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的爬取软件来源于:52pojie.cn@夜泉 免费下载使用

神剧《黑镜》回归,继续探讨媒体、数字科技和人性

王浙鑫、方可成 新闻实验室 2016-10-23

新闻实验室微信公号:newslab


《黑镜》第三季回归了!我相信,对于很多新闻实验室订户来说,无需我再解释《黑镜》是什么了。简言之,这是一部关于媒体、数字科技、人性的反乌托邦神剧。


来快速复习一下前两季的内容——



第1季第1集:公主被劫持,首相被迫和猪XX,全球直播



第1季第2集:人们骑自行车赚取赖以为生的点数,男主倾尽所有支持女主获得选秀节目的入场券,女主却沦为艳星,愤怒的男主省吃俭用获得另一张入场券,哭诉、爆发,却被评委评价“演得好”,最终被收编



第1季第3集:生活中的一切都会被记录下来,随时查阅。这种永久性的记忆,成为爱情和婚姻的杀手。



第2季第1集:年轻的丈夫车祸去世,沉浸在思念中的妻子订购了一项服务,利用丈夫生前在社交媒体留下的种种数字资料,生成了一个虚拟的丈夫,后来还获得了一个和丈夫几乎一模一样的克隆人。



第2季第2集:最恐怖压抑的一集。在“白熊正义公园”里,围观群众消费着正义,女主角则在一天结束后被删除记忆,日复一日地重新开始



第2季第3集:深夜喜剧节目中的虚拟形象沃德熊广受喜爱,其后参与竞选,并成为全球性组织,这一切背后的都有权力的操纵



圣诞特别篇:未来人人都装了智能眼,无法取出,两个男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在一个故事里,男主白天是人工智能训练师,让虚拟人服从实体人的指令,晚上是恋爱咨询师,给宅男提供实时泡妞指导;在另一个故事里,智能眼可以屏蔽别人,被屏蔽的人只能看到一团影子,男主被女友永久屏蔽。


前两季的《黑镜》是英剧,现在它变成了美剧,改由Netflix出品(Netflix本身就是电视娱乐业中的科技先锋,它用大数据挖掘用户喜好、预测流行剧集的故事曾经为人津津乐道)。按照Netflix的一贯作风,10月21日回归时已经一次性推出了6集。


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正在组织线上观影讨论组,大家看过《黑镜》第三季之后一起讨论、吐槽,其乐无穷。这样的线上讨论是会员计划的福利之一,加入会员计划即可参与。




以下是新闻实验室会员王浙鑫对第三季第一集的影评,与各位分享。


我个人并不完全同意他的看法,正准备在讨论群中和他辩论。想参与的话就加入吧。




黑镜:荒谬又极度不可能的近未来


作者/王浙鑫


很难评价黑镜是不是一部好片。它拥有极其出色的拍摄手法和叙事技巧,并且总有想要刺穿人类灵魂的野心。但另一方面,它的野心又过于庞大,以至于超过了编剧对世界的理解。第三季目前只看了第一集,下文将主要分析以这一集为代表的《黑镜》系列电视剧,为什么总错误理解了世界(剧透)。


1.


第一集的剧情简言之又是一个人被科技异化、绑架的故事,并且它看起来比之前的黑镜离我们更近,简直就像是明天。在未来世界里,人在社会中的一切行为都会被量化为一个评分,而这个比信用卡记录更强大的评分将决定你在工作、购物、社交中的一切。所有与你有接触的人,将通过你在现实以及社交网络中表现,不间断地进行评分。


这个故事的“真实”在于它戳中了现代生活人们的两个痛点:评分和社交。这两个概念都存在一种讨好他人以博取好感的机制。但编剧在剧中对二者的指责仍然毫无道理。


2.


对评分而言,毋庸置疑,现代社会存在很多评分系统,但这些评分系统均只在独立领域内发挥作用。比如对滴滴司机、外卖送餐员、淘宝卖家进行的评分,只在这些平台上有作用,并且这些评分均指向客观的“标准”,而非主观的喜好。同时,客观的标准也意味着评分是“可核验”的,你不能无缘无故给滴滴司机打一分,而需要给出理由。服务业都有“无效投诉”这个概念,如果你所处的公司没有无效投诉机制,那不是投诉概念的错,而是你所处公司的执行问题。


而正因为所有的评分机制都会对应着某种专业服务,这决定了评分系统最核心的机制是:去人格化而非强化人格。评分的本意在于,哪怕我不知道你是谁,也可以与你交易。但在黑镜这一集里,编剧“完美”地将社交与评分融合了起来,组成了一个超强人格的社会,人们居然根据彼此的历史、朋友圈、性格来评分,然后决定一个人适不适合这份工作,这简直太不专业了。我不相信未来那样一个人人都很忙的“冷漠社会会闲得蛋疼来琢磨这些鸡毛蒜皮的鬼东西。我所认识的投行狗只在发公司广告的时候才看朋友圈。


编剧对于“社交”的狂想也超出了边界。在朋友圈世界的我们当然也很爱装逼,但我们很少想要“被迫炫耀”。社交的确是我们的一种虚荣的需要,但从来也永远不会是我们的一项不得不做的任务。在真实世界发一张被咬了一半的饼干再配上咖啡,然后让人匿名打分?大家早就让你这个绿茶婊负分滚出了。现实世界的我们虽然爱装逼,但也最恨别人装逼,反倒是很少或从不发朋友圈的人因其惊人的自律而让人肃然起敬。因此,如果真有这种基于社交表现的熟人评分系统,如果实名,所有人都会向满分一骑绝尘;如果匿名,猜猜会有多少人在两分以上?


注意,以上所指出的并不仅仅是针对细节的吹毛求疵。因为如果对一种概念的拓展超越乃至歪曲了它的本质,那么针对这一概念的一切批评都将变得毫无依据。


3.


总结一下,所以黑镜的惯用技巧是什么?是假想一个以某种科技为绝对主导的世界,让一家脑残公司开发出一种绝无可能商业应用的产品,然后把人性之恶调到最大最荒谬,最后将悲惨的结果诉之以科技对人的异化。


按照这种框架,我完全可以构思一个未来中国一人一票的直接敏煮,然后因为鹿晗迷妹太多当了元首,以此批判敏煮荒谬的故事。再构思一个公司只用主观评价考核体系,用同事评分确定你的工资,最后论证人事考核制度就是垃圾的故事。这有意思吗?


也许很多人觉得我类比不当,但黑镜的技巧也只是这个故事的高级版本罢了。这类故事都是通过设计出一个待批判事物的不合理变体,再加上人的极端不理性,最后以某一些戏剧性事件为催化剂(比如鹿晗英勇拯救了一个迷妹的老公,导致男性也纷纷变弯成了他的迷弟),论证就水到渠成。


4.


可所有这些假设前提都是错的,未来不会有这样的社交体系,也不会有这样的评分系统,剧中人们的反应更不真实。不给4.3分患者病床的医院会被民众恶性报复而导致差评;如果我和好友在电梯聊天出来分就跌了,我也会马上给好友报复性差评。一方面势利眼机构可能因为基础民众的不满而倒闭,最后导致这套评分应用系统崩溃,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恶意差评——我总能猜到谁对我不满意了,会导致“向底部竞赛”的囚徒困境双输结局。更不用说那条“打四分的人打分权重更大的设定”,这样的设定如果存在,社会早就被暴力推翻了。所以这个荒谬的体系注定要崩溃。那在这荒谬体系中所推导出的结论,又有多大意义?


简单回想黑镜1的几个故事,其实或多或少也有这样的问题。首相的故事里,民意不可能那样改变,媒体不可能一边倒报道,首相也不可能真的去X猪——你今天敢为了公主X猪,明天敢不为了平明X猪吗?干脆自杀好了。真人明星秀的故事里,消费社会不可能是一副1984的样子,消费品小的可怜,黑人小哥在最后的倒戈也完全是导演上帝之手操纵的结果。说到底,搭好一个荒谬世界的台子,再按自己的理念控制人物的走向,这简直不要太容易。可仔细想想,这样的世界真可能存在吗?这样的情节真会发生吗?



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因为科技疏离了,人们是该反思,但绝不是以这种粗暴的,本身完全不加反思的方式。


黑镜系列一直想塑造荒谬又无比真实的世界。但很可惜,它最终达到的总是一个个荒谬却极度不可能的世界。


在害怕、警惕什么东西之前,还是先多了解了解它吧。




对于这篇评论,你赞同还是反对?欢迎留言谈谈你的看法,更欢迎加入会员计划,参与讨论群组,和作者直接交流。




精选留言

暂无...
我的博客