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的爬取软件来源于:52pojie.cn@夜泉 免费下载使用

在外媒工作,我被夹在奇怪的中间地带,两边的人都骂我

陈思毅 新闻实验室 2017-09-25

作者/陈思毅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不记得,几个月前,一名中国女留学生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了一次富有争议的演讲。这个姑娘(音译名杨舒平)吐槽了中国的雾霾,海夸了一波美国的各种先进,讲述了自己在美国找到了自由民主和多元文化的心路历程。随后,不少国内媒体报道说该演讲涉嫌“辱华”,这名女留学生也被各种网友和其他留学生人肉和批评(攻击)。而相反在国外,有很多西方媒体谴责了攻击舒平的人,指责这些人被盲目的民族主义冲昏了头脑,不敢直面自己国家的问题。

那时的我还在纽约的办公室剪着我的新媒体小视频,老板问我,这个故事有意思,你要不要做个视频报道一下?

简单回溯一下笔者的背景。浙江人,在北大念完大学以后去纽约念了新闻,毕业以后在纽约一家财经新媒体网站(Quartz)做视频记者。(传说中给外媒做记者的“迷途少女”。)虽然我报道的东西杂七杂八什么都有,但有一大半是跟中国相关的。

最后我没有给这个演讲做视频,但我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差不多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还是一个可怕的极权国家,这种想法太落后了》https://qz.com/1077867/the-dystopian-vision-that-westerners-have-about-china-is-pretty-backward/ 。虽然这篇文章在 9月才发表,但反响颇为激烈,至今大约有六七万人看了这篇文章,不乏一些比较有分量的外国记者和学者,算是激起了一些讨论。

有问题的心态和视角

我写了什么呢?我从马里兰大学的演讲开始,阐述了我作为一个中国留学生+给外媒工作的中国记者在报道中国时的两难。(这两年中国记者给外媒工作的群体在不断壮大,我和类似背景的同行们交流过,很多人都面临类似的困境。)

一方面,我们这一代能说英语、能在国际上发声的年轻人,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的时候,为什么还在讲那些外国人已经知道、也喜欢听的故事呢?西方世界真的需要听更多关于中国人权和雾霾的故事吗?这些白人记者都快讲烂的故事,我们这些中国记者或者留学生,还需要再重复吗?

但换个角度说,我们难道不应该面对祖国的问题吗?如果刻意去避免,不就是“自我审查”,是对自己,对祖国和对世界的不诚实吗?

就这个问题而言,国内有很多人持有这样一种心态:自家的问题,关起门来说,不能让外人评价。但这种心态是不现实的。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的问题不可能完全和国际语境隔离。我们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的轻微变动,都可能会对其他国家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他们又如何能不关注、不报道我们的一举一动呢?而且,不同国家虽然社会经济文化差异很大,但面临的很多挑战是相通的,如果能够彼此借鉴经验,不也是一件很好的事?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反抗和抨击外媒,而不是以理性的方式去解释,甚至纠正我们认为外媒持有的偏见,那么两边都只会更加偏激和敌对。

在舒平这个事情上,我认为攻击她的人,以及某些报道这件事的外媒,都是有问题的。首先,可以不同意舒平的观点,但为什么要对她进行人身攻击呢?而且这真的需要上升到 “辱华”的高度吗?对这些恶意的人身攻击,作为一个记者我觉得应该报道,去抨击和揭露。

但反过来说,有一些西方媒体一味捧舒平,把她看作一个“民主斗士”,然后把所有反对她的人都看成是被洗脑的五毛,这种简单化的论调也是有问题的。虽然我不同意把所有西方媒体的报道都说成是偏激的,但我觉得,整体而言,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报道视角是需要改进的。

应该讲多元的故事

在美国学习工作了三年以后,我真的觉得普通外国人确实对中国了解太少了,有太多偏见。很多普通的美国人从来没有来过中国,也不知道中国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更有甚者以为我们还生活在毛时代。而且因为冷战形成的意识形态对立,美国人很喜欢读关于中国政府如何极权、如何黑暗的报道,因为这迎合了他们对中国的偏见,不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观点受到了挑战。

因此,很多时候为了迎合读者,或者是真的受限于文化差异——比如喜欢用英雄主义、个人主义来解读世界,非黑即白——不少西方媒体偏爱一刀切,喜欢用一种简单化的模式来解读中国。这种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把任何中国的问题都归咎于一个邪恶的政府, 一切问题都归咎于政治。(当然外媒中间也有不少很好的报道,不能一杆子打死。)

我在文章里举了两个切身的例子。一个是我在校期间,北大开除了一个夏姓的老师,随后《纽约时报》报道说这个老师是因为政治观点被开除的。但这并不是100%的事实。故事的另一面是这个老师很不受学生欢迎,当时在北大BBS也有看到大家讨论吐槽。(不过我并没有上过这个老师的课。)具体这个老师为什么被开除了,可能两方面原因都有,教课烂,或者政治观点不合主流。但如果因为喜欢报道政府压制持异见者,而不去全面展现一件事的复杂性和多种可能,那这个报道就是失败的。

我还举了我自己家庭的例子:我的爷爷奶奶都是农民出身,爸妈第一代念了大学,付出了很多心血,最后才给我创造了在美国学习的机会。我们一家三代所展现出来的社会流动性和飞速的经济发展是超乎想像的。但有些外媒不喜欢报道这些“中国梦”,因为这多少违背了他们的“邪恶政府”叙事,而且听起来很像空洞的宣传材料。(当然我必须承认我说的这种发展是不均衡的,有些地区还在贫困线挣扎。)

总之,我的观点是,不能只讲一种故事,不能要么都讲中国如何如何发展迅速,或者都讲中国在各种制度、环境和人文内涵上的落后。新一代的记者应该讲多元的中国故事。中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人口众多,每个社会阶层的生存状态和面临的困难有时候有天壤之别,并不存在一个一元的中国。如果用一种单一的解读模式去理解中国,肯定会暴露出很多问题。更重要的不是选择讲什么故事,而是报道的视角,解读问题的方式,能不能从多个角度展现事态的复杂性,把丰富的社会背景都融入到报道中。

被两边的人都骂过

走极端是最容易的。国内有些人说西方媒体个个都有偏见,没一个客观的,这是一种极端。国外有些媒体觉得中国有个邪恶的政府,所以什么正面信息都不过是粉饰太平。这也是一种极端。作为一个在外媒工作的中国人,我经常发现自己被夹在一个奇怪的中间地带。

简单来说我就是被两边的人都骂过。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做过一个关于《中国式相亲》的小报道,评价了一下这个节目暴露出哪些性别歧视、不尊重女性的问题,视频底下好多中国人留言说西方媒体就是对中国有偏见,报道不客观。但事实上类似的报道在国内也有,大家的接收程度就要高一些。

在外媒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我接触了不少聪明能干的西方记者,其中有很多是真心想要了解中国,想要客观的报道。我们每次都拿“西方媒体有偏见”的有色眼睛去看人,无助于真正的观点交流。同意什么,不同意什么,你的观点如何,应该不卑不亢地和与你意见不同的人交流,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交流。

换个角度说,我也为抵制达赖演讲的留学生辩护过,向外国记者解释说,中国年轻人在一些政治问题上的立场,有更深厚的历史原因,并不是被政府洗脑这么简单。但有些西方记者就觉得我立场太软弱,都受过西方教育,为什么还不“开悟”?不支持民主自由?

总之,我希望做的是一种寻求中间立场,寻求一个中立客观的新声音。我希望随着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人在外媒,或者是国内媒体对外的机构工作,我们能在报道中把握好平衡,不是一味取悦西方人,说中国坏话,也不要一味取悦中国人,只看到成绩不敢说问题。有好有坏的中国,才是有血有肉。

最让我高兴的是,在我的文章发表以后,有很多“西方人”给我写邮件,表示共鸣。有些邮件很长很长很长,讲到他们在中国旅游和生活的经历,讲到他们惊讶于中国的飞速发展和中国人的真实生活状态,讲到他们觉得两种文化之间的误解。有很多“西方”人鼓励像我这样的中国记者多给他们带来一些新的视角,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也有不少外国记者同意我的一些想法。(当然也有人骂我哈哈)

这点我还是很感动的。其实无论报道有再多偏见,大部分普通人还是善良的,希望我们能跨越那些嘈杂的争吵和偏见,坦诚对话,不要辜负了彼此的善意。

(有意和作者交流,可以通过邮箱联系:siyi@qz.com)

👇觉得写得不错的话,给作者打个赏吧


精选留言

Alex赞:65

媒体们黑的是中国政府,赞的是勤劳enterprising的中国人,这没毛病啊。强行把中国人和中国政府捆绑,然后在黑与赞之间「保持中立」,这确实是很厉害的话术了

林正直 Bright赞:41

我认为,用多元的视角是必须的,但是不给出自身的倾向性,保持中立的态度,实质上是一种成本非常低的思考行为。自己一点小小的看法。

作者

说得挺好,中立和多元不是一回事,中立也不等于各打五十大板。你说的让我想起”the objectivity norm”这篇论文。

鲸鱼味儿火锅赞:27

能理解作者的意思,但用“中立”来表述显然不很恰当。在新闻报道中,“中立”和“客观”是两回事。每个人都深深嵌在社会关系之中,都有自己的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带倾向性的“中立”无疑是在开上帝视角,这是极不现实的。私以为,用“平衡”来替代“中立”更好,也更接近“客观”的本质。

冻柠茶加冰赞:15

想起之前看到东南亚劫匪用锤子怎么也敲不碎柜台玻璃的视频,微博上评论玻璃是中国制造,facebook上看到时评论是锤子made in china

霍炬赞:14

作者的观点跟新闻实在没啥关系。这个时代,胡总编都自己录英文视频了,Eric Li在TED有演讲,观看人数比本文作者这种强装中立有意思多了,难道英文还缺多元观点?相反中国能让大家自由访问纽约时报中文网吗?如果前者存在,后者不存在,请问哪个世界更缺乏多元观点?哪个世界报道更不中立?原文作者如果真有新闻理想请去做后者,那边更不平衡。而不是我也敢去白宫骂美国总统。

五月的风赞:10

新闻实验室也进驻党支部了?[偷笑] 个人经历没有统计学意义。苹果烂没烂,只看皮是不行的。

作者

知道你是开玩笑,但是真不好笑呀

傅来娣赞:13

报道中国好的一面的英文媒体还少么?China Daily Global Times Xinhua CCTV America Sixth Tone......你说这些不是外媒?但人家能报道内地媒体不能碰的内容啊。你说这些不算主流媒体没外国人看?哦毕竟人没那么蠢。现实其实是,正面报道才是泛滥成灾的,负面报道太难得。这些外媒不发难道你指望内地媒体发?外媒的内容传入墙内,对本来接触不到负面新闻的人难道不是好事?呵呵。

Flaneur赞:13

我认为,一个俄罗斯人只要讲好了他自己的故事,他就讲好了俄罗斯人的故事——《白痴》,陀思妥耶夫斯基

Stella翃Zhang赞:12

欣赏作者作为一个年轻记者希望做出不一样新闻的抱负,但想指出此文暴露的盲区。 本文核心论点是,外媒对中国的报道整体上过于一元,作为一个有新闻理想的中国记者,要“中立客观”。这值得打开探讨。 首先作者认为西方媒体对中国有一种一元的"dystopian vision"。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自动忽略美国媒体上那些惊叹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化领导者、中国率先实现无现金化、海归纷纷看好中国回国创业 ……的报道。为什么作者认为单数的"the dystopian vision"可以概括西方媒体的中国报道?这难道不是落入了她自己所批评的一元陷阱? 也许那些正面报道没有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是不是因为作者take it for granted?作者可曾同样义愤填膺地认为,那些正面报道未能反映中国的复杂性?——全球领导地位对中国老百姓意味着什么代价?无现金的中国社会是不是有什么负面风险?谁受益、谁受损?显然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感受并不如看到杨舒平一类负面报道未反映复杂性的感受深,所以在这样一篇大谈特谈“客观中立”的文章中,她一个那样例子也没有举。 不可能存在什么绝对的“客观中立”,选择从哪个角度报道必然受到机构的新闻议程、社会风气、记者个人经历的塑造。作者在努力写出自己所理解的复杂性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要隐去一些她认为无关大局的细节,而那些细节在另一群人眼中可能是重要的。

张麟赞:10

听起来跟环球说的‘复杂中国论'没什么两样。夏姓教授这事,北大不受学生待见的教授何其他一人,为何独他被开除?世上哪有什么中立啊。关键是你的价值观。

yann赞:9

评论里说的“给出自身倾向性”,那应该是专栏评论文章做的事。如果单纯以新闻记者撰写稿件的角度出发,就是应该保持中立的。理想状态下记者的角色是见证者与记录者,应保持旁观的清醒的中立态度,尽量呈现同个事件不同方面的(最大限度接近的)真相,让读者在阅读后自己给出自己的观点,并不是给出倾向性去引导(说是理想状态因为确实不易,这也是为何很多媒体/记者有左右之分,因此某种程度上影响他们作品公正性和可信度)

老图(莫亭)赞:6

其实想说,一个去了美国的小姑娘真的知道中国的人权情况么?当一个人往上爬的时候,多数情况下TA是用屁股对着下面的人的的。我向来有点质疑使劲往上爬的中国精英的言论观点,毕竟即便在民主国家谁也代替不了谁发言,而中国,你能看到的发言更是被选择过的,作为底层的普通人缺少的不是替为之发言的精英,而是发言权本身。 同时我也要感谢在不公且稀少的发言权的中国,那些拥有发言机会而又慷慨的把视角投向了底层的人。 这些人不管动机如何,不管是不是英雄,都值得褒奖。

liliumK赞:6

其实只是想加小姐姐微信

FanFan赞:5

我接触到的外媒大多以底层视角看问题,以普通人的生活来看中国,这本身就是只喜欢宏大叙事的国内媒体所欠缺的,至于说中国真的进步了很多,那当然,作为可以去美国留学的学生,的确是享受了改革红利,(没有任何歧视)并且已经天然免除了很多困难的一群人,但是那群仍然挣扎的人呢,被改革红利排除在外的呢,我看到了,不知道作者有没有看到,我想这是外媒存在的意义,好的东西已经足够多人去歌颂了,不差一两家。

共叔段奕赞:5

我想问一下,到底中国阶级差距有多大?

无尘赞:4

你这样两边都批几句的选择是无济于事的。总要有个基本立场,也就是偏向性,中庸也该有个限度。

老图(莫亭)赞:4

最近从一线城市折返家乡,真实的体验了一把x博士写的关于视频软件快手的一篇分析:残酷底层物语。里面提到的7亿中国农村人民的精神面貌,虽然一直知道这就是中国面目的另一半,不过,直面还是蛮怂人的、哈哈。诚如知乎用户留言,2010年高考,800万考生,而自己出生那年是一千八百万新生儿。。。关于这个国家的真相,你真懂?

ZHAO Ying Ke赞:4

看过作者的这篇(以及其他一些)文章。十分赞同。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带着有色眼镜看人,而是很多时候了解中国的人太少。知识分子自然知道多了解中国的必要性(甚至)紧迫性,无奈市场化的媒体的editorial line多多少少要受其他因素影响。正在巴政念新闻,希望以后能在法语世界带来一些改变。

Über赞:3

siyi,你在quartz上写的文章每篇都很赞,加油加油[呲牙]

Cantabile赞:3

「更重要的不是选择讲什么故事,而是报道的视角,解读问题的方式,能不能从多个角度展现事态的复杂性,把丰富的社会背景都融入到报道中。」严重同意这段话。“只讲单一故事”,并非外媒看待我们时才常常会如此,我们的媒体在报道国内的人群和事务时其实也会有这样的简单化处理倾向,有时可能恰恰还是那种很有情怀、看起来很关心弱势群体的媒体更容易犯这种错误。现实就是,人与社会的主色调其实是“灰色”。

碧玉箫赞:2

平衡报道并不是客观

Berg Lee赞:2

打赏可以和作者做朋友吗[奸笑]

mono赞:2

打开天窗说亮话 放下“刻板印象”说“真”话

Ashin.赞:2

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客观理智吧,其实最终的比拼还是国家实力的较量。贬低也好过誉也罢,国家的实力和存在的不足是客观存在的。

LIN QING XUAN赞:1

反对最高票答案。有多少西方人会在认知里把中国人和中国政府区别对待?开玩笑。在西方一般都是认为中国人都被洗脑了。还称赞中国人enterprising? 哪门子enterprising,人家都看着中国人剽窃知识产权起家。

Eric Woo赞:1

保持中立是很难的,我认识自己是难以判断是否中立的,因为你可能觉得你是中立,但是有人觉得你左了,他是中立;有人觉得你右了,他才是中立。人都是依据自身的观点与视角去判断事物,但是这又被人的经历所决定,而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所具有的经历差别极大。所以我觉得,只要保持多元就好了,报道具有多面性,客观就行,至于自己的观点是否中立,就交给读者去评判就好了,自己并不需要多在意。报道多元化了,自然读者看待事物也就更容易倾向于客观。一点拙见,说的很乱,请勿在意。

wei赞:1

客观很难的,努力做到理性吧

赞:1

实话不好说,也不易传到墙外,还是beyond的长城道出了如今媒体的状态

勤劳的哈士奇赞:1

[跳跳]我之前对铺天盖地的……吓坏了,跑去YouTube上看了一下,坦白来说,一方面批评她她的人真的有点过分了,另一方面,她举的例子确实有点牵强……后面的感觉是看了另外一位留学生的毕业视频有的

Gu.liang赞:0

平衡报道并不是客观

谢谢侬赞:0

我是一个准大一新生,想读新闻传播学,在这个公众号里看了许多文章,体验是这样的:在看文章的时候深深认同,拍手称快写的好吖!但看到底部评论时大惊失色,继续拉到底部看更多的评论,我的思想是混乱的,像无根的浮萍一样,不过良久,我又回到平静的思绪中,静静的写下这则评论。[呲牙]

作者

哈哈哈,不必受评论影响

孩他爹赞:0

貌似评论比正文本身要精彩的多[呲牙]

布丁赞:0

马上找出原文发给外国小伙伴看[呲牙]

VV File Transfer赞:0

有一个艺术家说过,故事讲给有改变事实能力的人听。

Mr.G赞:0

这篇文章写的非常好,很诚恳也很直白,有时候沟通,就是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一下,理解下对方的出发点,再去表达不同,而不是上来就扣帽子。

哈兰姆的钨赞:0

要脑袋决定屁股

吾爱破解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