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的爬取软件来源于:52pojie.cn@夜泉 免费下载使用

网上那么多优质资源,为什么没能帮到农村孩子?

新闻实验室 2018-03-06

黑镜

数字科技如何影响社会

【实验室主任按】今天的推送转载自我的朋友书航。文章的主题是传播学中的重要话题: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曾经,这个鸿沟指的是:有的人有电脑和互联网,有的人没有。但现在,几乎人人都有互联网可用,但人和人之间的信息鸿沟、教育鸿沟还是没有被填平,甚至变得更大了。为什么?因为互联网在提供优质资源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吸引注意力、消磨时间的娱乐性内容。如果没有时间管理能力,没有同伴的压力,没有足够的数字素养,互联网不但不会成为上升的阶梯,反而可能会成为下坠的深渊。

∙ ∙ ∙ ∙

作者:书航

几年前,我问过我的老领导一个问题:既然农村教育,以至于城镇非精英教育的公立学校,广泛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那通过远程教育的办法,让精品的教育资源下沉,是不是一条促进教育公平的路子?


他说,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北京四中”VCD吗?


我说,你的意思我知道,没有人监督,孩子看不下去。其实长时间看视频,就连我自己都不一定看得下去。


那如果派老师在旁边监督呢?他们不需要专业知识,只是看着孩子完成App的作业,判卷子都不用他。那甚至可以发动村里老头老太太,一对一看着孩子。


他说,还是不行,因为现在系统还不够智能,给孩子判卷子评估还得是受过训练的人做。要是全国农村孩子的试卷主观题都有真人评判,那发动所有本科学生加班恐怕都不够用。


多年以后,看着腾讯王卡春节下乡刷墙,火山小视频在乡下推广,我又想起了这段对话。


你说,为啥优秀的城市教育资源,甚至高雅的文化艺术下乡都失败了,但快手喊麦和手游就能下乡成功呢?


远程教育加剧教育的贫富分化

最早的所谓远程教育在视频出现以前就存在,就是所谓函授。等电视台取代了收音机的80年代,央视一套的黄金时间都播出《跟我学》和《标准日本语》。


而教辅视频课程的大量普及,是和录像带和VCD光盘普及同步的,也就是在90年代后期到2000年代初。其中“北京四中”系列可以说是最为成功的一种。到后来转型为“北京四中网校”,也是他们做的相对好些。


90年代还有一家叫“科利华”的,卖教育电脑光盘,针对的是在那时候可以拿得出房价10分之一到5分之一买一台台式电脑的富裕家庭。他们把黄色封皮的《学习的革命》引入国内,也是当时一条大新闻。至于新东方、学而思这些都是更往后的事了。


尽管中国在发达国家实践几十年后才走远程教育、电视大学的道路,但还是不能避免掉进别人掉过的坑。


1969年美国播出科普节目《芝麻街》,本意是让黑人、贫民窟、领救济的小孩子们,减少和富人小孩之间的认知差距;结果富人小孩比穷人家孩子更专心地看节目,反而加大了已有的认知差距。第二年发布的论文《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归纳了这一现象,标志着“知识沟”理论的诞生。



80年代的语言学习节目,和90年代起出现的四中、黄冈等名师教学VCD,其结果都是让家境好的孩子在严格的父母、老师监督、同伴压力下获得了更多学习机会,让家境一般的孩子拿到光盘以后无人监督,也不去看,让家境贫寒的孩子根本买不起也看不起。


所以,本意是让优秀教育资源脱离时空限制,造福更多孩子的远程教育,从一开始到现在,始终没能摆脱让富裕孩子享受更多,让穷孩子得到更少的困境,它的存在持续加剧了教育的贫富分化。


不是文化供给少,而是自控能力差


时代变迁以后,连视频都看不起的孩子不能说没有,但应该比过去大大减少了。中国现在有7.72亿网民,其中97.5%是手机网民。随着全面脱贫,精准扶贫之类的进展,不通电不通网买不起手机的乡村,估计也是见一个少一个。


大家都有设备,都看得起所谓“北京四中”了,此时处于食物链底层的孩子,也就不再是“买不起也看不起”的,而变成了“拿到光盘以后无人监督,也不去看”的。


也就是说,他们缺乏足够有效的管束,所以不能培养和发展自控力,只能在放养的乡村中随波逐流,成为欲望和惰性的奴隶。


在华北农村,《半月谈》杂志记者发现只有“手机上的直播、八卦、刺激的游戏”能吸引乡镇村落一些青年的注意力。不少20岁以下的青年男女,可以连续看8小时以上的“快手”“XX喊麦”不松手,甚至早婚父母带着小孩子一起看。(http://tech.sina.com.cn/i/2018-02-11/doc-ifyrmfmc1702318.shtml)


“青年失去了奋斗的激情,心灵无处安放……”如何扭转局面?《半月谈》建议“农村要有图书馆、健身房、科技文化馆和体育馆”,这个解决方案和现实一样软弱无力。如果只是给农村普及一个图书馆就能解决,那简直太好办了。但问题根本不在这。


农村青年可接触的高雅内容并不少,很多电子书App都能买到跟城里同步上市的畅销书。而且MOOC等公开课资源,也从没听说过需要城镇户口才能观看的。更不用说盗版书,只要知道书名,网盘一搜就有。


只是,就算你把城里的高雅内容贴在乡村青年眼前,他们都不会看的。为啥你自己过年回乡,要往iPad狂拷综艺和电子书,等着漫漫长路打发时间,而他们就学不会?


他们不能培养和发展自控力,只能在放养的乡村中随波逐流,成为欲望和惰性的奴隶。


乡下人管不住自己,城里人也好不到哪去


任何教育领域的课题,最终都会归结为让天资和个性不同的学习者,都能战胜自己人性弱点的过程。不管是名师补习班,电击治网瘾,《王者荣耀》塞入历史答题,还是知识付费,都无可避免要解决这个问题。


农村孩子多是留守儿童,小镇青年也没有严父慈母傍身。在多数管束力量都缺失的情况下,对自主学习带来的破坏力自不必说;就连我们城里人,也不能说100%摆脱了诱惑的陷阱。


我们曾经把MOOC视为直通哈佛清华的天梯,但很快发现与低门槛相伴而生的是低要求。我们表面上糊弄机器,假装修完课程,其实自己并没有学会相应的知识。


你不能拿着网络公开课文凭找工作,是因为大多数头脑正常的企业,不信任不能在密集的培训周期内挑战自我的学生,可以完成课程并掌握所包含的知识。所以,网络课程必须至少在结业阶段由真人把关,作为行之有效的考试手段。


人与人的接触,对任何形式的远程教育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这可以迫使学生真正的对课程内容引起重视,否则绝大多数人都会因为惰性,而陷入自我欺骗。


为啥农村孩子会沉迷所谓“低俗”和消磨时间的东西?你别对农村带有色眼镜,难道你自己就没有沉迷过?你之所以没有一看就看8小时,因此耽误青春,无非是因为你有家长、老师、同伴等社会压力,你要主动或被动完成学业、工作、你的人生目标。


本质上,他们缺的是可靠的同伴


很多人说,你无法战胜那些由社会精英精心研制多年而成的娱乐商品,他们那么努力的优化数据,就是为了利用你人性的弱点。但看看那些业余生活丰富,天天泡线下社团不亦乐乎的现充,他们似乎又不存在这些弱点似的。


前一阵子成为话题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根据真实经历改写,主人公是一个恬静的小女孩,平时最大的兴趣是攻读高深的文学名著。孩子父母利用自身对知识的重视,和给孩子请的好家教,成功地将她的爱好限定在了高雅的图书当中。


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这样一个“书虫”,不需要大富大贵的家境。因为在中国,可以说买书是最便宜的。


什么是贵的?是可靠的同伴。


孟母为孩子有好环境,不惜三迁。好的同伴环境——而不是电击,才可以让孩子在三观未成形的,最容易被诱惑的时光中,看到监护人和社会期望他“该看的东西”。


同伴压力意味着形成一个环境,在其中所有的孩子都能做到至少不去嘲笑喜欢学习的人,或者不会强迫圈子里的成员对游戏、喊麦或追星等感兴趣。


在班级内,并不需要全班同学都好学上进,每个班几个十几个孩子能抱团即可;甚至如果班级达不到,学校内以社团方式能有个十几人抱团,也能起到很大的阻挡作用。


不过,别说农村,在城里的义务教育阶段,要给孩子好同伴也从来都是一个问题,基于此还诞生了所谓的“中产焦虑”。所以,如何催生可靠的同伴是另一个庞大的命题。


我觉得要解决小镇-农村青年和孩子们的文化食粮问题,除了给他们一个安静求学的环境,一群优秀的同伴,不存在其他更好的办法。政策取向如果是继续加大农村文艺资源的“供给侧改革”,反而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往期推荐


精选留言

春季觉醒赞:50

优质资源很多,但是有一个问题是,我学习到了这个,对自己有什么用处,在乡下有什么用,或者,得到老家多少人认可? 没有一个正确的激励价值,那么再好的资源也只能闲置。哪怕应试需要,也是个可靠的激励价值。 同理,cctv7天天播放农业节目,经纶满腹同时五谷不分者怕是也多得是吧?理论上知识不分贵贱,不过不仅仅是阶层在分化,以阶层为基础的知识也在分化。

金恬赞:18

说来说去,不过环境二字。难怪不少人会潜意识地觉得自己的成就是“个人奋斗”的结果,很多资源都是看不到的。

lishuhang赞:18

谢谢可成推荐!其实自控力不足的情况也并非“小镇青年”独有,每一个受困于所谓“拖延症”的人都是同类。回想起来,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受制于家长能力的局限,小时候学习、成长的方方面面不是都被关注到的,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憾。而教育层面的“陪伴”,最重要的是看能把孩子的多少个方面照顾到,能减少多少死角,消除多少隐患。这样的因材施教的、定制化的教育,非有经验的真人全程参与不可。所以就算AI替代了99%的工作,教育,特别是早教,依然是机器难以替代,也没法“远程”了事的。

叶小獭赞:16

房思琪是成了饱读诗书的小才女,可她的父母只让她学习,和她缺乏真正的沟通,所以她在性侵后无法开口向身边亲人求救,现实中的房思琪成年后质疑、痛诉文艺作品里对暴力的粉饰,随即自杀的悲惨事实和文里想说明的事实恰恰是完全对立的。而且高雅和粗俗,这种感性化的词用来做价值判定,不够客观,也无法说明一本书本身的性质,不同的书对人有不同门槛的要求,虽然多读点书不见的是坏事,但它作为其中一种获取知识的工具,作用也不应该被隐形夸大,甚至有时它还像百度和谷歌一样,都是上网,但两者能能给人的帮助却是天差地别。这样一篇论述有失偏颇的文章登在新闻实验室,让我觉得有些失望。

作者

如果把那个例子去掉呢

斯芬克斯吃掉笨蛋赞:13

但是事实上,在普通公立学校(不说私立是因为我不知道)认真学习会被嘲笑,不追星不打扮会被视作土,大家笃信父母的庇佑,过多地考虑家世。另外,在普通大学(可能一流大学不一样),如果没有学习任务而去图书馆、没有考试而自己去网上找课看,还会被人询问好久……仿佛太兴师动众,太drama……所有人都在等着你努力学习,然后考试失败……这大概就是普通人的学校环境吧(基于个人经历)

ZEAL赞:11

灌输不读书没出路的道理,以前是这样现在更是这样,而不是宣扬寒门难出贵子!

Susan赞:7

优秀的同伴怎么给啊,[捂脸]

WJL赞:6

缺乏学习环境吧和技术设备。就和推行文字下乡一样,他们认为文化没有实用性,所以不重视。再一个,真正穷的哪里有手机电脑Wi-Fi……

许青山赞:4

我觉得值得研究,我有点兴奋!

作者

期待你的研究

软毛青桐赞:4

获取优质信息并不一定都来自所谓的光碟功课长视频,主动性即求知欲,或者说,对更大世界的好奇。为什么不好奇?从这个意义讲,把问题全推给自控力难免有失公允。

Iris Chen赞:4

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的确让人很担忧,即便在互联网的时代,他们也很难去利用这些优质的网上资源,觉得一部分是因为留守儿童的问题造成的自控能力的缺失,一部分则是因为乡村环境难以建立学习意识。

斯芬克斯吃掉笨蛋赞:3

回复说有什么用处的网友,我觉得,本文作者所讨论的应该是基于“大家都应该少看这些不动脑子的内容,多多充实自己,全面发展自己”的目标和愿望。(个人见解)

姜瀚原JHY赞:3

记得Jeffery Sachs的 The end of poverty里面谈及国家的贫困陷阱,其中说到的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壁垒和应用技术获得的收益少于发达国家,农村人民也是有这样的陷阱吧。

1303赞:3

啊啊啊!我记得我们学到过什么理论讲的和这个有关来着!

葛葛🥦赞:3

每次想看网络小说的时候找朋友聊一顿天就治好了。

海岳赞:2

其实教育的问题大部分来自家长。不要想孩子怎么怎么缺乏自制力,要看自己给孩子做了怎样的榜样?!孩子的智力及一部分性格遗传自家长,孩子成长的环境也依赖家长提供。要孩子成长,自己要牺牲部分时间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秤心恒意赞:2

上周的《奇葩大会》上,俞敏洪说到新东方和学而思成立了一个一亿元的基金,请最好的老师给农村的孩子做远程教学,让这些孩子的高考分数平均提高了30-40分,他还说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应试教育是唯一的道路,能走出农村就好。正如本文作者所讨论的,农村孩子最缺乏的不是名师,还是陪伴和监督,就算那些孩子真的走出了农村来到城市,他们能否抵制住城市里无处不在的诱惑,他们能否承受竞争的压力,缺乏自控力让他们更容易沉沦,这样的结果和待在农村相比更好吗?

仙人掌赞:2

我觉得爹妈很重要!爹妈爱学习,孩子自然爱学习!而爱学习的爹妈估计不会在农村?这是个悖论?

作者

是一个整体的问题,农村整体的问题改变之前,教育很难单独发生变化

Relio赞:1

听在贫困地区支教过的同学讲述后,真的觉得很悲哀,我第一反应是为什么教育资源分配如此不均,后来发现,更重要的是家长和孩子都没有意识到知识的力量,只是想让他们在学校待着,老师帮着管管孩子,没期望他能学什么知识,孩子大部分调皮捣蛋,老师大部分时间在维持课堂纪律。我的同学说他最后一节课声泪俱下告诉孩子们一定要好好读书,我说是他们没有觉醒,可从另一个角度,如果他们真的意识到了,却发现无力改变学习条件将让他们更绝望,那个村子每年拨款较少,开了老师工资后基本没了,教学设施和老师都跟不上,想想真的很心痛[流泪][流泪][流泪]

作者

唉,不知道扶贫能不能改变一点

Hunter Chen赞:1

二流的大学里,认真学习都不是主流,别说农村。

老图(莫亭)赞:1

如果乡下的孩子和父母隔绝开来,就只有他们自己一群人学,妥妥的

Liwey赞:1

那么如何解决呢?当然不能去苛责人性的弱点,只能去创造环境。创造一个优秀教师愿意去的地方,创造一个父母不用外出很远打工的地方,又成了一个经济基础问题吗?但是思想进步必不可少,还要先教育父母成为合格的父母,创造一个有同伴压力的地方,文化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畸形注定是走不远的。

HX-薛赞:0

这个问题我觉得需要回归到教育本源来解决,那就是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我们教育系统的短板。 不仅如文章的现象阐述,我们的孩子自杀、啃老、整代迷茫,无一不和大环境教育系统中优秀品格培育的缺失有关,举例如坚毅、自律、责任心这些。 基因角度,我们的孩子越来约聪明;社会发展角度,他们面对的环境挑战越来越复杂;能力角度,教育系统的良性跟进责任重大。

赞:0

还有一个原因是 危机感 在小地方会觉得时间很慢 日子很安全 没有危机感 相应地 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和需求 (我过年回家的时候就是这样)觉得文中的建议是对的 同伴很重要 两个人就可以是一个世界 一起进步 有人沟通 也算是学习的动力

🌟赞:0

我也觉得文章过度把农村孩子学习能力差归因于自控力,我觉得更多是因为在那个狭隘的环境中看到认识到的有限,因此内心没有强大的动机去驱动他们认识更多,我觉得只有你学得越多认识世界越多你才会越来越想去更努力的学习点什么看的再多一点。

赞:0

首先前提我就不认同,起码我所见如此。本人江西新余农村,不算闭塞,交通也还便利。村里家电都普及了但电脑还是很少。而且农村学校的教育强度几乎不需要网络资源(师资差要求低),就算有,也没有人去引导

老图(莫亭)赞:0

是环境。

赞:0

我就是自控力差的代表,后悔啊

Les efforts赞:0

韩寒说,如果他在现在这个年代退学,8成是玩网游

夏日香气赞:0

最后看到抱团阻挡,我想起了《火线》里那个教学改革。不过那个是把“害群之马”各个集合。

Cold_H赞:0

要么适应规则,要么改变规则,现实就这么残酷。现在作者的这篇文章我想也是呼吁改变一下对于农村的规则吧,只是现在的大环境似乎河山一片大好,改变的希望不大,但是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有能力改变规则的人可以重视!

宇宙里的点点星赞:0

这简直就是教育的通病! 怎么去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家长怎么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老师怎么保持对教育的热情? 从中国教育制度,到人才培养,这都不是重点

赞:0

优秀负责的老师更重要

我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