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的爬取软件来源于:52pojie.cn@夜泉 免费下载使用

知乎舆论「极端化」?「沉默的螺旋」了解一下

方可成 新闻实验室 2018-05-10

原理

通过学术理论看世界

作者:方可成


这两天,知乎上有个帖子挺火的:《对知乎主流舆论「自极端化」现象的一些思考》(https://zhuanlan.zhihu.com/p/36214840)。到我写下这句话的时候(北京时间5月10日中午),它已经获得了超过6300个赞。


原文讨论的是知乎上的言论「越来越被推向极端」的现象——


「知乎上,既不是小孩也不是老人的年轻人主要掌握话语权。于是产生了『老人都是碰瓷』和『熊孩子打死活该』的趋势……从批判熊孩子,继而开始默许对熊孩子使用暴力,继而到为对熊孩子采取无限制的暴力叫好;从在显然熊孩子闯大祸的事件争,到熊孩子只有很小过错的事件争,再争到双方都有过错的事件争……最后极端到什么程度呢?我曾经见到『怎样摧毁一个熊孩子』的回答。在那个回答中,答主仅仅是是被小孩撞了一下,然后将其打进成骨折,又将其家人打进医院,最后炫耀一下自己会跆拳道多么能打,在警察面前多么理直气壮——回答中充斥着对暴力的得意之情,数据栏六千多人赞同,评论区里全是叫好。」


最近两年使用过知乎的朋友,对这种社区氛围应该都有所体会。早期的知乎以良好的社区氛围著称,而现在,它的社区氛围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甚至使得不少优秀的用户退出了知乎。这种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在那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了「沉默的螺旋」五个字,但是并没有展开。他选择的是”阻尼震动“的概念来进行解释。


其实「沉默的螺旋」这个传播学上的经典概念挺适合用来解释知乎的变化。我们就用这个案例,来学习一下这个理论吧。



沉默的螺旋(Spiral of silence)理论是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艾尔-诺依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在1974年提出的。简单来说,这个理论说的是:如果人们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少数派,就不愿意发言;如果觉得自己和多数人看法一致,就敢于发言。这样一来,多数意见的声音会越来越大,少数意见会越来越沉默,成为一个螺旋式的过程,最终形成「一言堂」。



这个理论里面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地方:


第一,在这个螺旋式的过程中,媒体扮演了重要作用。


人们不可能自己去做民意调查,大家对「主流意见」的感知,一部分当然是来自日常生活的观察,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媒体的报道。如果媒体只关注多数意见,忽略少数意见,就会增强主流意见给少数群体造成的压力,从而加速这个螺旋的过程。而如果媒体能够给予少数意见充分的呈现,那么少数群体感受到的压力就会减小,沉默的螺旋效应也就会减弱。


第二,沉默的螺旋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人们害怕自己被孤立。


当处于少数群体的时候,人本能的会有一种恐惧感。而当处于多数群体的时候,人就会更有安全感。因此,如果少数人群的恐惧感被加强,沉默的螺旋也会变得更为明显。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缓解少数人群感到的孤立感、恐惧感,我们就能减缓这个通向「一言堂」的过程。



学完了理论,我们来看看知乎。


我首先要提出一个判断:知乎打着“分享知识”的问答网站旗号,最早的两年真的是交流知识的平台,近几年其实已经成为一个网络社区。大量「如何看待XXX」这样的问题,其实交流的不是知识,而是更接近论坛上的帖子,让大家都来聊几句。


大家都知道,在论坛上,一个主题帖下面,所有的回复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而在知乎上,一个问题下面,回答是按照赞和踩的数量排列的。


大家仔细想一想,这两种排序机制会带来什么不同?


我们假设,在论坛上,一个主题帖下面有100个回复,其中70个是主流意见,30个是少数意见。那么当我们点开它的时候,从上往下看,前10个帖子,很可能是7个主流意见,3个少数意见。(因为人们发帖的顺序是随机的。)


但是在知乎上呢?更可能的情况是,从上往下看,前10个回答,甚至前20个、50个、70个回答全是主流意见的,而少数意见的30个回答可能全都排在了最后面。为什么?因为占用户大多数的主流意见人士可以通过赞和踩,来改变这些回答的排序。


也就是说,知乎的排序机制,使得主流意见更为显眼、少数意见更不显眼了。


还记得上面说到的理论吗?人们通过阅读媒体(在这里是阅读论坛和知乎)来感知主流意见。那么,在知乎上,人们对主流意见的判断会更为强烈,会认为少数意见更为边缘。因此,沉默的螺旋会被加速。


上面还提到,如果少数人群的恐惧感被加强,沉默的螺旋也会变得更为明显。在知乎上,我们能够看到对少数意见人士的人身攻击、贴标签、嘲讽。站方虽然也在打击这些不友好行为,但这些行为依然常常可以见到。在这样的环境下,少数意见人士感受到的压力和恐惧感会增强,沉默的螺旋会被加速。


这就是为什么知乎的产品设计和社区氛围加速了沉默的螺旋,加速了言论极端化的过程。



以上还是纸上推演,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例。


今年2月份,我做了一个实验。我将自己发表在端传媒的一篇批评特朗普的文章贴到了问题「如何评价唐纳德·特朗普颁发的 2017 年假新闻奖?」下面(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5779239)。


我自认为这个回答是页面中的所有回答里面最有信息质量、最好好讲道理的,它目前也获得了两百多的点赞,在所有回答中点赞数量排名第3。但是按照知乎的算法排序,它在页面上只排到第11,甚至落后于只有25个赞的回答——无它,因为踩我的回答的川普粉丝太多了。 


在所有回答中,除了我那条之外,还有2条是批评川普的。它们分别排在倒数第1和倒数第6。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在知乎这个以支持川普为主流意见的社区里面,沉默的螺旋是如何被排序机制加剧的。


我虽然是知乎早期邀请制时期的老用户,但在过去两年中已经很少上了,主要原因就是对社区氛围的失望,尤其是对关于美国政治话题的讨论氛围感到失望。如果不是抱着做实验的心理,我是断然不敢将那篇文章贴到知乎上面去的——那摆明了是招黑、找打。在知乎的沉默螺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少数意见者的压力。


以上就是我那条回答下面的部分评论。基本上大部分评论都是这个样子的。如果不是抱着做实验的心理,我是断然没有那个心理素质把这个回答贴上去的。


我认识的好几位对美国政治非常了解的朋友,在过去两三年里都退出了知乎。他们就是「沉默的螺旋」把少数意见挤出去的活体证明。


知乎的产品设计和社区氛围加速了沉默的螺旋,加速了言论极端化的过程。



通过“赞”和“踩”来给内容排序,可能并不是一种好的设计,尤其是对于一个用户数庞大的社区来说。当用户数量较少、平均质量较高的时候,排在前面的确实主要是优质回答。但当用户群体扩大之后,排在前面的就基本是抖机灵、曝照、小黄文,以及情绪化的、站队性质的内容。


知乎成为川粉聚集地,比豆瓣和微博都要明显得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用户结构。但我也认为,知乎的答案排序机制加剧了“沉默的螺旋”效应,造成批评川普的内容无法显露、反对川普的用户逐渐退出,对川普的质疑和批评渐渐成为不可碰触的禁忌。其他话题也是类似。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站方很多时候也是无奈的(我那条批评川普的答案,黄继新也点了赞同)。这个排序机制并不是知乎的发明,quora就是这么做的,只不过这两个网站的社区氛围和用户背景已经太不一样了。我们也能看出站方做了一些努力,比如推出个人认证和优秀答主勋章,我猜想被认证的答主在排序中的权重会被提高,不过这个影响应该很小,而且容易引发争议。


诺依曼在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时说,有一部分人是不受它影响的,这部分人被称为「中坚份子(hard core)」,他们身处少数群体但无所畏惧,仍然愿意公开发言。他们的存在,可能会减缓甚至倒转这个沉默的螺旋。


因此,如果不希望一个社区螺旋式坠落成为一言堂,站方要调整机制设计,同时更大力度地打击人身攻击等行为,倡导友善的讨论交锋;而对于个体来说,则可以无所畏惧一些,勇敢发出自己认为正确的声音;少数意见群体也可以抱团取暖,对抗多数意见的压迫。


 

赞赏通道

 


往期推荐


精选留言

湛~赞:320

令人担忧的是知乎对本科生、高中生和部分硕士有巨大的影响力,他们甚至认为知乎的主流言论就是真理。我很心疼这些孩子,还没出校门没接触社会就被这些在网络空间自诩为精英的极端人士给坑了。

随风而飘赞:66

可以关注一下知乎匿名回答,其中一部分就是反对主流答案的。往往这些答案也能得到高赞,能代表一部分用户的意见。

作者

反主流意见要靠匿名的方式表达,也是挺无奈的 🤷‍♂️

Icarus赞:98

“踩”、“赞”的形式的确是原因之一,但我想更深层的原因会不会是当下社会人们懒于思考倦于思考的状态。情绪化的、极端的观点相比理性的思辨更易于接受。

Robbie赞:68

目前在知乎上见到的最可怕的极端,是关于死刑的问题。 在“你为什么支持废除死刑”的问题下,竟然几乎全是支持死刑的回答,各种批判废死和各种人生攻击,不管是对回答者还是提问者的尊重都淡然无存了。

67赞:59

就我个人来看知乎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社区文化在中国的生存问题。知乎最早作为一个问答社区,主要是一些精英人士对于知识的分享,由于这种无常的付出并不能长久,因而分享功能转向交流,同一答案下的讨论或者不同答案里面常常形成有效的沟通,这也是网络社区文化美好的一面。然而似乎这种网络文化并不适合中国这样人口庞大的社会群体,由广泛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优秀答案被稀释,不同回答间由于被分割太远也难形成交流。加上知乎的变现压力,大量娱乐话问答开始出现,最终知乎成了另一种微博。第二就是在网络上“讲理”是否是可行的。对于一部分人来说,理性思维是看待一个问题的几乎是唯一的一种思维方式,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并不是人人都掌握了的。通常在知乎上的讨论过程中有无力感的人,内心有一种自我构建而成的评价体系,当对方的言论符合你的评价标准后,你便会接受对方的理念。这种人可以说是社会科学中的“理性人”。很可惜的事,理性人是理想化的“模型人”,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人远远偏离理性人的范围。对于这些人,你的任何言语都得不到有效反馈。这种无力感也出现在大部分的生活环境中,归根结底就是拥有不同三观的人通常找不到合适的交流对象。不过我还是希望知乎能够更好的走下去,人们也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交流途径,毕竟生活方式只要不影响他人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即使是爱看段子的人,也希望他们之间能在信息交换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更优秀的段子而不是666。

作者

分析得很好

少侠程💔赞:43

摸摸头 委屈的方老师好可爱 称赞您*。٩(ˊωˋ*)و✧ 最近越来越不想打开知乎了 按我的口味推送的问题让我感到了深深的好像被囚禁了的恐惧 可以理解知乎是为了提高用户打开频次和停留时间 但是用久了真的蛮害怕的 用知乎的初衷是去学习去看见不同观点的理性交锋啊不是吗(逃

Mavis赞:6

传播学学四年的结果告诉我 把一个鱼龙混杂的论坛型媒体冠以某一个群体性特征 都是耍流氓 我们做人类学研究都是要基于每一个非常具体的课题 靠数据说话的 而且数据还会有偏差呢 很崇拜方老师 但是这种一棍子打死确实不敢苟同

作者

哎,我没有一棍子打死啊……回应两点:1.我没有描述知乎用户这个混杂的群体,我说的是产品机制设计,这就是一个具体课题。重复一遍:本文探讨的不是人,是机制。2.这不是一篇论文,很抱歉不能提供更系统性的数据,这个话题值得获取更多数据进行研究。

8 1\2赞:8

但是似乎忽略了沉默螺旋最初的多数意见是怎么形成的。文章似乎暗暗假设知乎的多数意见是因为时间原因随机形成的。但是,我们都知道在一个发白传单都会政治敏感的网络社区,这句话有多无视房间里的大象。

作者

不是随机形成的,我提到的用户结构是最初多数意见的主要成因。大象是在,但不能把一切责任都推到它身上。我不觉得对于美国问题、死刑问题、熊孩子问题的讨论有被严重打压。

顾苏赞:11

同意你对知乎产品设计和知识现状的批评,但不得不说一下,Noelle-Neumann这个理论放在当下新媒体环境中有些过时了。“沉默的螺旋”理论( Schweigespirale) 主要是研究德国60-70年代媒体效应和竞选结果的关系的。在当时的确很引起了轰动,在一定条件下也是有说服力的。但是后来这个理论被证明无论从研究方法还是从理论成立依据上都是有很大缺陷的。现在德国传播学术文章也会说起Schweigespirale,但必须加上很多批判的前提。(😄不过我想我这篇留言应该不会被登出来)

作者

不必说最后一句也会登出来的。大部分社科理论当然都有其局限性,如果能分享一下更具体的意见就更好啦,比如具体应该如何修正。

竹由与龙赞:20

更可怕的是什么?是知乎管理员自身有倾向性,只禁言自己不认同的观点[微笑]甚至可以在微信群里威胁用户随意封号。

作者

那件事情知乎官方公告说明了

阿泽赞:19

知乎给我的感觉越来越像以前的天涯了,某些方面可能还不如天涯

Saving.赞:17

看见过知乎问题 “成为警察的头两年和成为警察后的后几年,你们得心态变化了吗?” 里面一个自称警察的公务人员 说自己曾经年少轻狂 对犯罪嫌疑人使用暴力 最后经过岁月洗礼自己变得温和 但是不会后悔对嫌疑人使用暴力 还见过 某人替法官与被告同台吃饭被拍照举报作辩护 说这是非法举报请大家对公职人员宽容点 无一例外下面提出质疑的人都被贴上杠精 站在道德高地 而赞成的人越来越多

Monk赞:17

不仅仅是知乎。如果在一个更大的环境,有一个更大的力量,能控制话语权的话……

只待~风破赞:16

知乎开放注册必然的结果,大部分网民更倾向于用屁股而不是脑袋思考,实际上知乎就算修改排序方法也很难改变现状

Robbie赞:15

Quora又如何?有没有大神来对比下知乎和Quora的区别

徐超Charles赞:0

网易云村评论出现过讲故事风潮,现在好一些?

作者

云村评论说啥我觉得都关系不大,毕竟大家不是抱着去云村评论学习知识和见解的目的去的

假作真时臻亦假赞:12

说得非常好 这几年知乎正确越来越严重

Vincent.M赞:7

没留意过方老师知乎文章下的评论,这么不堪的嘛[捂脸]

作者

毫不意外,贴文章之前就预料到了

赞:8

他们自诩精英,贬斥大众文化,自诩小众,却没想到自己一直在随着另一股大流

汇泉(huz076@usask.ca)赞:8

这还是美国话题和育儿话题。自不必说,另一些话题的主动自我审查、媒体平台审查、举报机制、硬阻断。

非急事请email联系赞:8

我觉着您说的主要是知乎舆论为何会“一边倒”而失去了言论的多样性,这个和舆论的“极端化”还是有区别的吧,后者在我理解来是指对立观点的双方越来越失去了交流讨论的空间,例如对基本事实和讨论原则的共识等等。

Carmen Wong赞:8

漏了一个就是机器人会识别问题 将一些问题(有趣或有涵义 讽刺 反讽的)屏蔽掉或勒令答主修改 丧失了一部分有趣答案。

King赞:7

知乎就是一个网络社区了,最早是高级版的百度百科,现在是个高级版的百度贴吧

是小猫咪呀🤔赞:6

不止是知乎,现在很多的相似客户端也有这种问题,有些时候想说,但是根本不敢说,因为现在很多人其实很暴躁,动不动就想表现自己的优越感什么的。 早些年贴吧很火的时候,我还在上高中,和我朋友在贴吧里开玩笑说“文科今天不用考试了哈哈,你加油”,然后就有一个学长截图,他的标题是“文科生有什么资格秀优越感”,我一周才看一次贴吧,那下面都是骂人的评论,我找那个学长理论,他说“你不过就是个垃圾,我就觉得好玩,别说毕业工作什么的,我可以回我家包一片山头种树,反正我贴吧等级高”。我就不再看贴吧。 前段时间退的知乎,因为我觉得它和当年贴吧越来越像了。

作者

可能用户群体确实也在快速接近中

小玉和小玉米☕️🐱赞:6

最近看到比较好的论坛是nextdoor,其实就是好一点的Craigslist,location-based BSS. 注册需要实名,同一个hood的还可以看到地址,在里面除了柴米油盐也会聊一些公共事务,每个人的发言都很理性、克制,而且确实是聊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比如某个路口是不是能装共享单车,大件可用物品扔在路边是方便还是阻碍,树能不能砍。在类似的讨论中,让我重新看到人性的希望了。

作者

谢谢分享。确实,人们在讨论身边事情的时候往往表现得更好。

mieumieu 2020赞:6

老师研究这个勇气可嘉,对这一个黄皮纳粹的狂欢之地,我只能敬而远之了,笑。

一苇杭之赞:6

太赞同了,有时候非常不赞同知乎上的某些观点类问题,但是答主的态度就是“这是我的意见”“不行你咬我呀我就这样的性格”,感觉不论是微博还是知乎都有很多碎片的庸俗消息充斥其中,如果不是上面还有些好玩的东西,我真的想卸知乎了

不看结局就不会结束了赞:5

今天逛知乎的时候感慨,知乎上不知道为什么有很多人用极大的恶意去揣测这个世界🙁

kg赞:5

阅读量越大~了解韭菜的绝佳材料;文章本身就具备筛选能力

HFK赞:4

知乎的吃相反正是越来越难看了,想尽办法让我不能在手机浏览器上看,非得要装app,而且搜索功能也不好用。推出的什么热门话题排行,真的像是另一个微博。一批轮带逛,勃学之类的傻逼粉丝,一看见回答或者留言后面加个(逃之类的我就反胃。而且我还觉得通过踩和赞的机制来排序回答,一方面让答案可能刻意的迎合大多数人的想法,一方面翻过来就形成了大多数人的想法,而一小部分人就躲在这里面去攻击那些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和其观点,很多回答的评论里完全就是撕逼,各种抬杠,还觉得自己很牛逼。

斯芬克斯吃掉笨蛋赞:4

抱抱为了做实验自己找骂的阿方,摸摸头🌚

雯雯赞:4

我不仅仅看高赞答案呐,我也会自己按时间翻看不同的意见。我觉得不仅仅是知乎,其他平台也有这样的问题,总会有一种主流倾向存在。我觉得只虎丘还可以的地方就是,我不会轻易被“辱骂”。稍显“文明的攻击”我觉得的还在可承受的范围。在微博,我无法承受那种恶意的谩骂。

maggie赞:4

🦋看不同观点才是给自己思考和提高自身认知的机会🦋

汤城城赞:4

方老师的文章一如既往的中肯呐 喜欢

Zhizu赞:3

只想說一個在日本生活中看到的事。我的小孩上中學了,他們的國語課上,老師常常把大報上的讀者來信單獨拿出來讓小孩閱讀,有時作為閱讀題有時作為討論題。我很欣賞這樣平和的方式,一是引導下一代關心時事,一是讓大家認真對待少數人的聲音。日本社會的基尼指數很低,是有原因的。

作者

[强]

HFK赞:3

而且回答的质量也越来越遭到怀疑,很多答案真实性太低,且偏炫耀性。让一部分人得意,让一部分人焦虑。真的越来越像个娱乐社区,尤其反感那些讲故事的答案,很多都是又臭又长,没有重点。 我是下决心以后不会再去知乎了,以前看的时候觉得好像缓解了所谓的知识焦虑,但慢慢发现其实反而越来越焦虑了,因为根本没几个有质量的答案,还浪费了时间。

張萬 躺多遠都中槍赞:3

个人觉得,任何一个社群,一旦扩大到一定程度,都不可能是“精英化”的,必然是趋向“口水化”的,毕竟有独立想法,兼听则明的中立派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乐于接受自己认可的意见,然后站个队抠波666,这样其实也是部分人愿意看到的。这部分人更希望群体平庸化,这个群体就更好管理掌控了,人人有想法,观点不会轻易改变的群体,力量太可怕,会被封掉[捂脸]知乎培养的一大波精致的利己主义还是那部分人喜闻乐见的。

yinling赞:3

很值得深思

粼淇赞:3

赞,微博的评论也是优先按热度排...不过现在在微博看热评都是看段子了

Mark赞:2

个人觉得评论区首赞有些杞人忧天了,没出校门的大学生就那么容易被洗脑吗[无语]

赞:2

举个例子,我家小孩初中推荐加入知乎的初衷可能感知知识社区魅力,但后来发现他有限业余精力大部分用来关注游戏攻略帖了。贴吧账户因未实名被禁了,哔哩哔哩账户因头像膜蛤被禁了,知乎对他这样的用户可就友好多了。而且,对家长而言,这是知乎耶!知识精英问答,当然要支持嘛。你看看你手机APP关注的上百个贴吧都是啥,全是游戏社区,你看看你哔哩哔哩关注的坡主都是些啥,全是些哈日耽美中二日系动漫视频。知乎再怎么变水怎么不济,毕竟是知识社区哦。可是,事实呢?自从关注了他的知乎,发现他点赞评论的话题,几乎都看不太懂。试着跟着打趣,提了几个游戏人物剧情的问题,居然被怼回来说我不属于他们的世界,弄得自讨没趣。嘿嘿!

格隆冬赞:2

嘈杂一片中,只有尖叫才能引起注意。知乎在商言商,希望鼓励用户的积极参与,看其他类型的平台,比如虾米,首赞贴也通常是情绪化或者鸡汤化的东西。作为使用者,看到问题得先自己思考,然后再去看别人的意见,知识性的就吸收,观点性的也就看看而已吧。

IRENE👀赞:2

这种沉默螺旋里上升的部分也不一定是对现实的真实反应吧,那种极端的言论获得高赞排在最前也可能只是拟态环境,结果后面的围观群众又把这当真了,恶性循环呀

子不语人赞:2

所以我喜欢按时间排序来看帖子。熊孩子的那个问题和骂人的老人类似,腿脚不便的老人如果骂了人就没有享受优先坐下的老弱病残优待吗?这么说一定会被知乎众人骂圣女婊的。然而对生命的尊重、互惠性社会责任和个体的道德倾向不是能放在一起加减的问题。

i赞:1

那些恶意评论真的很过分,心疼我们方老师,温文尔雅在那些自以为是的键盘侠面前仿佛一无是处,但确是真正的高贵,希望老师别把那些话往心里去,老师是萌萌哒美好的温柔存在![愉快][愉快][愉快]

作者

哈哈别担心,我是做实验来着

七七赞:1

知乎中有太多控制舆论走向的小团体了。我曾发过一篇回答,谈到对于土改的不同和看法。大概在一个小时之内,有二三百条评论涌入,而且这些评论的说辞和之前知乎土改条目下的说辞如出一辙,就是同一拨人。他们的反驳就是扣帽子,骂街,黑白颠倒。所以一个半小时以后,我的那条回复就被知乎和谐了……真是见识了知乎的可怕

✋٩(๛ ˘ ³˘)✋赞:1

想到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依靠互联网构建人类理想中的交流伊甸园,到底还是失败了,至少在中国是这样

September赞:1

曾经认为知乎是鉴别真伪的首选,逐步要变成了段子聚集地,已戒知乎。

吹口琴的牧师赞:0

抛开知乎本身助长沉默的螺旋的机制,我觉得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用户平均素质和知乎商业扩张之间的矛盾,导致现在这个社区已经“微博化”了。 大部分国人缺少思辨的能力,很少有自己的主见和观点,对一些问题更喜欢草草按个人喜好站个队,而不去深究内部的因果。 另外我一直很疑惑的就是,“网络喷子”全球都有,但有没有像国内社交媒体上这么频繁地出现?因为墙的原因,所以不怎么了解。

作者

嗯商业化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其实国外喷子也很多,不比国内社交媒体好多少。

红枣牛奶雪糕赞:1

其实,我和我的同学,只是把知乎当做段子聚集地了[机智]

赞:1

以前在知乎上一个性交易非罪化的话题下给别人的评论做评论,即使我的语气温和甚至没有来得及表露任何立场,都被人被辱骂式的攻击。到后来我的首页经常给我推送一些倾向性太明显或者看标题就读不下去(比如为何现在的男性普遍不对女性展开追求云云)的高热度话题。以前还看知乎日报,现在连知乎都差不多要卸了。最令我不舒服的正是评论和高票回答总是在往我目瞪口呆的方向发展。

加一星赞:1

难道是我潜在行为导致知乎不停给我推送娱乐消息?!(然鹅我本身并不爱看八卦。)有时候要刷到最后才能看到有意思的问题。久而久之,就很少上知乎了。如果要看八卦为什么不选择天涯和微博,选择知乎就是最开始的高质量的问答嘛。

谢悃赞:1

取消踩,保留赞 或者,取消赞,保留踩 二者只留其一

赞:1

沉默的螺旋?不存在的!和微信一样,知乎早就能制造各自的舒适区了。你不同意不想看,不关注就好了。 知乎让人很舒服,只要你保持礼貌和距离,知乎比微信还让人舒服,嘿嘿!最近一年,突突突蹿升的网易云音乐更绝,某个歌曲列表,去年某天云音乐就留了个言“一听第一首我就收藏了整个列表”,被很多人点赞列为精化留言,结果自此每天就每天都有很多个点赞通知。那种感觉,成年人想必都难以抵抗,你懂的。各位想一想,就这些歌曲列表这些点赞,都足以淹没业余娱乐时间,谁还有精力去独立思考哦!

雷大雨赞:1

从我的体验看,问答平台做得好的可能只有stackoverflow,quora上也满是抖机灵的,跟知乎差不多。我始终怀疑这类依靠“分享精神”支撑的平台能否持续,最近stackoverflow也推出了私有问答平台

Yousoro赞:1

“沉默的螺旋”被倒转的案例在知乎上也不少,我觉得最典型的是“张纯如为什么自杀”那个问题下山羊月博士用几张当事人临终前的字条驳斥了“日本右翼威胁说”这种有政治正确加持的流传很广的看法,这篇回答直接扭转了几乎已经被之前一百多条回答奠定的倾向。不过必须得说这很难称得上是一个有普遍意义的案例(话题限定性强,主流说法经不起推敲,回答者的本意不是反驳而是呼吁大家关注心理健康问题,等等),扭转这种局面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需要回答者有足够的心理素质、时间精力、知识水平和表达技巧。我觉得相对而言“沉默的螺旋”只能算一个次要因素,极端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网络社区之外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状态。前几天刚刚因为“瑞典人”事件卸了知乎,但总的来说我非常感谢这个平台给我带来的种种启发。

李果蓬赞:1

写得挺好的 辛苦了

Yufan Lou 楼昱凡赞:1

这么来看,知乎其实意外成为了国内的Reddit(见过有译为“红迪”,但这个名字是化用 read it “已阅”,read 过去式读成 red,和红色没关系)。Reddit 中沉默螺旋也很明显,但它是像百度贴吧一样用户可以自由创建分论坛,因此受不了 r/the_Donald 的会去 r/EnoughTrumpSpam ,因此可以将沉默螺旋尽量保持在分论坛中,而保护平台整体的多样性。

Allan·Zafkiel赞:1

所以在网络社区建设中,不同用户应该要有不同的权限(尤其是点否这个权限的开放更加要慎之又慎),追求绝对的平等只会造成社区成员平均素质的下降。

秤心恒意赞:1

端传媒的圆桌话题也存在着抖机灵的评论被推上第一位的现象,按照排序的规则,有些有价值的评论反而没法被更多人看到。

周自强&星空时间赞:0

我觉得不用改变现在的评价和权重机制,只需要改变一点,就是把排序决定权还给用户,用户自行选择按照踩、或赞、或发帖时间,以降序或升序排列。把选择权还给用户,也是互联网的精神之一。

小狼赞:0

知乎还是Google中文搜索的第一结果,导致每次想用中文搜点什么都需要人工屏蔽知乎的全部答案

作者

中文内容大量存在于微信和微博中,搜不出来。。。

缓缓安静赞:0

作为一个学新闻的,我就是来赞的,写得很好啊……崇拜ing啊。可能大多数人都比较轻信又不加求证吧,看什么是什么,大家都说就都是对的?祝越来越好。

summmmmmmmmm赞:0

可以说是说出心声了,给您点赞

玉豆赞:0

知乎从讲道理到人身攻击,到底经历了什么?

冰与火赞:0

准入人员扩大化的结果,和上网人口15年内变化导致网友素质急剧下滑一个样。至少比天涯还强很多,那地方是连周小平花千芳这种野鸡都当管理员的

小胖赞:0

别说知乎,就连纽时和一些台湾媒体的脸书下面我都不敢留言。有时候感觉他们说的明显就是错的,我看过之后也就笑笑,然后关掉它。如果指出错误,我有可能会被喷成墙外的小粉红,与其这样我还不如不说话。这不仅仅是在中国的问题,在整个华文地区甚至世界当中都存在的,很让人无奈。少说话 不说话可能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Europos赞:0

我原来从反方向稍微想了想这个问题,所以在基本同意作者的同时,对于有一点稍微存疑。如果一件问题持两种看法的人是7:3,那时间排序帖子的论坛上两种观点的帖子比例不一定就是7:3,因为我觉得发帖是voluntary sampling,至少比点赞费更多力气吧。因而这种情况下决定比例的是观点极端的人占比多少,所以完全有可能一种观点比较小众但因为信众都走极端所以显得特别响亮,此时踩与赞反而能制止这样的趋势。当然,每一种观点应该给予多少曝光,其程度应该与信众人数有怎样的关系,是另外的问题了。

赞:0

个人看法,仅供多元参考。 知户作为一个知识问答社区,早年确实是精英化特征明显。这逐渐带给社区参与者一个强烈认知,即此事社区议题能正面影响知识分子社会。这与传播学的议题设置是完全适配的。 以黄继新走上孟非节目舞台为标志点,知乎走上更年轻化社会化的层面。这是一个标志性断点。这意味着知乎不再是中年知识精英设置核心议题。 议程设置、大众共识,真并不是很多人关心的事。

vanessakxm赞:0

我看了这个帖子 没想到是你写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