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的爬取软件来源于:52pojie.cn@夜泉 免费下载使用

大家都追求10万+,是数据太霸道吗?不,是数据太羸弱

方可成 新闻实验室 2017-12-25

作者/方可成

自从微信官方将阅读量的精确显示上限定为10万之后,“10万+”就成了“爆款文章”的别称。为了生产“10万+”,一些公号采用了标题党、煽情、谣言等并不高级的方式,炮制出一批点击量大但质量堪忧的内容;而很多更优质的文章,却因为没有达到“10万+”,未能获得足够的重视。

所以,“10万+”错了吗?或者说,以数据为导向,是误入歧途了吗?

其实,通过数据理解世界,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模式之一,数据本身并不是万恶之源。在报纸的年代,我们也会谈论发行量;在电视的年代,我们也关心收视率。不同之处在于,某期报纸的发行量和某期电视节目的收视率都不是普通人轻易可以看到的数据,而新媒体平台上的阅读量却是实时、直观、人人可见的。

这也就导致数据在这个年代变得格外“霸道”,因为它是那样显眼,那样赤裸裸地挑拨着每一个人。

但我要说,今天我们在新媒体平台上看到的很多问题,其实并不是因为数据太强势、太霸道,而是恰好相反,因为数据太羸弱。

数据太羸弱,它只能展示有多少人点开了一篇文章,却没有展示大家花了多长时间读这篇文章、读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学到了什么知识、得到了什么启发、如何促进了和他人的理解与交流。尽管还有另一个数据“点赞量”,但我们根本不知道不同人在按下那个向上的大拇指时,究竟是出于怎样的心态,是同意、鼓掌、喜欢,还是已阅?

一则内容引发的传播效果,是极其多元、多面的,但现在的数据仅仅捕捉了一个最肤浅、最苍白的侧面。都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很发达,但我看到的却是:它们还太弱了。那些因为阅读一则内容而产生的知识的获取、情感的触动、共识的达成、社会的微小变化,都还没有能够被数据化,也因此被很多人忽略。

前两天,我在新闻实验室公号上征集“2017年我印象最深的一则媒体内容”。之所以选取“印象最深”,就是因为这是一个目前还无法被数据化的标准。

@TY 说,她印象最深的是《纽约时报》为奥巴马时期的白宫邮件收发室写的特稿《To Obama with Love, and Hate, and Desperation》,文章“讲述奥巴马每天会阅读的十封公众来信是如何产生的。写信人、读信人和处理信件的人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波澜不惊地回顾美国过去的八年,没有争吵,没有噱头,也没有任何花哨的修饰,却让我深深折服于文字与故事本身朴素的震憾,也让我前所未有地相信写作在这个时代的力量。”

这篇文章给@TY 带来的心灵震撼和对文字的信念,现在还无法被数据化。机器只能记录下她的点击而已。

@闫楷文 说,她印象最深的是《Vista看天下》的报道《高中生举报学校被劝退》。她说,“比起内容,其实我更爱的是新闻带给我的‘愤怒’与‘勇气’。我本人也是一名学生,在东北读大学,经历了许多事情,所以深深地领会到官僚主义带来的绝望。”

这种愤怒与勇气引发的共鸣,现在还无法被数据化。

@浮鲸 发来了一张新闻摄影作品,那是《大西洋月刊》上刊登的一张女性难民的照片——“她的半边脸在光的照映下,而另一半却隐在灰暗中,她的脸容憔悴,眼神透露着无尽的绝望。”

@浮鲸 说,“我沿着照片的关键字——‘罗兴亚人’去搜索一系列报道,想要明白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这个女人眼里尽是深深地绝望。随着信息了解得越来越多,我意识到这是一种由殖民主义引起的民族矛盾进而由于某些原因演化成的民族冲突之后,我制止住了自己一先开始所作的主观对错判断,并明白对错在这件事并无意义……在事件的了解过程中,我深深地意识到,作用于个人的情绪是如何缓慢地因着别的因素缠合并深化进而聚集成为主流,才知道为什么要把宽恕与爱作为个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准则,因为这不仅在微观上和宏观上都有意义,而且在推崇和平的世界主流下,这是个人所能作的最小的事情……最后,它更加坚定了我内心中的非暴力信念……我在这些报道上,放下了所有立场,只祈求自己有朝一日能够用自己微小的力量帮助他们。“

这张照片引发的这一系列后续,从情感的震撼到信息的搜寻,再到理念的认同和信念的竖立,现在还无法被数据化。

@浪漫的 说,今年她最印象深刻的媒体内容是她喜欢的球员写的一篇给小时候的自己的信(https://www.theplayerstribune.com/arjen-robben-bayern-munich-letter-to-my-younger-self/)。“他在里头讲了他的球员生涯的各种阶段,作为球迷也是见证了他的成长。从一个有些独的、眼里只有足球的‘刺头’到伤病过多被卖,到踢飞重要点球被骂,到最后绝杀完成梦想,想起他那次进球之后眼里的泪水。总之,主要就是共鸣吧。会唤起一些回忆和情感。尤其因为是亲笔信的形式,所以觉得更贴近了。”

这些被唤起的回忆和情感,数据还捕捉不到。

@陈树清 发来一张图,是拉斯维加斯枪击案时他在twitter上看到的,来自“On the media”这个媒体批评类播客。

“这张图基本总结了突发新闻时一个新闻消费者应该注意的要点,怎么理性有效率的选择新闻,而不是疯狂转发相关信息。我觉得在现在的媒体环境下这样的判断力特别重要。”他说。

显然,这张图传递的知识、技巧与理念,是现在还无法被数据化的。

类似的,@INDOURT 发来一张恶毒梁欢秀的截图,图中分析了网络骂战中不同人的选择。“要学会坦然接受错误,不要做个傻x。”

这张图给他带来的启发,是现在还无法被数据化的。

@荔枝 说,“印象最深刻的是江歌案,北京大切除,和缅甸罗兴亚种族屠杀的事件。前者更多的是对江歌母亲的同情以及人性的担忧,至于对刘鑫的讨伐,我个人是觉得媒体有些过度了。对于后两者,我一直想起约翰列侬的imagine,可是人间怎么会有乌托邦的存在,我们还要继续美好的想象吗?”

这些新闻报道带来的反思和追问,无论是向往、怀疑、同情还是担忧,都还不能被数据化。

@郝晓茹 说,“92女生怼周鸿祎的文章,居然能让360关掉水滴直播。厉害厉害。”

但是,这篇文章在社会上引发的后果,无法被数据化。

前几天,有朋友在后台分享自己工作中的困惑:“真的很纠结,写的不狗血不煽情没人看,不标题党没人看,没有爆点也没人看,但是这和一开始学新闻的初衷又大相径庭。我们这边前段时间有一家自媒体,编造了一个假新闻,那篇的阅读量破10万+,虽然那篇微信官方删了,他们也承认是编造的新闻,但是受众根本不关心,最多偶尔有人骂两句,这家媒体也得到了曝光度和粉丝量。所以我常常很纠结,我不知道该怎么写东西,难道真的得顺应潮流么?”

我回复说:非常理解你的纠结。其实,你之所以纠结,是因为阅读量这个本来非常单一、片面、苍白的数据,成了现在业界唯一的评价标准。

我们所拥有的数据还太羸弱,还没有办法记录和体现读者每一次的怦然心动、茅塞顿开、击节叫好……因为这些没有被数据化,所以我们往往忽略它们的存在。

随着技术的发展,也许会有那么一天,上面说的这些都可以被数据化,它们都可以被纳入我们对内容的评价体系,可以成为影响一家创业公司能否拿到广告、得到投资的因素。我当然知道数据是有限度的,它不可能捕捉和量化一切,但我想,既然我们不可能回到“10万+”之前的时代,不可能抹掉新媒体平台上无处不在的数据,那么我们不如去期待和要求更好的数据。

在新的一年里,也许我们还见不到数据的能力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更清楚地意识到:在“10万+”这个过于单薄的评价标准之外,我们还应拥有一个更加广阔和多元的世界。

我相信,当越来越多人对内容具备更丰富多元的评价标准,这个世界会逐渐发生变化。


📝 互动:留言谈谈你在2017年
怦然心动💘、茅塞顿开💡、击节叫好👏的时刻吧





精选留言

Iris Chen赞:30

世界真是让人觉得神奇莫测,人类一方面用各种指数尝试去了解它,却反倒被各种指数所羁绊。

作者

说得好

彪彪正在输入......赞:29

嗯,就比如我此刻的”击节叫好“就无法被数据化~

Hangda赞:1

可是浏览量又说明了很多,说明很多人看到了,不管观点和文章好不好,它的影响力是大的。作为写手有些时候会为了数据而写一些内容,也是挺尴尬的。可是没有浏览量,再好的文章,也是孤芳自赏啊

作者

问题是多少浏览量算是“有浏览量”,以及浏览量之间是否等价,有的文章可能100万人看了,但都是看过就忘了;有的文章可能只有1000个人看,但是看过的人都觉得印象深刻。

吕不唯字重之赞:7

个人无疑是赞同观点的。 尤其对于目前水军和僵尸粉横行无道的移动终端世界,单纯用点击量评价文章的好坏或事件的传播广度让人不敢苟同。 然而数据本身确实呈现出一些状态,最不济能够反映文章主体对文章或事件的投入。我们并非习惯用数据去评判好坏优劣,只是在商业或在现实生活中,数据相比自我的感悟要有力得多。 数年前一位业内人士说当时一个粉丝量30万的公众号能够邀约百万风投,是数据太霸道导致风投只看到数据? 不,是众多信息中只有数据能够给予最踏实的反馈。

思=living赞:4

这主要是微信等社交平台为了其商业目的而设置的

作者

商业目的其实也分短期和长期,现在大家过多在意短期利益

Manman赞:4

大概是召开十九大那天,我国的基本矛盾变了。 在路边赶地铁,吃着全家的丸子。 我怦然心动,我豁然开朗,我击节叫好。 希望我们为此而努力。

江楠赞:3

所以说数据化只是统计学上量化的指标。既然是统计,那就会有误差。今天说的数据化太羸弱也是这个道理,无法全面反应真实情况。我记得今年newslab发过一篇讲述如何避免“无脑喷”的情况,那就是在文章末端加上三个问题调查,答对了的一般是认真看的,无脑喷其实很多都是牛头不对马嘴。10+只是一个侧面,无法反应文章具有的其他特点,更多的只是已阅吧。阅读数、评论数、收藏、转发、社会影响力的权重,量化个模型出来?!

mob赞:2

对于我来说应该是新京报对江歌案时间线进行梳理的一篇图文,它帮我理顺了网上碎片化的信息,毕竟许多事情颠倒一下顺序就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情况了,而且文章中的一些事实印证了某大V那篇图文中的证据是错误的,是在误导公众。能在碎片化而又混乱的情况中看到这么一篇图文真让人觉得欣慰。

阿耿弟(Yindi Geng )赞:2

确实如此。健康报道更是如此,科学严谨了,无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有趣轻松了专家又说不够专业。于是,无数健康谣言无法粉碎。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信息不得不被营销化、娱乐化了。

大平盛世赞:0

方老师,您也知道,微信公众号的留言是需要选取才能被其他网友看到,想问一下方老师,您是怎么选取精选留言的?您选的时候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作者

我的原则就是能放出来就尽量放出来

starship赞:1

高票房电影是真金白银的数据,还有那么多烂片呢,有时10万+恰恰代表了文章品质与思考深度不会太高。

Yolanda赞:1

5.善解人意一词我一直理解为:善通擅,擅长理解别人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包含“好的坏的”,擅长准确捕捉。而另一种理解:与善意相通,把别人的意思(仅)往善的(好意的)方面理解,设身处地考虑可能存在的多种情况。几次连续社会事件发现并不是这样。现在的善意貌似是以己认为的善的尺度去衡量他人他事,符合我的尺度的就是善,否则是恶,底线参差不齐。不同时代也许善的内容需要更新有增删,但善至少是不求回报的,求回报的善是互助,互助也可,只是戴着善之高帽求一己之私非求公义的就不太好了。6.学习平等地看待和对待与自己不同意见的人,避免权威主义人格倾向。

Yolanda赞:1

作为一位旁观者新闻消费者的小蚂蚁的2017年总结。1.新闻消费成本提高。现在看新闻看微信文章太费劲了。每看一文,自主搜的或票圈推荐的,都得打起精神尽可能放空一切地仔细阅读,似乎与智商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也不是特别大,更多的是每位个体复杂利益集结而成的立场及其新闻消费偏好,使之更容易辨伪或更容易相信某一信息是真的。2.左右互搏成为“风尚”。哪一方言语的鄙夷程度更高似乎就占了上风,或者专业知识提供证据立马把对方气势压下去,娱乐圈粉丝撕逼的方式无孔不入。今天是这样,明天必会“反转”,后天会“二次反转”。鬼知道啥是真的,对的,好的。

HeroNgling赞:1

數據是理性的工具。流量經濟的熱潮後退之後,內容和質量才會隨著替補上來,成為主流。那個時候,指標才會不只只是單薄的10萬+。可是,那到底是什麼時候呢?

Ivy赞:0

这么好的文章却没有10万+是不是数据羸弱的证明?

一只嘎嘎赞:0

说的很深刻,给我一个刚入新传的学生很多指点,每次看到明星随意一条没营养微博点赞几十万,人民日报澎湃新闻等等官微一些有深度有思考的文章却少有关注,就觉得挺心酸的

城寰赞:0

大数据也无法记录我此刻的欣喜。从来都只是说如何写一篇10万+的文章,谁谁谁又是10万+,谢谢你们出了这篇文章,没有想过的角度。学习的是相关专业,拍出来的片子想要是有良心的,打动人,能给人以遐想的,新的一年加油,进步,咸鱼翻身!

谢悃赞:0

人之好坏不能只看他赚钱多少 文之优劣也不能只看是否十万加

唐時順 @劍花煙雨江南赞:0

数据基本上只能统计可以被量化的要素,想情绪、感觉这类定性描述且个体千差万别的东西是无法统计了吧?!

格隆冬赞:0

10万+成为我的反指标,所以说也不是一无是处。

莫美光赞:0

听说过: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seven赞:0

更加坚定了我明年辞职旅行的决心。因为这件事让我觉得已经不那么好玩了

作者

祝旅行快乐啊,到时分享下旅行心得

MJ-12🦄赞:0

数据没什么问题,即使数据能证明某些内容虽然阅读量不高但却更好也没用,问题是人们的选择不会改变,问题是媒体商业化和媒体良心的内在矛盾如何解决。这才是重点。

mono赞:0

💘 💡

阿一古赞:0

无法被数据化还可以评论互撩(聊)啊

Yolanda赞:0

7.新闻消费的疲劳和更替。每一社会事件之初关注的人多,少人会持续到真相揭晓,当然也许认为不会有真相,更没有多少人会反思甚至承认自己犯了错而道歉,因为看不到血。彼事还未完结,新一轮又开始。

Yolanda赞:0

3.结界越来越厚。同一利益层次.新闻消费偏好的,在同一结界内玩耍,一般也无需结界秘钥,各玩各的。发生事儿了,才打开结界开战,只要一方没消失,这战斗也就永远不会消失。新证据?鬼知道是不是对方伪造的,各自回结界里照旧。或许足够发达有了时光机反悔药,便可以到现实的另一面去体验一下各自求而不得的,也许在那另一面会觉得现实的这面也还不错或者更糟,进而修正自己坚持的。4.不要看标题。如果打开一篇文章,就要坚持看完最后一个字,顺道把评论也看看,否则不知道这文是不是反讽。并且切勿对号入座。

Even😋赞:0

感觉现在的世界太功利了,快节奏少了很多的韵味,看一篇文章到很多人眼里都变成了一个个数据,所有人都在追求热点,但是很少有人去探讨热点里究竟有什么

Fernanda赞:0

作为386分之1,阅读完感觉很有启发。点了赞,确实是因为很赞同。

易燃易爆炸的皮赞:0

这一年,读过许多十万➕,也读过一些浏览量不高的文章。其实阅读量只是一种参考,只有那些真正的好的作品才会让人印象深刻吧。

chǔtao赞:0

如果可以记录读者的情感反应,可能就不再需要人了吧。

施佳单手打哭了派带sing👣赞:0

关注你们很久了,也没有每一篇都点进去看,但得说今天推送非常喜欢

吾爱破解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