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的爬取软件来源于:52pojie.cn@夜泉 免费下载使用

在知乎当「编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张瑶 新闻实验室 2016-11-30

作者/张瑶

新闻实验室微信公号:newslab


实验室主人按:
  前段时间,在知乎工作的北大师妹张瑶约我写一本《我在宾大读传播学》的电子书。目前这本书正在炮制中,相信不久就可以和大家见面。
  借着被约稿的机会,我也反约了一篇,请她写写自己在知乎当编辑的经历。我很喜欢读别人对自己工作经历的描述(我自己当记者时也经常写手记),未来可能还会不定期邀请其他朋友分享自己的传媒领域工作经历和心得。也欢迎大家在后台留言,毛遂自荐,分享你的故事。
——方可成




被方可成师兄约稿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内心超惶恐。一方面被偶像约稿压力巨大(大一第一学期就在教室前排听过方师兄的讲座),一方面也不知道参加工作不满两年的自己可以分享出多少干货。 


我尝试把这次分享当成一次梳理,先讲一讲本科读新闻学的我毕业后为什么选择当「编辑」,再回答一下可能更多人感兴趣的问题——「在知乎当编辑是种怎样的体验」。 


1


为什么选择当「编辑」?


前段时间看「新闻实验室」推送的那篇《原来你是这样的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感觉箭箭戳穿膝盖。我就属于「知道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而且有着坚定的理想要学这个专业,结果进了学校之后被各种泼冷水:媒体都要死了啦,记者全都改行啦,还学这个能有什么前途呢?」这种。哦,再加一个「不想学数学」(不过事实证明北大新传还是要学高数的)。 


高中的时候,我是学校对面那家报刊亭的常客,喜欢买各种杂志来看。选择读文科之后,能蹭看的杂志更多了(当时最喜欢读《Vista看天下》,眼看着它定价从 8 元到 10 元)。从那时候起,我的理想职业就是记者或编辑,dream school 是中传和人大。高二的时候,我还在老师的鼓励下,组织过文学社,办过班刊,沾沾自喜地给自己挂上了「总编辑」和「主编」的头衔,很早就受过「催稿」「改稿」和「选题会」的折磨,也喜欢读班上几位「大文豪」的日记(他们也很喜欢给我读,大概编辑和作者之间那种惺惺相惜的感觉那时候就有了吧哈哈),然后把我偏爱的作品印上班刊的封面——我非常享受整个过程。我和编辑的结缘,算起来应该是那时候就有所体现的对文字的敏感度和感受力。


所以进入大学以后,我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新闻传播专业,并同时辅修了社会学。开微信公众号、拍视频短片、讨论选题、采写新闻稿,虽然我已经是大学同学里最懒的那一类人了,几乎没加入什么社团,可是做起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和成就感。


说了这么多,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三个字,「我喜欢」。


不过在我看来「喜欢」对选择工作来说,不只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而是往往意味着你愿意在工作中付出更多努力,你有更加符合这个职业的特质,你常常能从相关的工作中得到正向反馈、获得成就感。而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一个人对工作的满意度。 


很多应届生找工作喜欢对比不同 offer 之间的薪酬福利和发展空间,我觉得薪酬福利算是受行业影响比较大的——你所在的行业往往决定了你的起点;而发展空间往往取决于一个人在行业里的相对竞争力。而你一旦喜欢一个行业或者职业,相对竞争力便可能会更大一些。就好比可能我努力破天,也只能做一个 60 分的程序员,但却可以成为 90 分的编辑。 


当然,以上都只是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可能往深处追究,涉及到每个人的人生观。我只是想鼓励那些喜欢这个行业的人坚持下来;同时劝很多读了新闻传播专业的同学,如果不喜欢相关行业,也大可不必抱着「新闻传播学了这么多年没用上怪可惜」的想法,非得找一个和新闻传播专业特别对口的职业。专业只是证明能力的一方面辅助吧,如果你喜爱的是看上去和专业完全不相关的行业,大学里不妨试着通过自学、参与实习、参加各种比赛、加入相关社团来提高并证明自己某方面的能力。你能接近自己喜爱的职业的方式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更多,没必要让自己填专业志愿时埋下的坑变成一生的拖累,好像高考后脑子一热填写的专业就能决定一生的轨迹(我在知乎就有同事是从事编辑几年后转行做工程师的,还是要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信心)。 


2


为什么选择在知乎当「编辑」?


加入知乎是 2014 年 12 月 3 日,至今接近两年的时间。最开始,我是被本科同学内部推荐过去的实习生。他当时对我说,「如果想看到出版业的未来就是在知乎了」(大致是这样的一句话)。 


那时候的知乎出版,已经推出了至今都很畅销的《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和《金钱有术》两本纸质书;还有 80 多本《知乎周刊》更是常年霸占各个电子书平台的畅销榜单,和《红楼梦》这些名著一起成为电子书读者的首选。我去的第一天,就赶上市场部的同事总结《金钱有术》这本书的推广方案,我坐在旁边默默记录,有一种大学里都少有的充实感。 



(图片版权:知友@长天之云)


我在知乎当「编辑」的第一个关键词,便是学习。 


对很多有志从事编辑或记者行业的同学来说,学习不可能只局限于课堂。外面的世界变化太快了,所以大学里多一些实习很重要,或者说实践很重要。在校园里接触一些校园媒体的工作当然很有必要,也不妨多走到社会中尝试,在更有效率的团队里学习行业真实的运行规则,试验自己和职业的匹配度,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伸展拳脚、发挥所长,到真实的世界里来解决问题,让脑子里的可能性在实践中成为可能。如果实习只是为了一张实习证明,那也未免太自欺欺人了。 


知乎有超好的学习氛围。这里的学习氛围当然不简单指利用工作之便光明正大地刷知乎涨姿势哈哈,而是公司整体的团队气质。我在知乎至今有过三任 mentor:第一位知乎老员工手把手教我如何利用工具高效地工作,当一个合格的互联网公司的编辑;第二位资深媒体人拓展了我的选题思路,让我从一开始选题总是被毙掉到后来也渐渐找到了乐趣,能做出受欢迎的周刊;现在的 mentor 同时也是位作家,她总能通过小小的改动让我的文字看上去没有那么紧张呆滞。除了公司指认的 mentor,其他优秀同事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容许犯错,带你成长。能找到这样的团队,才能在实践中快速进步。 



(图片版权:知友@长天之云)


我在知乎当「编辑」的第二个关键词,是互联网。 


从一开始我准备这篇文章时,「编辑」两个字就一直打着引号。因为我这个「编辑」,可能和通常大家想象中的编辑不太一样。 


谈第一点不同,避不开谈 UGC(用户原创内容)。从参与编辑第 64 期《知乎周刊・美利坚》开始,我迄今为止的主要工作,便是从知乎上大量优质的 UGC 里按主题挑选、组织,编辑成一期期可以通过手机上的知乎 APP、Kindle 等方式阅读的数字刊物(俗称「电子书」,现在已经有 180 多期各个主题的《知乎周刊》啦,欢迎大家检阅我的工作成果哈哈)。在我编辑《知乎周刊》的很长时间里,我不太需要和作者打交道,而是直接面向内容。想象一下一个花艺师走进一个大花园的感觉吧!几千万知乎用户,通过问答、写文章等形式原创的内容,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是惊人的。我的工作,便像插花赋予了植物二次生命一样,通过主题聚合的形式让知乎上的优质内容得以获得时间线之外的另一重生命,取得「1+1>2」的效果。这可能是在互联网公司当编辑独有的体验,严格讲,是在知乎当编辑才能有的体验。 




第二点不同是作者。知乎电子书的作者,大多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而不是职业写作者。这可能和传统编辑大多面向成熟的写作者不同,我们面向的是通过知乎站内的点赞、收藏和各种发现优质内容的机制(嗯,没错,我们有一套优质内容识别体系,不过只能说到这里啦嘿嘿)筛选出来的优质内容创作者——属于出版行业想要挖掘的潜在作者,准作家,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里有干货、会写作的那批人。几千万知友当中,不乏具备持续创作能力的写作者。我最近刚参与进来的「知乎一小时」项目里,我的同事们便已经挖掘了近百位这样的作家,这些作者的书和东野圭吾们的书在排行榜上一样有竞争力(在此安利我个人最喜欢的《以色列:一个国家的诞生》)。能成为这么多潜在优质作者的第一个伯乐,你如果也喜欢编辑这一行,就知道这有多幸福了。其实传统出版行业也很早就在互联网上挖掘作者了,知乎只不过利用自身在数据挖掘上的优势让这一过程变得更高效了。我们现在还在和产品、工程师、运营同学们一起致力于让这一过程更加高效。这种合作模式,或许也是在互联网公司当编辑才具备的条件吧。 


第三点不同是工作内容。据我了解,传统出版行业可能策划、校对、排版、发行是专人专责,一个人负责一块。而我们从选题策划、文本编辑校对到最后导出成相应的文件格式,都需要编辑全程参与。简单讲就是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哈哈。我的第一个 mentor 就是在一个人的状态下做出了几十期《知乎周刊》。每本电子书的制作都有相应的流程文档,有隐形的「流水线」,只不过我们每个人都同时管理着几条「流水线」(编辑着 A 书,联系着 B 书的作者,沟通着 C 书的设计,提交着 D 书的选题),编辑的个人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前不久一个合作方来拜访,她坐在我背后看我工作(我当时正在某编辑软件里制作周刊),她说:「天哪!你们简直是要把我们逼死啊!」她没想到知乎出版的几百本电子书就是她眼前这个小团队制作出来的,也没想到从组织内容到上架可以如此顺畅高效地完成。其实对方也是很大的电子书平台,绝对算「互联网公司」了,不过看到我们的制作流程还是发出了如上感慨。是否冠名互联网公司,可能有些时候就只是传统行业换了种包装,知乎才算是真正有野心和实力改变其内核的那种互联网公司吧。 


我在知乎当「编辑」的第三个关键词,是知乎。 


从编辑入行来说,知乎是我的初恋。(我准备认真夸初恋了,请大家做好被虐的准备) 


我特别喜欢我的同事。虽然「有趣」这个标签快被用烂了,可是我还是想认真说一句,我的同事大都是「有趣」的人,真的有趣那种。不管什么兴趣都能攒一堆人,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玩。连我这种宅人,加入的各种兴趣群也不下十个了吧。我还在知乎入门了围棋,哈哈,是一个同事利用工作之余组织的免费课程,我有幸成为了第一期学员。同事不收钱还自掏腰包准备比赛和奖品,虽然我学得很菜,可是还是超开心的。还有工程师同事们免费授课教编程小白学 Python!只不过后期工程师太忙了,课程中断了。和我同在知乎出版的梅编辑,因为编了一本攀岩相关的书,现在是彻底对攀岩着了魔了,下班以后动不动就去园区攀岩馆「爬墙」,已经快一百天了,中途还去泰国攀了一次。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执着如此,不服不行。还有同事组织一群人在公司里学书法,顺便一提,授课的老师已经被我们发展成作者了。 


我还特别喜欢我们公司的管家。不是你熟悉的「知乎小管家」,是「知乎大管家」。他们不只管公司员工的吃饭后勤,也管知乎传统的每年一次的大 outing(即知乎每年秋天都会举行的一次员工集体受虐、越虐越嗨、我虐故我在、最后虐到你不得不思考人生的出行活动,比如山地骑行、沙漠徒步什么的)、年会和 Hackathon(什么是黑客马拉松?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012515 )这种几乎全员参与的大型活动。



(图片版权:知友@长天之云)


我加入知乎以后几次重要的回忆都离不开我们的管家们。一个从小到大的体育弱鸡如我(大学里的体侧都是艰难合格的),居然也在雨雪冰雹交加的河北张家口,骑行了四十多公里(此前从未骑过变速山地车的我是骑行开始以后超耐心的队长现教会的,有些同事连自行车都是 outing 前现学的哈哈),徒步了十几公里,被超给力的同事 carry,最终在众多团队里拿到了第一名(一起在风雨里裹过泥巴的同事感情会格外深吧)。一个大学里从来没上过台的非文艺骨干,也在知乎主持过年会了(虽然中间也出了不少 bug,不过也算是解锁了新成就)。一个一点都不 geek 的我,居然也和工程师们一起组队参加过 30 多个小时的 Hackathon 还拿了奖了(又是第一名哈哈,知乎今年愚人节推出的彩蛋「值乎 1.0」就是我们组的成果!)。唯一让我有怨言的是,公司提供的三餐和零食让我的减肥大业屡屡受阻,异常艰难(对,这也能秀)。不过好在新的健身房就在我回家的路上,心情有稍微变好一点。 




管家们感恩节准备的礼物,意外的惊喜


知乎对文字洁癖们来说特别友好的一点就是,整个公司都是格式控。中英文之间必须空格、正确的拼写(像 iOS 这种,i 一定要小写,OS 一定要大写)、直角引号等等……如果你违背了格式规范,没关系,会有同事一遍一遍给你纠正,直到你平时聊天也养成了中英文之间必须空格这种有时候很让人抓狂的习惯(比如我其实非常赶时间,但是如果中英文之间没有空格,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按「发送」键的,已经强迫症了),改都改不掉。


秀恩爱的部分到此结束,如果读到这里的各位也想加入知乎,欢迎到 https://www.zhihu.com/careers 查看职位信息。 


以上,希望我的分享对你有帮助。 





精选留言

暂无...
我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