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互联网|平台
作者:方可成
一
2018年是互联网平台公司的“黑化”之年。
此前,它们是创新先锋、财富偶像、天之骄子;现在,越来越多人觉得它们为富不仁、飞扬跋扈、敷衍塞责。
在美国,黑化的平台以Facebook为代表。在沸沸扬扬的“通俄门”、剑桥分析数据泄露事件之后,扎克伯格坐上国会听证席。一夜之间,民意从“怎么能监管Facebook?”变成了“怎么监管Facebook?”。在公众眼里,他从美国偶像,变成了全民公敌。
扎克伯格:从2012年的“美国偶像”到2018年的“全民公敌”
在中国,多家内容平台亦遭遇了“低俗”等指控。不过最令人心惊的,还是连续发生恶性人身案件的滴滴出行,以及案件发生后被曝光的乱象。
成为全球最大共享出行服务公司、全球市值最高创业公司、在《连线》杂志封面上被誉为“Uber杀手”的滴滴,如今身陷数起杀人案之中。
滴滴:从Uber杀手到……
互联网平台公司的童话年代结束了。它们吹出的美丽泡泡曾经令人目眩神迷,但当它们迅速膨胀,成为庞然大物之后,人们猛然发现,它们成就的是一小撮人的财富神话,付出代价的却是整个社会:隐私泄露、虚假信息、仇恨言论、儿童上瘾、安全威胁、环境污染、无证厨房……
二
滴滴出行其实根本不是“共享经济”。
在9月份即将出版的《Platform Society》一书中,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几位研究者总结认为,互联网平台有几大特征:数据化(基于用户数据的商业模式)、集中化(垄断趋势)、个性化(例如个性化推送)、全球化(海外市场扩张),以及“模糊化”(obfuscation)。
前面几个特征都好理解,惟独最后这个“模糊化”我们比较陌生。它指的是:这些平台公司往往会用一些美妙的词汇和说法,来掩盖背后的真实产品逻辑。
比如,Facebook说,它要把更多人连接起来,让世界联系得更紧密。但是它没告诉你的是,不是所有连接都是好的,比如当你把更多人和假新闻连接起来。它更没告诉你的是,其实它的最终目的,不过是把你和广告商联系起来。
另一个被广泛传播的美妙说法就是“共享经济”。我有闲余的资源、工具、房子、时间,拿出来跟人共享,换取一些收入,这是共享经济。但是很显然,滴滴不是。
如今的滴滴司机大多是专职,真正“下班后没事跑一单”的极少。这在世界各地都是类似的:上个月,经济学家James A. Parrott和Michael Reich发布了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在Uber美国最大的市场——纽约市,有三分之二的Uber司机是全职开车。80%的Uber司机买车就是为了开Uber。
但是,这些全职在滴滴开车的人,和滴滴之间却不是雇佣关系。滴滴无需承担传统雇佣关系中的责任:各类保险福利、定期培训,以及正式劳动关系中的其他责任。
2014年新年前一天,一位Uber司机开车在旧金山的路口撞死了6岁的华裔小女孩Sofia Liu。出事之后,Uber的反应是:这个司机是我们公司的伙伴,是个“长期临时工”(contractor)。正因为他不是Uber的正式雇员,而是“第三方”,所以Uber宣称自己并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也就是说,一方面,这些司机实际上是专职在滴滴、Uber这些平台上工作了;另一方面,滴滴又避开了雇主应该承担的各类责任。有人认为,这种对责任和监管的回避,其实正是这些平台公司的重要利润来源。
传统的出租车行业当然是问题深重,但新型的互联网平台并没有它们描绘的那样美好。在“创新”的表象之下,隐藏的是对责任的回避。
三
其实,平台的“黑化”是必然现象。
影响力越来越大、赚得越来越多,但在对平台上的服务提供者、消费者,以及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方面都没有跟上。巨大的权责不对等之下,人设不坍塌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都知道,扎克伯格曾经一再表示,Facebook是科技公司,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媒体公司。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承认了自己是媒体公司,就接过了媒体公司的责任:确保平台上信息的真实可靠,不断提高信息的质量。而对Facebook来说,这是巨大的成本投入。
其实,Uber的创始人也曾坚称Uber只是一家科技公司,不是运输公司。背后的原因如出一辙:承认自己是运输公司,就意味着要承担运输公司的责任,接受针对运输公司的监管。而这些,都是巨大的成本。
“我们只是科技公司”、“我们只不过提供了一个工具”(所以我们不必检查平台上的内容真假、所以我们不必严格管理我们的司机),这样的说辞曾经能够迷惑不少人,但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人会买账了。
因为大家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赚尽金钱却不必担责的好事。因为大家看到,疏于承担责任的平台,正在造成一桩又一桩的丑闻。
此次滴滴顺风车司机奸杀案后,不少人在滴滴官方微博下面留言说要卸载。这当然是一种意见表达,但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在这个垄断的市场中,你并没有什么别的选择。就像上半年有不少人宣布自己要退出Facebook,但Facebook的活跃用户数并没有因此减少。
当互联网平台已经具备了巨大的权力,如何监督这种权力就成为眼下的重要问题,这也不单单是中国的问题,它是全世界的问题。如何更多地给公民赋权,让公民参与对大平台的监督,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这当然非常困难,但从互联网平台描绘的美好童话中醒来,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只是这个醒来的代价,太大了。
在“创新”的表象之下,隐藏的是对责任的回避。
往期推荐
笔者知道的太有限了,只是从一个层面去看这个问题,蹭个热点。客观的说,其实fb在全球本地化做的很多事情、比如孩子丢了都可以通过fb来找,有重大自然灾害,fb会提示用户确认自己安全,让你的亲朋好友放心,以及在fb上很多ngo的group,想必是没怎么用过这些功能。同样,滴滴,grab这样的平台都有连接警方,添加紧急联系人等功能,去保障乘客的安全。另外,说到逐利就是黑化,请问上下五千年除了NGO什么产业是不逐利的?上帝视角的阳春白雪,只是吸流量,并不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想聊FB全球化?好的,FB及旗下平台的假新闻在缅甸、印度等地引发的骚乱和人命,了解一下?滴滴有连接警方的功能?为何受害人朋友联系客服被屡次拖延?我何时说了逐利是黑化?我说的是权责对等。对了,“笔者”是写文章的人自称的,不过当你说“笔者知道的太有限了”的时候,用得倒是挺对的[偷笑]
每次看到有留言自以为是,然后被作者有理有据地怼回去我就很解气哈哈哈
https://mp.weixin.qq.com/s/Ggwbp6xjhVUg0bqD-Z_vOA,附上一位学弟的文章。不是太认同,认为共享经济是利用已有事物本身就是个误会,共享单车也是定制的。平台没黑化,只是我们对平台期待过高。问题应该是,一个企业到底应该承担多少的社会责任?
所以共享单车也不是共享经济,不过是分时租赁而已,这也是obfuscation。我不认为要求Facebook打击假新闻、要求滴滴通过更好的机制保障乘客安全都是过高的期待。也许是我在美国待久了吧,我常常被国人对资本的宽容惊讶到。
STS视角借地谈一下一个新的视角:实际上不管怎么说,滴滴Uber或者Facebook,都是在以私人资本的角色提供公共服务。然而,这个领域的公共服务并不是既有的,而是技术手段创造出来的。然而社会制度对此还并无准备。
哟,李子常来评论啊!
是不是共享共享经济不应该看看产品线么……专快车不是,拼车和顺风车也不算吗……其实大家都无比清醒……一边骂着滴滴,一边打滴滴。文章要是讨论如何能够更好监管才有意义,醒来不醒来这事一点意义都没有。
为什么一边骂一边打?因为垄断了没得选择呀。为什么没得选择?因为在它走向垄断的路上没人制止啊。为什么没人制止?因为大家对平台经济认识不够呀。而讨论如何更好监管的前提,是提升公众对平台经济的认识。PS.拼车和顺风车也是大量专职司机在开。
笔者,这里强调的是太片面了,这些事件是个社会问题,不是单纯一个平台的问题。另外做新闻的人起码要客观,多角度看问题。这种文章除了给不开心的人发点精神鸦片,那么写完之后呢?这个问题会得到什么样正向的解决?读者能从你的文章中汲取什么精华?民众们看了这个文章以后会知道怎么来保障自己的权利?oh您可以说,这不是我的责任,我只负责写个文章,那么这和您文中所描述的“黑化”平台推卸责任有什么不同?[微笑]
读者从我的文章中获得的是对“平台经济的社会影响”的认识。很遗憾你没有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
张一鸣也说今日头条是科技公司[微笑]
无知、愚昧、可笑,作者绝对是位「民主党支持者」。[微笑]
[微笑]
像Facebook和滴滴这样的公司主营社交和出行业务都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人消费服务了,里面包含的社会伦理和安全问题的复杂程度远非一家私企所能解决的。真心怀疑他们的整改措施能不能应对这么大的责任。也应该冷静下来想想,Web2.0时代到来的时候,我们社会真的能把涉及公共服务的筛选与把关的公权力下放给以盈利为目的科技企业吗?
“里面包含的社会伦理和安全问题的复杂程度远非一家私企所能解决的”,对!
回复评论中提到关于滴滴平台接入警方的建议,其实是有不同意见的。 “我不能同意滴滴将系统向警方完全开放,使得警方可以随时接入查看车辆运行情况。看上去这样安全效率更高,但会产生其它更麻烦的问题。” “空姐遇害案后,我知道滴滴曾经考虑过在车辆上加放“黑盒子”,但我觉得不妥,且对于防止悲剧发生,并没有什么用。” 魏武挥昨天文章的这两句话是我最佩服的地方。不管在什么情境下,一直坚持保护个人隐私和防止权力借机越界,逻辑始终是自洽的,前后不矛盾。
最可怕的是这些平台催化了某种坏事的发生后,一句 “我只是科技公司,跟我没关系”的丑恶嘴脸
那个🐰 先生/小姐明显缺乏常识,中国的ngo也不是必然不逐利。
对资本宽容么,大概是麻木且无路吧。百度就不说了,我在淘宝京东之类搜个东西,然后各种页面都在给我推荐相关产品;公司统一办的号码,售楼电话还有贷款短信,信息很精准,也没有办法。用滴滴,因为它便宜方便,去个陌生地方,觉得相比当地出租车,滴滴坑我的可能性更小些。不能简单的喊打喊杀,但愿能理清楚互相的权责关系,清楚互相的边界,有维权的渠道。我看网上,警方在撇清责任,网友在扒当地的黑点,平台自然是舆论中心,只是我这缺乏逻辑的人,实在不知道结局如何,但愿不是一地鸡毛,而等待下一个悲剧。(感谢您的回复,祝好)
昨天看了Luke Jerram的仿生玻璃作品,模仿的是病毒。突然觉得平台的恶很像HIV的病毒-变脸快。每次发现问题后,监管控制好不容易为一个方面想出了风控方法,这个问题已经演变出其他形式了。HIV是借刀杀人的高手,做出一副无辜的样子看着艾滋病人患上其他各种疾病,艾滋发病期的各种病症几乎和它都没直接关系,却全是因为它拖垮了免疫系统才得以乘虚而入。平台总是有很多理由为自己开脱,把罪责推到直接的犯罪分子甚至被害人身上,但是确实就是因为平台的做法破坏了风控系统才给了坏人犯罪的机会。 感觉就这个点我可以写篇文章了…… 我觉得从这个事件去讨论共享经济的意义有点偏离了,还是应该关注平台的规则和价值观。
对呀,共享经济只是个幌子,实质是平台经济
首先我想说,滴滴在预防危害方面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带有舆论压力的教训并没有让它提升报警机制的效率,侧面体现了其公司价值观;这同时也跟它其他方面我体会到的表现是一致的,比如对司机发出的投诉的处理。可能这跟Facebook也有相似之处。但是,极少人用滴滴偶尔兼职赚钱并不等于它就不是共享平台,滴滴在早期的确有很重的共享色彩,但市场、出租车利益集团、监管部门的倒逼让它丧失了很大的共享色彩比重。如果有一天完全无法兼职,那才不是共享公司,也丧失了平台的开放度和灵活性,而开放度和灵活性与有害事件(有害信息)的驱除又不是相悖的。我同意平台公司无需为使用者担无法预测的责任(但责任具体如何明确得开篇细细另谈。打个比方,犯过事儿的人服刑后应该有开滴滴的权力),但它的每一个代表公司文化的行为大家都可以看在眼里,比如本可以做得更好的报警机制应该早已出现了(虽然可能有人恶作剧或者捣乱)。(PS:我曾经做过100单整的滴滴司机,对投诉反馈方面、乘客利益的偏袒、运营部门的社会责任表现都有很大的不满)
大家容易看到的是乘客这边的遭遇,不容易看到的是平台对司机的压榨。
互联网美丽神话背后,不变甚至愈演愈烈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滴滴今年的几桩恶性事件,以及武汉滴滴QQ群触目惊心的聊天记录,不禁让人心生疑问:以前的出租车师傅会这样嘛?究竟是人变坏了,社会偶发性事件还是有深层原因。从稳定雇佣关系到弹性劳动关系,不管吹的多好,背后逻辑是尽可能让低劳动价值转换为高交换价值(假新闻也是同理),在这个惊险飞跃中道德伦理因素往往被抛之脑后。消费者受欺骗的同时,劳动者权益也是得不到保障的,这种弹性劳动制注定会瓦解工会,把一个个体“原子化”(结合近期某事件)。技术社会本质上是一个风险社会,因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已经打响了…
垄断,可怕……
我觉得滴滴的所谓黑化不是人设带来的,而是垄断带来的。 而且滴滴最可怕的东西,是前几年的评价机制,这个我作为偶尔顺风车司机很早就觉得不适,可是就像方老师说的,没办法卸载,卸载了用什么。 今天很多消费者的愤怒让我觉得同情又可怕,我不知道他们是否滴滴的重度使用者,但是对滴滴问题的发现从两次死亡事件才意识到,让人未免觉得有些迟,如果使用的时候考虑可以便宜使用(尤其是顺风车或者是协议取消订单),只鼓吹方便不反思风险,用生命的代价来反思有点沉重,甚至仍然让人担心能否反思到点上——尽管迟来的反思比不反思好。我不认为情绪是坏事,情绪推动的消费者运动影响垄断者平台我觉得也是有可能且可欲的。 可是我觉得也需要将悲痛化为力量的过程,最核心的要形成像您这样对平台垄断性、安全义务、数据披露性等一系列的反思。但是我在互联网也看到很多人对任何不同意警察意见的人进行网络暴力,这就是纯粹的情绪了。许多网民不过是重复江歌案中的作为,情绪比理性更重,不择出处的发泄,哪怕是无辜者身上都可以。如果没有反思精神,民意会带来任何改变和结果吗?
我听说各地出租司机奸杀乘客的案件也不少,只是媒体不太会报道,请问方老师据您了解这是真的吗?滴滴与出租公司的责任区别在哪里
“媒体不会报道”这个我不相信,命案吸引眼球,媒体肯定会报,出租车公司没那么大背景能广泛封口。
最近在读一本 Future Crimes,探讨新科技的黑暗面,一般人对隐私泄露、缺乏监管等的问题认识往往很不足,而公司很大程度上是受利益驱动
一次次发生一次次发声一次次忘却一次次整改,在这样一次次中我们终有一天会改变。这太疼了
最重要是这些公司定位及其模糊,导致了逐利的反面愈演愈烈
因为助推这些平台的资本就没社会责任感呀
微博上有个比喻特别好,“滴滴是地主,司机是被雇佣的农民。”
很多用户都是以便利性作为一个产品的最优先考量,将自己的一切都可以让度出去,在群起笔诛口伐时似乎自己也需要思想上进化一下下,从如何使用 WeChat 开始吧
回一楼滴滴紧急联系人功能:这也是霸王条款之一,如果不授权滴滴使用通讯录,这个功能没办法打开,而且授权页面说是让滴滴看看还有哪些联系人没用这款软件[微笑][微笑][微笑]捆绑安全措施来强行获取个人信息,垄断公司流氓起来十分表脸了。
科技就像一把刀,有人可以用它杀人,也有人可以用它砍柴,到底怎么用,选择权在人的手里,而“技术中立论”不过是把错误推给技术的挡箭牌,用来逃避自己的责任,看了评论同样觉得国内对于资本太过宽容,醒一醒,滴滴一流不值得被洗。
写得很好啊
我们国家还有一种特有的恶心:资本与权力的媾和。当滴滴们乖巧地向权力伸出橄榄枝的时候,连现在的声音都不会有了。我相信滴滴现在这样做。
在中国,民众对传统大集团(两桶油、电信、银行…)早就黑化并且无法评说这种情况已经麻木很久了,对新互联网平台的黑化肯定也会麻木并习惯起来,除非,他们有可以替代的选择。
我觉得当初黑镜出来的时候,大家或者是说没有足够的人能够清醒的意识到,科技的发展,是把人商品化的一个必然的举动,而只会增加人和人之间的实际距离,拿科技产品作为一个遮挡物来阻拦交流。为什么现在大家才意识到,我也只能说是没有办法
提供一个自己正在经历的平台黑化事件:在携程给名实不符酒店差评后,半个多月以来被酒店各种骚扰。多次跟携程投诉都是回答“在核实中”,而这种“核实”,甚至连我提供的骚扰电话截图就是对方留在携程网的联系电话,客服竟然回复说“对方否认是自己电话”。现在酒店在各种加盟店留我手机姓名咨询,使我手机终日不停处于来电轰炸中,携程更是说“无法核实是否对方所为”。 对比滴滴遇害女孩事件,黑平台在两个关键点上是高度相似的:1.没有对合作商家真实情况的基本核实;2.对投诉处理敷衍了事甚至助纣为虐(比如作为平台,携程究竟喜不喜欢用户给自己的合作商户差评?这个原因会不会甚至让平台暗中助长商家打击报复给差评的用户?)
以前写的课程论文还专门论证了下为什么今日头条要承担媒体属性上的社会责任,后来讨论时有同学觉得,技术很多在一出生的时候就是带着原罪的。
在评论中看到作者的一句“经常对国人对资本的宽容感到惊讶”深有感触。我感觉准确来说,国人对资本应该是所谓的“被宽容”。就像作者说的,垄断了,不宽容也得宽容。我感觉这也正是统治者在资本市场的统治逻辑,为什么对于自由主义经济的弊端和危害历史已经清清楚楚地告诉了我们,我们还如此放任垄断大行其道,因为正如一个成年人远远比无数个孩童便于管教,便于谈论利益交易。所以我觉得究其根本资本不是被国人宽容了,而是被政治宽容了。
其实这一点在互联网金融上面更明显,很多互金干的事情比如设置资金池,短存长贷等本质上就是银行才能干的事了,但是互金却打着科技公司的旗号来逃避金融监管,结果最后一地鸡毛,自己跑路,让社会和政府来买单
二楼那个滴滴连接警方的是假的,滴滴一直拒绝数据接入警方,我认为这种涉及大多数人的事务,应该建立起投票制,法律条文永远落后,资本家有强大的金钱人脉来规避法律问题
「创新」的外衣掩盖了责任,遮蔽了权责不对等的事实。对权力的制衡和监督是两条路,但单靠商业力量对抗最后几乎都会演变成垄断(联盟)。 消费者是「创新」的得利者,如果平台在享受资源和影响力的同时还声称只是所谓中立的平台,没有担负起对等的社会公共责任,或者在表面的「功能创新」下隐藏更多的模糊性初衷,那么单个的任何用户都是可能的潜在受害者。 要加强法律的完善、惩治,以及舆论的监督。 作为公众,可以利用好技术赋权,理性地发声、讨论;媒体负责地、专业地呈现出整体诉求,以舆论的力量反推平台方自律和负责,推动补洞进程,促进行业形成规范生态。
看到一条作者的回复说,惊讶于国人对资本的宽容。说宽容可能不太恰当,我觉得“不相信”更合适,在大多数人眼里,不是宽容资本做坏事,而是不相信资本会做好事。为什么不相信呢?因为没见过。国人对大企业的期待在一次又一次丑闻中消失殆尽(三鹿奶粉、地沟油、疫苗事件、百度魏则西事件、滴滴顺风车……),在普遍的失望和不信任下,还会有期待吗?虽然这种情况不只在中国才有,但是在没有成熟完善的监管措施出现之前,这种不信任会一直持续。
发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我认为是社会制度的进步跟不上科技的发展而己,每个新生事物的发生都是两面性的,我们不能在出了问题后就全盘否定,毕竟这些平台还是给社会提供了很多便利,我们应更多呼吁的是:设计者在设计时是否把风控列入重要环节,审批、监督部门是否有足够专业的人或团队去从事这项工作,防患于未然。
一楼作者的回复有点杠了,拿FB或存在负面影响去否定它在其他方面的作用??我没翻墙用过FB,但假如一楼评论所说的FB在别的方面也是有发力的,那评论中所说的要对FB的功能更加了解再做出判断也是中肯客观的。当然对于假新闻或者说数据化刻意链接的嫌疑我们确实可以提出质疑跟批评要求其更谨慎使用平台的权利。 乐清事件中联系不上,是因为受害者朋友及同去的警察要求从滴滴方面得到信息所以受到了阻碍,一方面是滴滴平台处理得不妥当应对不快速,另一方面也确实有一定的警方介入的身份核验问题的矛盾在。一楼评论说的是滴滴上原本具有的一键分享行程的功能,可以实时分享行程位置,还有乘客用户的主动报警的功能,受害者在事发前意识到有问题的时候也许是不知道并没有这么做,或者也可能意识到的时候来不及。作者反驳没反驳到点上,问题还是在于对于产品的功能不够了解。 权责关系这个点倒反驳的不错,讨论的并非是逐利会都带来黑化,而是平台成长起来权利大了要如何定义其相应的责任问题。
谢谢留言,不过我并不想“拿FB或存在负面影响去否定它在其他方面的作用”,是那位评论者先拿FB的报平安功能来否定我对FB假新闻问题的批评。
下一个爆的平台又在哪里?的确,我们能选择的太少~
人们之所以认可市场经济,是为了通过市场经济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说到底还是以人为本的目的。基于这样的目的,资本的逐利方式应当受到公共利益的限制,也理所当然要承担基本的社会责任。
原来说自己是“科技公司”可以规避那么多与那么关键的责任,那么科技公司到底要负什么责任?
今天重看你写的这篇文章,真是说中要点了,很遗憾评论区很多人没有理解
可怕的是,明知道滴滴有危险,但目前它在一些情况下仍是我们出行的最好方式。平台准入低,覆盖面就更广。
当大部分人已经对共享经济产生依赖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根除它,而是让他努力朝着我们希望的样子生长。
好文!想想其他的一些垄断巨头,庆幸腾讯只是做游戏的,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够直接。
醒不醒來是現在最需要的事情之一吧(當然解決方案、自救方式等等的 都很重要)。這片大陸這麼大,孕育這麼多人,能沖上版面受到大家朋友圈刷個一兩天的事件,又是多大多重多痛的事情(又有多少是被掩蓋的)。這些事又會多快的消失在人們的記憶裡。人們無感無痛無關蹭熱度,但整個社會的構成就在你我。 這篇文章目前閱讀量是3萬7,這裡頭又有多少人,真的被這篇文章在心裡種下思考的種子,這個數字比起廣大的13億人口是多微小,如果沒有人寫這些讓人能‘’醒過來‘’,種下‘’能思考‘’的種子,那社會還要倒退多久。 相同的軟件,在不同的文化及國家中,發展的情況當然也會有不同(可以參考Waze和Ridesharing)。但眼下這龐大的坑,作者提及的不僅僅是滴滴的事情,而是這個世代裡,互聯網、當局、企業、人所造成的問題。如文章所說,我們都是付出代價的社會的一部分。 除了譴責,你還能做什麼?選擇你能可為的事,堅持下去,沒有人希望這個世界變得更差,但不要無關緊要。
热评第一是什么心态?……FB的忠实拥护者?
其实公司什么类型根本无所谓,关键做什么业务就要有什么约束!你可以是家科技公司,但是你要加入租车业务,就必须按照租车公司的要求来;要加入广告业务,就必须符合媒体投放的要求;要组织起外卖员,就必须承担他们工作时的违规责任。。。
创新太快,监管太慢
滴滴有责任,没有任何问题,不过它只是社会的一个真实反映,这就是击鼓传花,刚好传入其手中,更深层次是社会问题。
评论区太热闹~坚持发声是好习惯~
要说企业责任的话,在中国更应该提及的是“企业和政府的共同责任”,大企业本来就和政府有密不可分的数据交互和其它隐性关系,其中不乏层叠的利益关系,最近事件体现出来的可能是滴滴处理紧急事件的问题,但长期以来,互联网平台在中国就不是一个透明的事情,在美国得资本主义国家能实习的公民监督举报这些功能的力度放在中国,可以说是非常微弱的,解决问题更应该治本,而这个“本”我觉得不应该是企业,而是控制整个国内网络和社会经历及企业的_
所以我最后强调的是公民监督
评论里部分人都在阐述着自己的观点,或者说挑出自以为的文章的不足。其实,重要的还是要从文章里汲取到新的东西才是。
社會責任感是多重要多不可缺失 然而在資本面前......
第弟搞垮了“出租车”也没见乘客获多大的利倒是弟弟发了大财这就是出租车公司不上进的代价……乘客买单
你不能要求一家私有企业做圣人,毕竟他是资本运作,正如你也无法保障公权力的绝对公平。现在的问题是企业在做公共领域的服务时,监管如何跟上的问题,最直接的就是生命的安全,何必一票否决说风凉话呢
所以现在来看,当初官方插手的滴滴快滴合并看来是个bug[难过]
一个滴滴倒下,无数个滴滴又会起来。这之中,除了政府的监管,企业的自律和自知也尤为重要。不得不承认,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手法和价值观的输出越来越洗脑,公关也越来越强大,黑的都能说成白的。但社会责任这事,是企业做做慈善活动、拍几个广告宣传片就能树立起的吗?不管企业多么膨胀,连用户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都无法保证,用什么去许诺用户一个美好的未来?!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880285/ 我之前为《经济奇点》这本书写的一个书评。 与其说是“共享经济”的问题,还不如说是“全自动资本主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