对比,高下立现。这也提醒我们:视频不是你想玩,想玩就能玩。若不是真的能狠下心来投钱,并且反反复复精雕细琢,那么视频是很容易流露出深深的山寨气息的。

 

值得一提的是,央视也制作了一些解读两会常识的视频,在新闻中播出,效果还算不错。

 

4、交互图

 

前面提及,《南方周末》这一次以较为特殊的方式参与了两会的信息图大爆炸。具体而言,这种方式便是交互信息图(interactive infographic)。

 

两会期间,《南方周末》在网站上推出了三件交互图作品:教你看两会、解读2003-2013财政收入和支出、历届政府工作报告关键词(具体可见 http://www.infzm.com/topic/whtlist.shtml  )。我本人可以算是这三件作品的策划,也做了信息的梳理和数据的统计,但大量的制作工作是我的同事们完成的。

 

为什么要做交互图?简单来说,三个原因。第一,静态图已成“红海”,陷入低水平的重复;第二,交互图可以容纳更多的信息,实现更多的可能性;第三,随着HTML5等技术的成熟,交互图是下一步的发展趋势,《纽约时报》等国外媒体网站上的诸多交互作品已是明证。

 

应该承认,初次尝试交互图的《南方周末》献出的三件作品都还不成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制作交互图的门槛颇高,不仅需要很强的信息梳理能力和呈现思维,还需要强大的程序员团队支持。这几件作品所引发的反响也没有想象中的热烈。不过,这不影响我对交互图未来的判断。

 

新浪和网易也已经悄悄开始尝试让信息图动起来、交互起来。新浪的“中国政要新阵容”和“现在开会”,以及网易的“新闻线”系列,都是颇不错的尝试,值得关注。

 

 

四、问题与思索

 

这一次的信息图大爆炸之后,留给我们的问题有不少。以下仅列举我本人有所感触的几个问题,欢迎发表你的看法。

 

1、信息来源匮乏

 

“政见”在做“读图识政治”系列时,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便是数据的匮乏。与已经开始拥抱大数据时代的美国政府不同,中国政府公开的数据是极其有限的,这给信息图的选题带来了很大的局限。

 

观察本次两会信息图便可发现,虽然作品数量很多,但选题却只能围绕着很少的几个打转转:两会常识、政府工作报告、机构改革方案。这也是静态图的竞争陷入“红海”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各家媒体能够拿到的信息和数据都是那些(而且党报比你早很多就能拿到),指望做出什么不一样的东西便几乎是不可能了。

 

要解决信息来源匮乏的问题,不能光指望政府有一天突然开窍,公开大量数据。在目前的状况下,媒体仍然有很多可以努力的空间,这就是对编辑视野、知识储备和想象力的大考验了。

 

2、赶时髦与下苦功

 

今年两会期间的信息图大爆炸,不能排除一些媒体“赶时髦”的心态。实际上很多媒体的编辑记者对信息图并不了解,但看上去觉得挺酷,特别是看到别人都在做,于是便一哄而上。

 

对于这种踊跃的赶时髦,我觉得无可厚非——毕竟,谁都有一个从不懂到了解的阶段,没有尝试,可能更不会懂。再说了,国内谁是真正懂信息图的?可能根本找不出来一个完全够格的人选。

 

但比起赶时髦来说,更重要的是下苦功。如果在平日里有积累、有探索,关键时刻便能发挥自如。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一家网站、一份报纸能够将常设的信息图栏目和版面坚持下去,并且不断提升,便是一件值得钦佩的事情。今年3月底,《南方都市报》颁发了内部的新闻奖,该报佛山读本“数读”版获得新创版面编辑奖金奖,便是一个的确值得嘉许的案例。

 

3、风格与灵魂

 

说到底,信息图也是一种新闻报道的技术。与文字报道一样,信息图的制作也是一个融合了采访(信息获取)、分析和写作(可视化)的过程。既然是一门技术,自然有高下之分,不同的媒体也可以形成各自的风格,甚至灵魂。有风格和灵魂,才能在大浪淘沙中留下来。

 

当然,在目前的初创阶段,谈风格和灵魂似乎还为时过早,单是技术方面就足够各家媒体慢慢修炼的了。这一次的竞争呈现出很有意思的态势:网媒大大领先于平媒,党媒丝毫不落后于市场化媒体。今后各类媒体、各家媒体之间会出逐渐现怎样的差异,值得关注。

 

另外,EG365在这场大爆炸中实际上成为了信息图领域的“新华社”,它的作品被各类媒体大量采用,估计所获颇丰。EG365所制作的作品本身也颇有通讯社的气质:出活快,用途广,能保证在及格线之上,但并不追求精致。

 

4、需要怎样的人才

 

不论是技术、风格,还是灵魂,最终都要落到一个问题:人才。

 

其实,很多媒体都已经面临这样的困惑:我知道要做信息图,也想做信息图,可是,能做图的人才从哪里找?

 

传统的美编当然能承担一部分制图的工作,他们对工具的使用能力不在话下。但他们也有明显的弱项: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可视化的能力。

 

最理想的人才,当然是既熟悉各种政经知识,知道去哪里、用怎样的方法收集数据,又掌握数据处理的技能,最后还能用制图软件将它们用可视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但这样的人才实在是可遇不可求,如果能有2-3个人的小团队密切合作,每人分别承担一部分的工作,也是不错的选择。

 

特别是当交互图的时代越来越近的时候,团队中还需要有人能够担任前端工程师。在一个理想的团队中,扒数据、作分析、画图、写代码,一个都不能少。更不能缺少的,还有一个能够统领各项工作的、类似于“产品经理”的角色。

 

可以预见的是,信息图这种形式仍将火一阵子。但如果各家媒体固守已经稳定下来的形式,是很容易被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抛弃的。对于希望有所作为的媒体而言,必须盯着最新的发展趋势,有更多的创新活力。而所有的创新最终都必须归结于人才。

 

如果你还是大学生,对信息可视化感兴趣,那么不妨好好训练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未来你将成为各大媒体争抢的人才。如果你愿意,也欢迎与我联系,我们一起先尝试着做一些事情,一边学习,一边实验。

 

 

这里是方可成的新闻实验室,欢迎关注,期待与你产生化学反应

方法1:点击右上角的按钮,选择“查看公众账号”,点击关注

方法2:在添加朋友中搜索news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