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的爬取软件来源于:52pojie.cn@夜泉 免费下载使用

​你最担心下一代人会对哪些我们熟知的东西一无所知?

方可成 新闻实验室 2017-04-05

(前两天在知乎上被@雨亦奇 邀请回答这个问题。问题下面已经有很多不错的回答了,大家给出的东西包括:战争、饥饿、贫穷、Google、书、社会流动性……我在这里补充一个看上去很小,但很重要的东西。)

在不同年代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可能有着迥然不同的互联网使用习惯。

举个简单的例子,听音乐、看视频。现在的通行方式早已是在线听、在线看,我也知道现在的网速足以支持高清在线播放,但我仍然保留着把音频和视频文件下载到硬盘里面再播放的习惯。让我养成这个习惯的,是将近20年前拨号上网时代那乌龟一样的网速。在窄带网时代的生存经验告诉我:把东西下到硬盘里播放才保险,才不会突然断掉,或者面对无穷无尽的缓冲。

下一代人肯定会对这样的使用习惯感到陌生。这是时代的进步,没有什么好怀念的。

但互联网使用习惯上的另一些变化,则不那么令人乐观。

将近20年前的互联网,没有社交媒体,门户网站也才刚刚兴起,搜索引擎也没那么强大,那时的上网有着非常强烈的探索色彩——最大的乐趣便是,到处留意蓝色的带下划线的文字,点击,在不同的网站之间跳来跳去,不知道下一秒钟会发现怎样的惊喜。

为了将喜欢的网站保存下来,我们会使用收藏夹,也会自己在脑中记住很多网址,对www和各种类型的后缀都非常熟悉。

URL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它让我们可以找到互联网上各个角落的东西。而URL本身也包含着丰富的信息:一个页面、一个文件,存在于哪个网站之下,是什么类型,从这一串字符中一目了然。

所以,在上网的时候,我会非常留意链接所对应的URL。当鼠标移到链接上,点击之前,我的眼睛会自然转向左下角,看一眼这个链接指向的是什么样的地址,是否认识,是否靠谱。打开任何一个页面后,我会自然看看向上看看地址栏,确认一下自己处在哪个网站上。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假新闻和谣言的讨论特别火。其实,辨别谣言有一个非常简便高效的方法:看URL。比如,上两周有一则“曾荫权自杀”的假新闻流传。其实,要判断这则新闻(以及其他很多新闻)是否为真,方法特别简单:只要一看URL,就知道是否来自可靠信源了。(fox-channel.com是一个野鸡网站,并非fox电视台的官方网址。)



和URL有关的还有另一件事:每次遇到独立域名的网站(一般是个人网站/博客),我都会特别兴奋,就好像又发现了互联网上的一块珍宝,会细细观赏,先看“关于”页面,再看其他内容。遇到特别优秀的独立域名网站,我会兴奋好一阵子。这是我人生中的一大乐趣。这种感觉,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体会。

我自己的独立域名博客(fangkc.cn)也已经运行了大约十年。我视它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

这些都是万维网的发明者Tim Berners-Lee所想要达到的效果:开放,互联,去中心化。

但是,近些年来,尤其是在中国,URL已经变得越来越不为人所知,越来越从人们的互联网使用习惯中消失。

使用微信时,我们可以在朋友圈看到很多文章,可以关注很多公众号,但是一般看不到URL,只有在浏览文章时特意用力往下拉,才可以看到网址——这个动作估计少有人做。微信公号的文章,无法添加外链,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久而久之,我怀疑很多人将会不知道链接为何物。李如一也曾多次表达过对微信这种设置的批评——

“中文世界一直混淆互联网(internet)和万维网(web)。人们念兹在兹的「互联网开放精神」,实乃万维网的开放精神。万维网的开放主要就体现在一点:任何万维网上的文章之间都可以通过网址随意互相链接。”
[
https://blog.yitianshijie.net/2016/04/13/wechat-against-world-wide-web/]
[
https://blog.yitianshijie.net/2016/02/21/byebye-wechat/]


其实不光是微信。在智能手机上,我们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已经不再是依赖于URL,不再是万维网,而是下载和打开各种app。每一个app都是独立的岛屿,我们被困在这些由互联网巨头们控制的独立王国里,任由他们摆布。我们看不到URL,跳不到外面的世界,我们难以用简单方便的方式鉴别信息的真伪,更不可能有遇到独立域名网站的惊喜。

万维网的开放、互联的特性正在一步步被蚕食。而URL的消逝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体现。

所以,我很担心下一代人不知道URL是什么,不知道一个真正开放、互联的互联网是什么样子。


精选留言

暂无...
我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