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的爬取软件来源于:52pojie.cn@夜泉 免费下载使用

为民谣歌手拍MV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刘宽 新闻实验室 2017-05-15

刘宽曾经在《南方周末》实习,后来在波士顿大学读新闻专业研究生。在美国的时候,她曾经为之后的职业选择而纠结——是留在美国,还是回国;是做纸媒,还是电视,还是其他。后来她加入了《单读》,做了很好的视频作品,还给钟立风拍了一部MV。我觉得她的经历很酷,特别是拍MV这件事,于是请她在新闻实验室分享自己的体验。她说她正在尝试创作“影像诗”,期待她的新作品。
——方可成


👆 读之前可以先看一遍MV

作者/刘宽

第一次见面,钟立风就突然跟我说,他有首新歌叫《蓝色旅人》,想让我帮他拍一部MV。

那天我带了“单读视频”的小团队去他顺义的家里拍采访、聊阅读。他家太偏远了,看地址以为是一个京郊大别墅,或者一个幻想中民谣歌手会住的那种大院子。结果那是一个太普通不过的小区了,坐电梯上楼,进门换鞋,一室一厅一间书房,客厅里都装着书架,墙上挂着他喜欢的黑白照片。


初次见面

钟立风和太太是那种极其内秀和稳重的夫妻,却一起当场作出了这个轻率的决定。他们说希望这个MV是性感又充满书卷气的,所以觉得我这样一个在书店工作的女导演能够胜任。

其实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学习新闻的我,就是个导演了几部没人看的纪录片的“半吊子”导演。在传统新闻业江河日下的今天,我打擦边球般投身了文化行业。虽然我热爱写作,但是心浮气躁,才华有限,好不容易因为比其他文化业的青年才俊们多了一项拍视频的本领,才勉强安身立命下来。如果不是之前为PBS的音乐节目Boston Front Row做过一年多的摄影师,我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相关的训练。

所以拍这个MV对我来说,等于是让一个一直写非虚构的人尝试写短篇小说,因为充满挑战而充满诱惑。

初步创意

我首先拿到的是这首歌的歌词,是小钟自己写的。

《蓝色旅人》

你从一本书里走出
慌张的惊喜,闪烁的谜语
犹豫的舞步
倒退着前进
旅途中铺开的信
她像是一个迷路的词语
试探着和你一起去旅行
蓝色的旅馆
菊色的梦
停不下 的虚构姿势
莫尤塔的心,又去到那里
唱起吉普赛人一样的旋律
蓝色旅馆里 我收到一封信
这一次是老板娘泪如雨滴
她说她爱你 我不怀疑
她说要离开你,我也相信
就像那本书里没有讲完的故事
那首歌里流出的泪
眼泪是真的 她是假的
她是假的 可 眼泪是真的
我已变成一个词语
迷失在骨感的旅途里
莫尤塔的心,藏不住秘密
回来时 他可不要变心
蓝色旅馆里她打开自己
你试探着可不可以进去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莫尤塔的心,又去到那里
唱起吉普赛人一样的旋律
蓝色旅馆里 我收到一封信
这一次是老板娘泪如雨滴
莫尤塔的心,藏不住秘密
回来时 他可不要变心
蓝色旅馆里她打开自己
你试探着可不可以进去

《蓝色旅人》这首歌的发行会同步推出一本蓝色的书,叫《书旅人》。阅读即旅行,读书人即旅人。所以我和小钟都认为MV中自然会少不了关于阅读、关于书店的内容。小钟希望能在“单向街书店”取景,还希望能让许知远出镜,因为他觉得老许是他心目中的“旅人”。在书店取景对我来说很容易,但是让许知远、我正职工作的老板出镜,这让我本能地反对(可能是因为反抗权威的精神吧)。最后由于没MV的“老板”小钟坚持,我不得不为许知远在他最可能出没的地方加了场戏。

在这首歌里我还看到了一个“像一个迷路的词语”般的女子,她跳跃、骨感、忧伤、始终在追寻。我认为这个MV一定需要有一个女主角,但我不想看到一个钟立风作为男主角的俗套爱情故事。这个慌张的姑娘一直在寻找一个出口,她想离开这里,她想遇见那个人,她想等来那封信。但我希望钟立风和女主角从头到尾都没有遇见,甚至始终错过。直到最后她走进了书店,关于她的镜头才从跳跃变得平缓。她在那里遇到了一本书,那是她最美好的艳遇,那是她一切的开始。

很多人喜欢问钟立风,他的歌曲里反复出现的“老板娘”到底是谁。在《傻瓜旅行》中,他唱到“醒来在一个不知名的小栈/老板娘还没起床“,《蓝色旅人》中,他又唱到:“这一次老板娘泪如雨滴”。他曾经在某采访里回答:“关于这一些,我并不比你们知情更多。我可以实话的是,在歌曲的每个人物身上都倾注了不同的真情实感。如果你一定要问老板娘是谁?那我只能说我就是老板娘了,就好像法国作家福楼拜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回答,但我从来没有问过他这个问题。我觉得老板娘就应该是小钟作品中在不断虚构的女性形象,一个他作为参照物的对象,一个不断变化的意向。唯一确定的,是她一定代表了他对女性的审美,一个性感的,独立的,表面风尘、内在超脱的女性形象。这也是我寻找女主角的方向。

最后女主角确定为我和小钟共同的朋友、插画师吴黛君。她在生活中非常羞涩,常常一句话说到一半就会捂着嘴巴羞涩地笑,但一到了镜头前,完全就自我催眠成了另外一个人,仿佛能控制自己的灵魂。她有完美的肩胛骨和硬朗的轮廓,眼睛里充满温柔。

试听歌曲demo后,我脑子里全是充满流动感的镜头。我列出几个用镜头营造“流动感”的方法:被拍摄物本身就是流动的,比如流动的光线;镜头或者镜头和被拍摄物一起移动;用镜头的连贯、叠化等来随着时间来制造流动感。

而在视觉上最容易体现这种流动感的方式就是场景变化。但如果在摄影棚里制景, 达到我理想中的“流动”、“流浪”感,需要一笔不菲的制作费。

小钟没有经纪公司,也没有投资人。因为觉得音乐不能拿来比赛,他也不参加音乐选秀。他有很稳定的听众,有多年的知音,但是他始终没有红到让他自己真正富裕。自由的代价就是自己承担所有风险,包括要自掏腰包付钱给自己拍MV。他的预算是五万元。作为朋友,我觉得五万已经很多了,作为导演,我觉得五万太少了。

所以自己制景是不可能了,我得把钱都花在刀刃上,能省的地方,就像拍纪录片那样省。在利用北京已有场景的原则下,我计划要拍摄以下几组场景:市井生活、路途中、自然场景、封闭空间场景。

最困难的两件事

最困难的两件事分别是勘景和找摄影师。

勘景是制定拍摄计划前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具体的分镜头我只能根据具体的拍摄地点来写。

小钟推荐的关于市井生活的拍摄地点在什刹海附近,后海、中国书店、老的邮局等等,都是他曾经经常出没的地方。那一带的胡同还是电影《老炮儿》的取景地。去勘景的时候,我同时找好了一群有趣的“群众演员”,比如遛一群狗的阿姨、卖小吃的老板、训鸟的大爷等等。但这一部分的景后来全部都被我放弃了,因为处在市中心,交通不便,会耽误太多转场的时间。

后来我又去了不同的菜市场、游乐场、艺术空间、高速路、树林、人工湖、沼泽地,在无数次受挫和濒临中暑之后,终于确定了两天5个拍摄区域,包括单向空间、草场地、大屯、环铁、望京某小区屋顶,最后从这五个区域中设计出了约23个拍摄场景。每一个地点我都用勘景时拍的照片做了一个粗略的分镜头脚本。


勘景

勘景几乎都是我和我为这部MV雇来的制片人一起进行的。这里的制片人即要担任“当地制片”,也要担任“现场制片”,帮助导演处理一些拍摄前期和拍摄当天的所有“事务型”的事情,包括寻找和协调场地、控制成本、帮助寻找摄影师灯光师等其他剧组成员,准备道具、为拍摄当天订车订饭、清场、把控时间等等。

勘景的同时,我一直在通过制片人找摄影师。通常在看过作品集之后,我会通知摄影师面聊,聊了超过十个人。有的完全不具有纪录片式拍摄经验,有的摄影师被拍摄的不确定性吓跑了,有的嫌钱少活重,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作品都俗套而商业。眼看着拍摄还有一周了,最重要的摄影师还没有确定。

绝望之际我找到了导演耿军,以朋友的名义请他帮忙介绍摄影师。他慷慨地介绍了他的作品《青年》的摄影师邱震,至此我才找到了整个片子能够完成最关键的人物、后来与我成为朋友的摄影师“邱哥”。


邱哥

关于“邱哥”的故事我打算写一个长篇文章。我甚至后来还找他做了一个采访,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时间来写。在我的“Evernote”里面,有一个叫“邱哥”的笔记,其中已经有我之前即兴写的一段,可能会作为未来那篇文章的开头:

他说有一天他吃了一个牛油果,吃完把果核随手往水里一扔,就长成了一株植物。面对一个这样随机又坚强的生命,邱哥决定把它留下来。这株无名的植物成了邱哥生活中唯一的负担。邱哥是摄像师,拍了无数剧情片惊悚片,一进剧组就是几个月,每次进剧组之前他都要托人看管这株植物。

剧组的时间跟普通生活有时差,每天拍戏早起,几点收工完全随机。从上一个剧组出来,女友就跟他分手了,原因很简单,两个月里,他没有给她打一个电话。“我能打电话的时候,她都睡了;而且打电话能说什么,我不知道”,邱哥平淡地回顾着这件事。

一部作品的意义有时很难在任何一个当下被完全显现出来。拍摄《我和我的新娘》已经十年了,十年过去,邱哥才觉得这一切像是“暗示了他的命运”。

在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摄影之前,邱哥修了八年火车。我提到的《我和我的新娘》,是邱哥的摄影作品,他在我心里是一个隐于影视业的真正的当代艺术家。

在电影圈,他是拍大片的那种摄影指导,不是普通的摄影师。我们在一个Pizza店见面,他是唯一一个在我介绍完《蓝色旅人》之后,认真对着歌词把歌完全听完的人。听完之后,他又仔仔细细想了一会儿,问我:“那么导演,你有什么想法呢?”

聊毕,临走时,他说:“钱不够,可以从我的报酬里扣”。给他的报酬,那些初出茅庐的摄影师都嫌少。我知道,他愿意帮忙,除了作为帮耿军导演的忙,还是在帮一个年轻导演的忙。

剧组生活

从邱哥入驻开始,整个剧组开始渐渐完整起来。他介绍来了他合作过的摄影助理、灯光师、灯光助理、场工等等。拍摄的前两天,我的男朋友王博老师也正好回国,作为一名资深导演,王老师出于亲情委身免费做了我的副导演,就此,一个小剧组正式成立了。


我和王老师

其实不管是邱哥还是王老师,他们的经验都比我多,资历都比我高,对电影的理解也更深。但不管是出于对我高度控制欲的敬畏,还是对我创作空间的呵护,他们从头到尾都是在支持和帮助我实现我的想法,不会质疑我或者试图指导我。

剧组是一个等级很明确的地方。可能除了几个刚刚离开家的场工以外,全剧组我年龄最小。所以即使他们看出了我的稚嫩,也会因为我是导演,而无条件服从。有一个负责专门拎监视器给我看的场工,看出来我是个青涩的导演,渐渐开始偷懒。我假装开始生气、发火的时候,他才勤快了起来。我发火的时候觉得自己特像个学大人说话的小大人。

因为我的强迫症,有时候一条片子我会反复要求“再来一条”、“再保一条”,只要我要求,邱哥就会反复拍,直到我喊停。认识邱哥很多年的灯光师看得出来邱哥比我经验丰富很多,一开始遇到事情会直接去问邱哥,邱哥一定比我还清楚这里最适合什么样的灯光,但他还是会永远把决定权交给我:“导演,你说要怎么样呢”?其他人看到江湖地位如此高的邱哥都如此尊重我,也会对我敬重三分。导演不说转场,没人敢收东西;导演不说开饭,没人敢吃饭;导演不说“过”,没人敢关机。

其实指挥剧组人员完全不能带来“身居最高位”的那种拥有权利的快感,因为作为导演,我需要不断思考、不断质疑,而且需要总体负责,这种紧张感会完全掩盖掉别的情绪。但指挥资深导演、家属王博老师还是让我有种“公报私仇”的感觉。在命令他:“副导,水”、“副导、脚本拿过来”等等的间隙,我会有种“终于混出头”的错觉。

除了等级,剧组还有很多奇奇怪怪的规矩,有时候甚至到了迷信的程度。比如北京的剧组忌讳女性坐镜头箱,很多别的地区的剧组,比如广东的剧组,忌讳所有人坐镜头箱。这个行为会被认为会导致镜头对焦不准,甚至更多不祥。

拍摄在两天内无比紧凑地完成了,甚至镜头量足够小钟再做一条MV。第二天晚上,最后一条拍摄结束的之前,王博老师在耳边偷偷提醒我:“一会儿你记得宣布杀青啊,光宣布收工都不够,得宣布杀青啊。”当我说出“杀青”两个字的时候,竟然平静得要命。说完之后听见四处传来掌声,还听到大家说:“谢谢导演”。


刚刚收工

在所有的拍摄中,我最满意的几组镜头最后因为综合的考虑用得非常少,其中一组在MV的开头。钟立风在屋顶弹琴的第一个场景其实是我们拍摄的最后一个场景。小钟弹琴弹得很放松,天越来越黑,每一分钟都是不同的颜色,我让邱哥手持镜头,带着充分的呼吸感拍。邱哥的相机有控制地跟着小钟“呼吸”,我决定让灯架随意穿帮,让小钟尽情地弹,那是一个无比动人的时刻。

还有一个天作之合的时刻,是我们本来幻想在某个路口,有人骑自行车经过,小钟可以跳到自行车后座上去,边走边弹琴。但在我们等待转场的一个间隙,在环铁附近的一条小道上,突然有一对骑驴拉着车的夫妇过来。小钟冲上去拦住他们,说服了他们配合。就这样,他们停在路口,我说“开机”,他们慢慢往前走,小钟跳了上去,这次偶遇的拍摄,一条过关。

后期制作

我不记得我从后期剪辑到调色,跟后期跟了多久、改了多少版。剪辑的过程让我清楚地熟悉画面的每一帧。到剪辑的后期我和小钟还有一些意见不一致,比如我特别喜欢的一组他在草场地一条步行街穿行,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切换的夜景镜头,小钟认为那一组跟整体格调不搭。但画面终究要为音乐服务,所以最后这一部分镜头都被剪掉了。

但小钟的大部分意见,都是让这个片子从一个普通片子变成了MV的关键。比如我在切换镜头的时候,更多会结合整体镜头量、前后镜头长度和乐句的断句等因素来决定,但小钟还会考虑到气息和不同的乐器营造的情绪等等。比如中间有一个他在树林中的草地上奔跑的镜头,从我的角度考虑的话它就太长了。但是小钟说:“这里萨克斯出来了,情绪就上来了,这个情绪不能断开,画面也不能切。”我把镜头拉长,情绪果然大不相同。

片子做完之后,我经过了一段时间不敢看、不想看的阶段。因为每一个作品总是有太多的遗憾,还因为我最终还是让小钟花的钱超过了五万。但回想起来,这次拍摄收获最多的人是我。从小钟到邱哥,每个人对我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是一种让人很难去辜负的东西。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又回过去看了一遍这个MV。以前每看一次,我看到的都是遗憾,现在再看,才终于看到了很多被实现了的东西。

现在我工作的很大一部分都在探讨文字和影像的关系,实验他们的交叉和边界。我想如果在一个MV里,文字、音乐和图像只是互相翻译,一切创造都是多余的重复。只有当它们在各自的语言系统里真正并行,它们之间的距离,才是我理想中的那个诗意的空间。



刘导说:浮游动物FoolAround(ID:justfoolaround)是我刚开的一个公号,关于旅行、影像、电子音乐等所有fooling around,近期会发布我新尝试的影像诗。

刘导还说:欢迎扫码打赏 👇

学新闻传播?你的职业选择很多样!
新闻传播类职业体验系列:


参加总理记者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美国媒体做数据新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知乎当「编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少林寺做“文化传播”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每天参加白宫记者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教小孩子分辨杂乱的网上信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一个中国人在中东做难民援助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战斗在抗击健康养生谣言一线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为“厂妹”服务、助劳动者发声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精选留言

暂无...
吾爱破解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