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的爬取软件来源于:52pojie.cn@夜泉 免费下载使用

爱书的我,为何决定放弃以图书编辑作为职业

李曌 新闻实验室 2017-12-05

今天与大家分享一位新闻实验室读者的找工作体验和行业调研发现。如果你也正在泛传媒领域求职,或者你是招聘方,都欢迎在新闻实验室分享你的经历和体会,投稿邮箱:ask@newslab.info

作者/李曌

我自觉是个爱书的人,不仅是阅读,而是爱书本身。封装插图的精美程度、译者和出版公司的权威程度、作者笔名的有趣程度、评价的真挚程度……这些都是我选择一本书时的考量因素。

若是由我来决定一本书的书名、封面、宣传方案什么的,我想我会比现在行业中很多人做得好——带着这般“迷之自信”,图书编辑进入了我临大学毕业的职业选项。

但是经过一整周的调查,我觉得这份工作也许不那么适合我。

我想分享这一个星期来阅读行业报告、与出版人交流、到北京参加行业招聘会等的见闻,不保证全面客观,但一定真情实感。

行业:纸书未败,新生正行

数字化恐慌实无必要

纸媒将死的论调已经高歌猛进多年,但纸书仍然是大多数读者的第一选择,原本声势浩大的数字媒体反而有了息鼓偃旗的征兆。

据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官方发布的《2017图书商业报告》,美国的电子书自2014年开始出现负增长,2016年负增长率甚至达到了16%。

众多阅读爱好者在体验过电子书的新奇劲儿后,似乎更愿意回归纸质书,毕竟指尖的温暖触觉、翻动书页的沙沙声响、一本大部头厚重的质感和思考后在书页上勾划批注都是组成阅读乐趣不可或缺的元素。数字化没能彻底取代纸张,更多是作为一种补充在丰富着出版业(看看《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通过开发数字订阅用户而重新获得发行量增长的案例,数字化似乎在新闻业更有威力)。

整体增长而资源并不集中

当下全球出版业不景气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在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行业一直处于稳步增长中。

《开卷2016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图书市场以12.30%的增速领跑世界。爱尔兰以10.9%的增速紧随其后,英美两国在2016年图书市场也小幅增长,分别为4.1%和3.4%。除了以上4国外,其余9国的图书市场均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负增长;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总规模为701亿元,较2015年的624亿元同比增长12.30%。

更直接的体现是,大量的资本流入这个行业,吸引了更多掘金者。根据广电总局的统计,到2016年底,全国出版社有584家,出版公司接近3000家(出版社只国有,出版公司可民营)。中国太广阔,与其说是一个市场,不如说是无数个市场的集合——这一点在图书出版业体现得尤为明显。不像企鹅和兰登那样通过并购占据近乎垄断的地位,中国出版业头牌效应并不显著。市场码洋占有率排名前二的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和中信出版集团其实也分别只有2.49%和2.13%。其他优秀的品牌还有新经典、磨铁图书、未读、湖岸等等,各有千秋。

突破纸媒边界

所有从业者都需要重新认识“出版”这个概念。过去纸页的排列集合是书的全部,而今,它只是内容产业链上的一环。新经典、磨铁、果麦纷纷成立影视业务,理想国推出5档视频和3档音频节目(向美术爱好者推荐陈丹青的《局部》)、湛庐文化上线精读课程,更激进一些的公司比如得到和新世相,自己并不担任书籍出版方的角色,而是把内容重新理,推出“半个小时听完一本书”这样专门针对“知识焦虑”的付费产品。

“大功告成”不再止于一本书付印出版,借助视频、音频甚至VR和AR技术,产品内容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呈现。后端社群、读者跟进、文创周边、影视延伸都成为了变现渠道,就连“出版”这个动作本身都充满了可能性,比如我参与过的国学经典众筹再版。

规模和时间积累溢出效应

按照常规,一家出版公司需要五年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哪怕是在风投资本涌入后,快速扩张仍然不适用于此。图书是一种很特殊的商品,一家出版公司每年也许会推出上千本书,但它的盈利其实只依赖于其中畅销的几十本;书有自传播属性,口碑营销和粉丝营销是主流,有的会在发行之初就成为爆款,有的却沉寂多年才会被人记起(比如罗辑思维这个节目最初就是通过重新发掘冷门好书而受到关注),有的历久弥新,能够持续产生商业价值。

出版业就像一只爬上树的蜗牛,它的慢是在积累势能。出版机构必须形成了足够多的品类,才能实现规模化盈利。

一切危机,皆为契机。这个曾经被人视为夕阳产业的领域,正在不断探索新的出路,没有人看得清前方,没有人知道哪些尝试会成为范式,哪些会沦为注脚。

从行业整体看,出版业还挺适合我这样喜欢“水复山穷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dramatic turnaround的人。

职业:左手内容,右手媒介

编辑工作的核心意义是解决信息不对称,把有价值的内容挖掘出来,整合后实现传播。尤其在信息大爆炸的全民自媒体时代,这项工作显得愈发重要,所以我把图书编辑称为“文明方向的领路人”。

图书编辑是统称,可以细分为文字编辑(案头编辑)、策划编辑、营销编辑等。以我感兴趣的策划编辑岗位为例,其工作内容包括市场调查、选题设计、物色作者、组织稿件、版式设计、市场预测、发行策略、成本核算等等一系列(对于善于把控大方向但细腻程度不足的我而言似乎是不错的选择)。

出版的商业内核始终是传播知识,但编辑这个职业整体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变期。我向一位作家兼资深出版人请教,她用很坚决的口吻这么说:“可以确定的是单纯的文字和审美能力已经无法满足工作需求,想要在编辑的岗位上出类拔萃,你需要能够完整运营一个IP。”

在她看来,编辑的核心竞争力是掌握内容生产者和营销媒体两方面的资源。“你手里有多少作者,有多大的市场号召力”,“能不能把一个新人捧成自带流量的网红,像刘同、卢思浩那样的”,“你能动员多少个公众号帮你做宣传、能找到什么段位的人给你的书写书评”,“组织一场线下签售,用什么方式能吸引到很多人”,“预知到社会热点从而有针对性地选书,更理想的是自己能制造出一个热点”……显然,这些都需要经年积累。除此之外,快速学习的能力和劲头也不可或缺,因为编辑将面临多种介质的选择——“一本书,做成音频还是拍个短片会让人有更好的理解,又或者先上线多媒体探路再编辑成书去卖?”

变化挡不住,图书编辑的工作正在从平面走向立体,承担着为内容找到最佳的媒介匹配的重任。

我最高效的输入输出方式一直是文字,让我讲一段一分钟的语音,我可能得耗上一天半。想到这里,我开始打退堂鼓了。

不过,让我做出最终退出决定的,是从招聘会上了解到的以下几点职业特性:

(招聘会现场有新经典、未读、中信、中阅、湖岸、中青文、意外艺术、做書、多抓鱼十家公司,至于以下提到的分别是哪家,你猜。)

1. 投资回报周期长

被问到“你觉得你要多久才能成长成一个独立的策划编辑?”我想了一下,非常自信(不要脸)地回答:“我了解到一般新手需要三年左右,我觉得以我的学习能力和意愿,两年吧。”面试官也非常直接:“在一般的小公司也许可能,但在越好的出版公司,要求越高,你的学习期越长,比如在我们这儿,平均是五到七年。”

新人需要一个轮岗的过程去全面了解做一本书的复杂流程,逐渐培养出在各个环节进行质控的能力,连选择用纸都是一门学问,有的环节两个电话就能搞定,有的却要你殚精竭虑废寝忘食。

即便做到策划编辑,从选定一个内容,找到适合的作者,再到书籍上架、宣传落地,最后大卖收回成本,至少也是两年时间,若是外文书引进翻译,再加两年都恐怕勉强。

2. 枯燥的重复劳动占据职业前期大部分时间

“我们有很多人下班回家包里装满了第二天要交的稿子。”

一本书出版一般要经过三审三校,新人入行大多需要从案头编辑做起,也就是做一些改文案、校对勘误的活儿,成天盯着电脑屏幕一点点找错字改病句还不够,定稿前还要反复核对图书编号等信息,有时还要进行成本核算,这就要求十二分的仔细,因为一旦付印就回天乏术了。

3. 自主性低

“在我们公司,没有一个人能全权决定一本书的引进或出版。”

公司为一本书投入资源时需要综合考量政策、版权、读者定位、社会接受程度、热点时间契合等,所以在确定出版前,公司会做很多的市场调研,开很多次选题会议,很有可能你努力了大半年,最后公司告诉你这本书不会被采用。


来源:知乎

4. 初期薪酬水平与生活成本不成正比

好的出版公司大多扎堆在北上广这样物价较高的一线城市,而这个行业的利润率水平决定了从业者在独当一面以前无法拿到高薪。

第3点是我最无法接受的。我属于风险偏好者,喜欢快速决策再灵活应变,而不是周密计划后展开行动;我的成就感与对项目流程的控制力息息相关,如果需要我对每一个决定都特地做出解释,回应各种极端情况下的质疑,我的工作满意度会大大下降。

以上所言,不是为了浇灭新人对图书编辑岗位的热情,而是希望每个年轻人在选择职业时都能在充分了解行业和职业特点、发展前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天赋和兴趣,做出理性的决策,而不是一时兴起投身其中,又在后期追悔莫及,陷入终日抱怨的窘境。

给想入行的朋友

虽然最后我选择了放弃,但从招聘会现场长队蜿蜒的情况看,这个行业对人才仍具强大磁力。那么下面写给仍想入行的人:

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图书出版业目前正处于变革当中,前景和机会自然是向好的,但创新必定跟随既有的行业节奏才能产生成效。缓慢沉重的业态下,做图书编辑,你要熬得起。“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1. 必备条件:热爱

我很喜欢《在知乎当编辑是怎样的一种体验》中的一段话:“在我看来「喜欢」对选择工作来说,不只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而是往往意味着你愿意在工作中付出更多努力,你有更加符合这个职业的特质,你常常能从相关的工作中得到正向反馈、获得成就感。 ”

不以热爱作为基础的坚持都是假象,随时随地会滑向永久的放任。只有真心喜欢书籍的人,才能够忍受阶段性的孤独和枯燥,享受做书的过程,实现量变到质变,成长为skill set完备的尖端精英。

2. 基础条件:家庭没有经济负担

行业决定你的薪酬起点不会太高,如果能克服这一点,做好了无法像你进入金融和房地产领域的同学那样“出校门就10k+”的心理准备,你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培养相对竞争力上——随着人们对知识的渴望被不断推高,图书出版行业的发展空间值得期待,当你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时,“财务独立”会是必然。

3. 理想能力

沟通、文字和鉴赏能力不用多说,还要对某一个细分的领域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财经、文学、童书……);需要强调的是快速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如前述,视频、音频随时可能会落入你的工作范围。

4. 四种方向

据我观察,目前的畅销书主要是四种:精神消费升级(比如美术鉴赏)、生活美学需求(比如烘焙插花)、解除现实危机感(比如高效工作法)以及IP作者(比如明星或者企业家),你可以先研究一下它们分别有什么特色,找到自己擅长的方向,从现在开始着重培养相关的职业素养。



各细分市场码洋比重对比(来源:开卷)

5. 推荐一个视频

读库老六张立宪的视频:编辑的执行力。



最后,希望所有读者在拿到一本书的时候,都能花一点时间感谢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匠心。每本成功出版的优质图书都是编辑们日夜辛劳、呕心沥血的结果,其中的压力、风险非亲身体验不能想象。

出版业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了解编辑职业的真相之后,还能热爱它。

作者李曌,1999年生,摩羯座,邮箱13176011983@163.com
👇 扫码赞赏作者



📗 这篇文章是一位求职毕业生的观察
也许你就是出版业的一员,
欢迎回应谈谈你的看法。
短则留言,长则致信 ask@newslab.info
谢谢!📗 


学新闻传播?你的职业选择很多样!
新闻传播类职业体验系列:


每天参加白宫记者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美国媒体做数据新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知乎当「编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少林寺做“文化传播”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教小孩子分辨杂乱的网上信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一个中国人在中东做难民援助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战斗在抗击健康养生谣言一线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为“厂妹”服务、助劳动者发声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为民谣歌手拍MV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拍摄战争、海啸、变性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中国数据新闻第一人”谈数据新闻的实践和教学
在中国军队做宣传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印钞公司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精选留言

张卉赞:12

作为博集天卷入职一年半的策划编辑,我觉得我司的回报周期没有那么长,编辑的自主性也没有那么低。不过这不一定是优点。我比较幸运,毕业第二年就转了策划岗位,所以前期枯燥的案头工作和入不敷出的收支情况都没有持续多久,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这个具体时间虽然因人而异,但起码制度决定了是可以提供这样的机会的。 以上是想说我觉得编辑的就业环境也没有那么惨淡,作者说的四点问题都有可以解决的方法。不过当然了,博集天卷是一家以出版“庸俗畅销书”著称的公司,工作方法是否合理,也见仁见智。我身在其中,个人认为这里的制度和方法是没有问题的,至于做书的品位,由于每个编辑的自主性较高,所以也是因人而异、见仁见智,与做书速度、编辑分工之类的问题关系不大。既然这样,那可能说明一些挫伤人才积极性的行业通病是有可能在技术层面解决的吧。 至于作者前面说的几点思考,我觉得有些很有道理,有些似乎也有待商榷。比如内容边界的打破,这个我也觉得是个很大的冲击,而且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改变,以前我们说,即使纸书消亡,对书籍内容的需求不会消亡,换一种载体并不可怕,但现在似乎需要重新思考:对于传统书籍体量、交互形式的内容的需求,真的不会逐渐消亡么?但作者说的行业资源分散的问题,我不太赞同,行业资源还是一直有集中的趋势的吧,而且,如果过于集中,到垄断的程度,真的是好事么?

圆脸少女Zelda赞:16

作者本人希望大家不要再纠结于年龄了…… 写下这个过程,一是作为这段经历的总结纪念,二是希望鼔动图书编辑专业人士能说一说自己的亲身体会,尤其是这个职业有哪些“兴奋点”和“惊喜福利”,帮助大家更好地做出职业选择和规划。 当然,最重要的是,写好以后给方老师投稿啊!!

陨铁 大锅赞:39

作为曾经深爱着图书行业的图书编辑,真正让我绝望的不是互联网数字化的冲击,而是图书越来越严苛的审核制度及意识形态控制。如今在这个国家出版的每一本书都要经过自我阉割、被阉割甚至直接毙掉的考验,有时候你根本不知道它到底想干嘛。

貓小豪赞:21

99年,而且文章写得像是编辑老手了,这得多早就工作了???96年才大三的我竟无语凝噎……

mq😺赞:12

1999年生???

Rayne🤖孟捷赞:10

业内人表示这篇调查挺真实,很具有参考价值。日本出版人跟我们说,宁愿3年做1本书再版20年,也不要一年做十几本书。现在国内冲码洋的出版方就是一个编辑一年做十几本书。

赵小天赞:10

我以为是……研究生毕业求职… 这个年纪…… 怕是跳级小天才[破涕为笑]

高小胖赞:10

作者99年的?99年的都毕业了?18岁?高中毕业吧。。。

宋泽诚赞:6

这篇真写到心坎了😂然而更扎心的是作者年龄

李强赞:3

很赞赏他的离开,这么优秀的小孩和出版不匹配

曹雪峰赞:2

在新媒体、教育行业兜了两年圈。还回出版行业了。

杨小乐赞:2

在入行之前,想全面系统的了解这个行业,应该从哪些方面做准备?

群青赞:2

作者1999年…

Jio赞:2

1999年生…跪

徐亮peter赞:1

年龄我也不关心,这名字真心霸气

赞:1

出版业的本质,拿到好作者。其他都不是编辑一个人的本事,由平台决定。

Lily赞:1

喜欢你的锐气和冲劲,图书不是短平快的行业,曾经自许要用一年实现别人三年成长的我已经步入编辑的第七个年头,我心目中的好书能给人以思考、平静、慰藉,而不是焦虑、欲望、娱乐。不会一夜暴富,但也还好。最大的快乐来自于你意想不到的读者反馈,很多个熬夜看稿子的夜晚,不足为外人道的心中准则就是那样对不起读者。经历过会懂得这份快乐。

象罔赞:1

老六说,争取把《塞尔彭自然史》在2016年做出来。哈哈哈。

阿舞子赞:0

我觉得这篇文章属于记者调查的范畴了……[捂脸]

生生💥赞:0

文章看起来好通畅呀。羡慕这位文字把控力强的同学。

吾爱破解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