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的爬取软件来源于:52pojie.cn@夜泉 免费下载使用

如今我们如何参与公共话题?好奇心日报的调查中有趣的发现

方可成 新闻实验室 2019-01-21

调查

公共讨论|社交媒体|信任

作者:方可成


最近,好奇心日报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主题是“如今我们如何参与公共话题”。调查中的一些发现很有意思,在此与各位分享。


首先要说明的是,参与调查的有四千多个人,样本量够大了,但是因为参与者基本都是好奇心日报的读者,所以这其实是蛮特殊的一个群体——比起大众的平均水平来说,他们本身就已经是对公共话题比较关心的人了。



从问卷填写者的基本属性中,我们大致也能看到好奇心日报的读者构成:以19-29岁的年轻人为主,受教育程度高,一半以上居住在一线城市。


很谜的是,填写问卷的女性比例竟然高达76.6%。这可能是好奇心日报本身的女性受众就更多,也可能是因为女性更愿意填写调查问卷,还可能是因为女性更关心公共话题。


以上原因都是猜想,但我个人有一个观察是:人们的传统观念认为男性更关心公共事务,但如今在受教育程度高的年轻人中,可能确实是女性更有公心。比如,公益圈内的女性就远远多过男性。这背后的因素可能包括:男性被期待”挣钱养家“,女性则有更多的自由度可以选择关心公共事务;女性作为弱势性别,对社会不公更为敏感。——当然,这些还是我的个人猜想,如果有人可以做一次严谨的抽样调查的话,会是很有意思的研究话题。


说回好奇心日报的调查。参与调查的读者对滴滴、疫苗、#metoo是最关心的,这是情理之中的。而有一半的人对范冰冰偷税漏税事件“了解但没兴趣”,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个人的观察是,中年男性对范冰冰事件更感兴趣,以年轻女性为主体的问卷填写者对此可能的确兴趣不大。


从获取公共事件的渠道来看,社交媒体近乎100%,新闻媒体仅占62.5%,这个“社交媒体时代”可见一斑。不过,大家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信息,很多依然是新闻媒体发布的。



在参与公共话题的方式方面,大家最喜欢的是分享不同角度的评论文章,而不仅仅是分享自己认同的观点。这种更加多元、开放的态度,有些出乎意料的惊喜。



阻碍大家参与公共讨论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对事情/专业知识不够了解;讨论环境不够自由;怕遇到杠精。这个结果可以说也是非常真实了:我们的知识储备不够,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训练;网络管制打击说话的积极性;以及全世界都一样的杠精、喷子文化。


另一个问题的答案也显示:来自他人的语言侮辱,以及来自权力的言论删除,是人们在参与公共讨论时受到的主要伤害。



而公共讨论中的常见坏习惯则包括贴标签/扣帽子、以偏概全、单纯宣泄情绪、冷嘲热讽等。



的确,在审查之外,喷子是最令我们感到丧气的事情了。在这里再贴一下哈维尔提出的对话原则:

1.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

2.不做人身攻击。

3.保持主题。

4.辩论时要用证据。

5.不要坚持错误不改。

6.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

7.对话要有记录。

8.尽量理解对方。


关于信任的问题,是我觉得整个调查报告中最有意思的一个部分了。近年来,欧美对公共信任的调查和讨论非常多——尤其是媒体遭遇信任危机,这和世界范围内民粹主义的兴起是同步发生的。


中国比较缺乏这方面的最新调查数据。好奇心日报的这次调查提供了一些线索:和欧美一样,人们对新闻媒体的信任也是较低的。相比之下,人们最信任的是专业领域的大V。



社交媒体的确带来了一个人格化的时代:人们更愿意相信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机构。当然,“新闻媒体”是一个过于概括的概念,对于媒体了解不多的人确实也会将严肃的优质媒体和诸多营销号通通视为媒体,这也是我在2018年传媒业总结中提到的一种现象。在这种混为一谈的情况下,真正认真生产内容的优质机构媒体是吃亏的。


值得一提的是,问卷中将“官媒”单独拎出来作为选项,结果发现人们对官媒的信任度挺高的。


在这份问卷中,有将近八成的受访者认为我们的公共讨论氛围不及格。这个分数当然真实而扎心,但好奇心日报能够做这样一份调查,并且在调查报告的末尾提出了对于参与公共讨论的建议,那么我们的公共讨论氛围就还有好起来的可能。


往期推荐


精选留言

Lee赞:9

昨天给方老师转了好奇心日报的问卷调查,今天文章就出来了,速度。 有一张没放上来的图很有意思,大家最相信专业领域的意见领袖发布的消息,却最不愿意和他们讨论问题。最喜欢和好友讨论问题,却最不相信他们发布的消息。 其实很期待让方老师本人填写一份问卷,看看他是怎么认为的。

作者

那张图其实我觉得意思不大。我们没法和大v讨论问题啊,他们不一定理会😂

安琪拉赞:12

发过多次线下问卷,我仅根据个人经验发现女性比男性更乐意填问卷,男性拒填的比例大大高于女性。

脑洞少女jianjian赞:5

一诺在演讲中提到,所谓自觉,是你可以愤怒,但不要抱怨,想要什么样的环境,就自己动手去创造它。虽然现状是沉重且扎心的,但还好有方老师和像方老师一样的人,在不断做出努力。[爱心]18年我参与最多的公共话题也是metoo。通过在朋友圈的发声,我得到了很多鼓励和支持,我相信这样的讨论是有力量的。但觉得自己做得还是不够,继续加油。[拳头]

阿舞子赞:4

是滴,公共领域这个概念好像到目前也没有真正实现的案例,感觉哈马斯的定义比较乌托邦

阿舞子赞:2

之前看了个论文,研究中国社交平台的公众领域,他们分了七大类,每一个都是局部符合公众领域,但没一个是真的~

作者

外国的也不一定符合

赞:1

好奇心必须安利!文章质量普遍较高,关注社会论题,少有娱乐生活八卦类的,评论内的讨论也很有趣。app里边日更很多,来不及看的可以看公众号。

我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