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的爬取软件来源于:52pojie.cn@夜泉 免费下载使用

从镜子、肖像到自拍:技术塑造的自我意识

方可成 新闻实验室 2016-12-15

当人们从镜子中看到自己,当人们被呈现在肖像画中供人观看,人们看待自我的方式都在悄悄发生变化。


插图:木兮


作者/方可成

在博物馆里参观出土文物时,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古人使用的铜镜或其他金属质地的镜子。那些镜子看起来黯淡无光,毫无反射能力。很多人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些镜子能用吗?

的确,在玻璃镜子被发明之前,古人其实很难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模样。铜镜只能反射 20% 左右的光,即便是被打磨得非常光滑的银镜,其效果也远不如我们今天使用的玻璃镜子。更何况,这些金属镜子在古代往往非常昂贵,普通人只能从昏暗而晃动的水面中看到自己的模样。

Echo and Narcissus (1903) 局部, John William Waterhouse绘 来源:Wikipedia Commons

历史学家 Ian Mortimer 认为,玻璃镜子虽小,但它在 14 世纪被威尼斯人发明的时刻,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几千年来,人类终于可以第一次如此清晰、完整、便捷地看到自己的模样。这同时也就意味着,人类第一次清晰地了解到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这种神奇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人类自我意识、个人意识的增长。

以西欧为例,此前,人们更多是通过自己的家族、教堂、领主、行业公会来定义自己的身份。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身份是因为他人而存在的。所以,中世纪最可怕的惩罚是流放:一个被逐出家乡的人,就被迫割去了此前的所有社会关系,不仅变得命若浮萍、无所依靠,更从根本上失去了自我身份,可以说是“人之不人”。

而镜子的发明则让人们开始更多地面对自我,更经常地思考自己的身份,更频繁地从个体化的角度来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虽然社会对个人的控制在几百年内并未明显减弱,但人们逐渐意识到:我自己也有着独特的品质,这些品质是独立于家族、教会、公会存在的。

也就是说,个人主义思潮的萌芽和镜子的发明也许不无关系。

镜子的出现也和艺术史上肖像画的热潮有着紧密的联系。Mortimer 说,在西欧,镜子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个人外貌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从而催生了肖像画的流行。尤其是处于社会上层的人,非常乐于邀请画家为自己绘制肖像。这些肖像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它们赤裸裸地向观众传递着这样的信息:不管我长得美还是丑,反正我很重要,请看着我!

三百多年前的家庭肖像画与今天的肖像照大同小异 上图:Van der Graeff Family (1654), Johannes Mytens 绘 来源:Wikipedia Commons 下图:英国威廉王子一家 来源:The Daily Express

无论是镜子还是肖像画,都是技术和媒介塑造自我意识的典型例子。当人们从镜子中看到自己,当人们被呈现在肖像画中供人观看,人们看待自我的方式都在悄悄发生变化。

在今天这个时代,和镜子、肖像画一脉相承的媒介技术是自拍。可以说,自拍是镜子和肖像画的结合体

一方面,当人们拿起手机,用前置摄像头对准自己的时候,人们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容貌,这甚至比照镜子都更有用,经常自拍的人对自己脸上最漂亮和最需遮掩的细节都了如指掌。

另一方面,自拍的下一步往往是上传到社交媒体等待点赞,这就类似于几百年前的上流社会人士公开展示自己的肖像画,期待他人的重视和欣赏。

自拍和镜子、肖像画一样,也在深刻塑造着人们的自我意识。在社交媒体上不断收获的点赞中,人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和满足,每个人都成了自己的狗仔队,近距离曝光着自己的生活细节。然而,这种个性并不是单纯的自我表达。自拍经常看上去是随意、即兴的,但其实,大多数发布在社交媒体的自拍都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挑选和美化人们期待这些自拍能够最大限度地符合观众的审美——毕竟,只有这样才能收获最多的点赞。

所以,与其说自拍助长了人们的自我意识,不如说它催生了自我意识的分裂:人们可以通过自拍在社交媒体上塑造另一个自我,这个自我更多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表演。

奥巴马在BuzzFeed上发布的视频截图

有意思的是,在普通人的表演中,他们假装自己是明星,享受着大家的注视;而名人明星则通过自拍假装自己是普通人,拉近与粉丝的距离。

(本文原载《南方周末》“自由谈”版)




精选留言

暂无...
吾爱破解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